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媒体,它具有不同于报纸、网络等其他媒体的传播规律。现代传播学通常这么概括电视的传播规律:电视最擅长的是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最动人的是真实。最珍惜的是随机发生的事情,最不利的是非专注性。廉政专题片,从体裁上来讲,首先是电视专题片。既然如此,它就应该遵守电视媒体的一般传播规律。一部让官员和百姓都满意的廉政专题片,必定是遵守电视媒体的传播规律的。
然而,据我所知,目前,不少廉政专题片创作时都忽略了这个问题。最常见的、个人认为也是很失败的廉政专题片通常表现在:开篇张口就是“近年来如何如何”,整个片子多半是“总结 成绩”。结果可想而知,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
那么,如何制作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廉政专题片呢?个人认为,挖掘故事和细节万万不可忽视。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记载了当年苏州重元寺的一件事。说的是这个寺的一角突然坍斜,动工修建须耗巨资,为难之时,一游僧来寺,让人削了一些木楔,他每天持斧上楼在梁檩之间敲敲打打,不数日,梁柱扶正,建筑转危为安。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在事物内部联系中有一种力的支点存在。支点运用得是否得当,关系着一个架构的安危。创作廉政专题片时,也应抓住“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新闻故事。
廉政专题片,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正面典型、警示教育和工作纪实。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都会涉及到事例、事件。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典型来讲故事。对于某些“非事件性”的内容,编导也应尽可能地“落地”,也就是加上事件性的描述。关于这一点,个人觉得有两种方法简便易行。
(1)抓住合适的新闻由头。从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开始。在渐进性的描述中,挖掘更深、更广的内容,无疑会增强片子的可看性。
(2)进行亲历性的采访。让本来难以具备完整始末的事随着采访者的“亲历”而显现新闻,这种方法对于调查监督类片子非常合适。
具体情况不一样,做法也可以有多种,但在本质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要重视情节和情感。曾经在江苏台《廉政时空》栏目播出的《辞不掉的村官——王伟章》,在注重情节、情感方面就做得非常好。这个片子挖掘了涟水王嘴村村官王伟章三次请辞,却三次被百姓挽留的故事,有事、有情、有理,很生动,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在收看这样的廉政专题片时是丝毫感受不到说教味道,而是很容易就被感动了……
既然要讲故事,就必然要考虑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让专题片的内涵更加丰富、审美更加富足,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想制作出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廉政专题片,就一定要写出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解说词。目前有些廉政专题片特别是工作纪实廉政专题片会经常会出现解说词“包打天下”、看图说话等情况。这种不需画面就能将作者的意图完全展示出来的电视片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是很忌讳的。专题片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写作。表现为:在语言上,应干净利落,短小简洁,通俗生动,力求口语化、形象化:而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好的解说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语言的节奏和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在与画面的配合方面,专题片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说明,而是对画面及同期声的概括、评价、补充、延伸和深化,传达画面及同期声没有传达或无法传达的信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某些段落中,甚至可以不用或少用解说。比如大型记录片《话说长江》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虽然,解说词很少,但是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和审美的满足。我们做廉政专题片也应该学学这种艺术性处理。
要写出符合电视规律的好的廉政专题片解说词,_必须注意:
1、深入体验、详实了解采访对象,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编导需要充足的第一手材料。其可以是背景材料,但最好能有前期的深入采访。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家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的。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
2、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内心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把自己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只有你对采访对象、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或你想说明的事物感情真挚、倾心投入,写出来的解说词才会感染观众。
当然,要制作出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廉政专题片,还应协调和处理好解说词与同期声、字幕、特技,有时还有配乐等方面的关系。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要使电视专题片诸要素及构成诸要素的子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为突出主题服务。
然而,据我所知,目前,不少廉政专题片创作时都忽略了这个问题。最常见的、个人认为也是很失败的廉政专题片通常表现在:开篇张口就是“近年来如何如何”,整个片子多半是“总结 成绩”。结果可想而知,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
那么,如何制作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廉政专题片呢?个人认为,挖掘故事和细节万万不可忽视。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记载了当年苏州重元寺的一件事。说的是这个寺的一角突然坍斜,动工修建须耗巨资,为难之时,一游僧来寺,让人削了一些木楔,他每天持斧上楼在梁檩之间敲敲打打,不数日,梁柱扶正,建筑转危为安。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在事物内部联系中有一种力的支点存在。支点运用得是否得当,关系着一个架构的安危。创作廉政专题片时,也应抓住“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新闻故事。
廉政专题片,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正面典型、警示教育和工作纪实。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都会涉及到事例、事件。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典型来讲故事。对于某些“非事件性”的内容,编导也应尽可能地“落地”,也就是加上事件性的描述。关于这一点,个人觉得有两种方法简便易行。
(1)抓住合适的新闻由头。从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开始。在渐进性的描述中,挖掘更深、更广的内容,无疑会增强片子的可看性。
(2)进行亲历性的采访。让本来难以具备完整始末的事随着采访者的“亲历”而显现新闻,这种方法对于调查监督类片子非常合适。
具体情况不一样,做法也可以有多种,但在本质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要重视情节和情感。曾经在江苏台《廉政时空》栏目播出的《辞不掉的村官——王伟章》,在注重情节、情感方面就做得非常好。这个片子挖掘了涟水王嘴村村官王伟章三次请辞,却三次被百姓挽留的故事,有事、有情、有理,很生动,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在收看这样的廉政专题片时是丝毫感受不到说教味道,而是很容易就被感动了……
既然要讲故事,就必然要考虑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让专题片的内涵更加丰富、审美更加富足,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想制作出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廉政专题片,就一定要写出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解说词。目前有些廉政专题片特别是工作纪实廉政专题片会经常会出现解说词“包打天下”、看图说话等情况。这种不需画面就能将作者的意图完全展示出来的电视片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是很忌讳的。专题片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写作。表现为:在语言上,应干净利落,短小简洁,通俗生动,力求口语化、形象化:而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好的解说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语言的节奏和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在与画面的配合方面,专题片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简单说明,而是对画面及同期声的概括、评价、补充、延伸和深化,传达画面及同期声没有传达或无法传达的信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某些段落中,甚至可以不用或少用解说。比如大型记录片《话说长江》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虽然,解说词很少,但是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和审美的满足。我们做廉政专题片也应该学学这种艺术性处理。
要写出符合电视规律的好的廉政专题片解说词,_必须注意:
1、深入体验、详实了解采访对象,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编导需要充足的第一手材料。其可以是背景材料,但最好能有前期的深入采访。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家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的。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
2、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内心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把自己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只有你对采访对象、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或你想说明的事物感情真挚、倾心投入,写出来的解说词才会感染观众。
当然,要制作出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廉政专题片,还应协调和处理好解说词与同期声、字幕、特技,有时还有配乐等方面的关系。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要使电视专题片诸要素及构成诸要素的子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为突出主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