绅士之品“太平猴魁”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身边有很多朋友问我,说中国的名茶众多,你最喜欢哪一种。我想了很久,喜欢的名茶还真不少,比如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等,但我更偏爱我家乡的名茶—太平猴魁。
  第一次认识太平猴魁是大学的品茶课,当老师带着猴魁的样品展示在审评台的时候,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的形态特别,像一把剑客手中的利剑,看上去坚韧不屈。而一旦将它冲泡在杯中,清香四溢,口味醇厚,品后口留余香。另外,老师还告诉我,它身后有很多美丽的故事,这让我记忆犹新。
  今天,晓芳将带着您品品这款茶。
  独一无二的珍品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主产区位于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
  太平县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叶长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庄收购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应市,一举成功。后来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作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难以“鱼目混珠”,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中国送展的太平猴魁几经评审,终以其卓越的品质征服评委,冠盖群芳,脱颖而出,荣膺金质奖章。
  1955年,太平猴魁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访问中国时,送给周恩来总理一包礼品。尼克松对周总理说,这是世界上最稀罕的,是我们美国人从月球上带来的,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包月球土。而中国总理周恩来赠给尼克松总统的是一包太平猴魁茶叶,周总理自豪地说,这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是我们的人民之情。
  2007年3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国家年”展览会上,亲手将太平猴魁等四种安徽名茶作为国礼茶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精挑细作的名品
  太平猴魁对鲜叶的采摘特别讲究。在谷雨前后开始采,鲜叶长出一芽三叶或四叶时开园,立夏前停采。另外要求采摘在晴天进行,午后拣尖。相比其他名茶,太平猴魁采摘时间较短,每年只有l5~20天时间。采摘要求为一芽三、四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坐北朝南、云雾笼罩的茶山上茶叶;二拣生长旺盛的茶树采摘;三拣粗壮、挺直的嫩枝采摘;四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以保证“二叶抱一芽”的外形,从而呈现似“宝剑”的外形。
  太平猴魁的制作,经过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制成,上好的猴魁均用手工炒制。
  “猴韵”十足的精品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独具一格,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每朵茶都是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俗称“两刀一枪”,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在明澈嫩绿的茶汁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对你搔首弄姿。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可体会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有独特的“猴韵”。太平猴魁工艺演变,新老工艺所制产品各有特点。新工艺产品外形扁直平伏美观,但香味显得逊色,压条中挤出茶汁与铁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深蓝色的络合物,积淀在叶底上,影响色泽。老工艺产品,香味好,但外形泡松,欠匀齐。
  两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一:
  “太平猴魁”产于我国黄山北麓太平县的猴坑、猴岗和彦村。当地传说,古时一位山民采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看看四周,什么也没有,再细细寻觅,原来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可无藤可攀,无路可循,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嫩叶和清香。后来,他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它代人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后人干脆取名为“猴魁”。
  
  传说二:
  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它埋在山冈上,并移来几棵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冈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冈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冈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作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冲泡之法
  太平猴魁产量稀少,比较名贵,每斤动辄几千,好的品类甚至过万。茶的冲泡对茶具以及相关器皿要求较高,堪称绅士之品。
  1.选择细长高挑的玻璃杯;
  2.取茶叶3~5克,将根部朝下放置杯中;
  3.用90℃左右的开水冲泡,首次加水1/3杯,等待一分钟,茶叶将逐渐浸润舒展成形;
  4.待第二次加水,3~5分钟;
  5.以此类推,可连续冲泡4~5遍。
  
其他文献
李瑞河说,投资就是赔钱也要赔在自己的祖籍地,就像买爱国奖券一样,没有中奖,换一个爱国。他到家乡漳浦投资,万一失败了,也是回馈家乡。    9月26日,天福茗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在天福茗茶香港上市挂牌仪式上,天福茗茶总裁暨创办人李瑞河激动地说:“天福茗茶是我于1993年在大陆创立之茶叶品牌。自创立以来,致力于茶叶、茶食、茶具之销售,以及传统茶文化
期刊
天福集团的成功上市,在为天福集团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对中国茶产业带来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2011年9月14日,天福茗茶在香港挂牌招股。天福茗茶创办人李瑞河、总经理李家麟等在香港举办上市前的投资人说明会,200多位嘉宾出席,场面热烈,招股势头喜人。  天福茗茶这次在全球发售2.08亿股股份,9月20日定价,26日挂牌交易,全球发售集资总额约为12亿元港币。  接受记者采访时,天福
期刊
这几天收获还不小,到乡下丈人家吃“闰月饭”,不仅尝到了好多美食,而且更重要的是蹭到了已经陈放了一百年以上的岩茶茶梗。不知道你信不信,那茶梗实实在在的陈了一百年以上,来路很正,年代清晰。  好多茶友关注为什么要保存茶梗,又是怎么陈放一百年的。据说现在茶梗的主人祖上人是经营茶叶生意的,赚了钱,盖了大房子。那间存茶梗的老房子到现在两百多年了,不知哪年哪月在阁楼上留下了茶梗。一般来说,乡下人根本不会知道这
期刊
帐篷前的那两棵泡桐花儿已陆续开始凋谢,进山做茶已有些日子了。由于数日的连续暴雨,采茶的村民都回村了,独自一人留守营地。  昨晚,一阵大暴雨猛烈地撞击帐篷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是苍天破了个洞,将天水倾泻?狂风夹杂暴雨肆虐着大地,山谷两侧的森林在黑夜中咆哮,帐篷似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与暴风雨共舞,仿佛随时与暴风雨一起飘摇而去,飘向茫茫黑夜雨海……于大自然,人的生命及万物生灵显得是何等渺小、脆弱。  不知
期刊
人世如同一幕大剧,茶香袅袅里,芸芸众生逍遥度日,那一座座茶楼,便是小小舞台,上演清雅,从容,淡然的短章。    人世如同一幕大剧,茶香袅袅里,芸芸众生逍遥度日,那一座座茶楼,便是小小舞台,上演清雅,从容,淡然的短章。  云南出好茶,云南人更热衷喝茶,聚居境内的26个民族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和习俗来品饮、享受着这大自然的甘霖。“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喝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且
期刊
云南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一支奇葩。在这片洁净的天地里生活着28个少数民族,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    普洱名茶八色清,龙芽早占一枝春。  香闻百里芝兰气,翠满千山瑞草芬。  贡献人民涤俗气,欢谈国
期刊
白族×三道茶  要说起云南的茶俗趣事,就不得不说一说独特的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人民节庆婚嫁时敬献宾客的饮品,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形式,独特之处就在于,每道茶都各有特点,可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  头道茶,苦茶。制作头道茶的方法是先把上好茶叶放入土陶罐中用文火烤,边烤边抖,直至茶叶微黄并发出清香味,然后冲入开水,茶罐内即发出“扑哧”声响,罐内茶水沸腾,化为泡沫溢出罐外,像一朵盛开的绣球花,
期刊
乐活,是周伟对茶的理解,也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    身为70后的周伟,有着这个年代人所具有的典型优点:认真、直率、热情而执著。喝茶时,他对着一泡滇红啧啧赞叹,原来生活中的他,一直把茶视为知音和良伴。烦恼时,他习惯喝上一杯茶;喜悦时,他依旧会沏上一杯茶,听听音乐看看DVD,享受偶尔休闲的时光。周伟说,即使在片场,他也会手拿一个大茶缸,在各组各部门间来回调度和指挥。  快进电影,我的生活我导演  周
期刊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无论是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庶饮,文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赏,“茶禅一味”的道品,直至贡茶,对茶器具都有着唯美的追求。于是,茶器具从日常生活的汤饮器具中渐渐分化成一个专业的器属。“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僮约》,文中“烹茶尽具”四字,是目前发现最早关于茶器具的记载。此后在异彩纷呈的出土文物中,闪现了不同朝代茶器具的身影。可见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及习俗都有与之
期刊
在凤庆,有山的地方就有茶园。在绵延不绝的茶山上,层层叠叠的茶树装点其中,形成一道道绿色的纹理,而忙碌的采茶人点缀其中,为起伏的茶山又增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凤庆县,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这里山青水秀,风情万种。有首采茶歌赞道:“凤庆茶叶万年青,满山茶树数不清;纵有黄金千万两,难买茶叶万年青;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春茶尖尖叶儿翠,绿得人心也发芽……”  凤庆县气候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