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各学科的学习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增强了物理课堂趣味性,为培养学生上好物理课增添了“涡轮”动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发现力 磁场 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而是,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知操作,由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引起学生的好奇,并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大量的实验证实,在初中各学科的学习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用信息技术助力物理教学,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能培养初中生上好物理课。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塑造发现力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声音传播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在课堂上很难用实验再现出来,学生也就很难体会这一现象。用录音机事先录下火车迎面驶来和背离而去的汽笛声,在课堂上播放,学生感到像在火车站台上听到的汽笛声一样,再将录音机的声音输送到示波器上观察波形疏密的变化,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又如,声音的回声,剧场、会堂的声音交混回响效应都可用录音来创设情境。借助物理信息技术,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形成自身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物理概念形象化,优化理解力
有许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运用信息技术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例如,“波的干涉”这一概念就是一个学习难点。首先用《振动的合成》投影片,从振动的合成讲解波的叠加和波的不相干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波的叠加原理,进而用发波水槽进行波的干涉演示(投影到银幕上,便于全班学生观察);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线叠波纹投影片化动为静,将干涉现象停留在银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用《波的干涉原理》投影片讲解干涉现象的产生,最后用红绿两色互补原理制作的《波的干涉图样》投影片来讲解稳定干涉的条件。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波的干涉的概念。初中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多做演示实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所学内容。在学习中,引入信息技术,便能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依据,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达到突破重点和难点的目的。比如在讲述直线电流的周围磁感线环绕方向、磁场方向、以及摆上小磁针的指向等问题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使这一在同一空间发生的几个物理现象得到简洁、有序的表现和阐述,使学习手段得以进一步优化。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对这类物理现象,用传统学习方法难以使他们达到全面彻底理解,成为学习难点。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习实践中,可以制作直电流流向、磁力线环绕方向、某几点磁场方向、放小磁针时磁针的指向等多种投影底片组成复合片进行投影,把各个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此难点就轻而易举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物理“磁场”,激发学习力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物理“序言”课的学习,除了演示有趣的物理现象外,我国在物理科学技术方面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如古代青铜镜的使用、火箭的发明、地磁偏角的发现、指南针的发明,今天的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火箭发射技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标志着核技术水平的中国环流器一号。运用录像介绍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事迹,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深受教育。如讲反冲运动中的火箭原理时,可向学生播放我国长征2号成功发送澳星的现场实录。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能使学生从心底里发出:中国,伟大!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以后的物理内容学习准备了无尽的动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习物理的“创造力”
评价学习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是已知的科学结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演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探究精神。例如,在讲述“大气的压强”时,不只是将其定义写出来讲一下就可以了,而是先让学生看一段形象生动的录像“马德堡半球实验”,接着分组讨论,几分钟后再把录像图像放慢,甚至停留在某一变化过程,按其变化分步剖析,最后得出结论。可见,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使物理中的一些内容由静变为动,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微观变为宏观,由呆板变得活泼,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将来揭示物理世界的奥秘增添无穷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吴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发现力 磁场 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而是,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知操作,由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引起学生的好奇,并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大量的实验证实,在初中各学科的学习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用信息技术助力物理教学,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能培养初中生上好物理课。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塑造发现力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声音传播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在课堂上很难用实验再现出来,学生也就很难体会这一现象。用录音机事先录下火车迎面驶来和背离而去的汽笛声,在课堂上播放,学生感到像在火车站台上听到的汽笛声一样,再将录音机的声音输送到示波器上观察波形疏密的变化,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又如,声音的回声,剧场、会堂的声音交混回响效应都可用录音来创设情境。借助物理信息技术,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形成自身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物理概念形象化,优化理解力
有许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运用信息技术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例如,“波的干涉”这一概念就是一个学习难点。首先用《振动的合成》投影片,从振动的合成讲解波的叠加和波的不相干性,让学生深刻理解波的叠加原理,进而用发波水槽进行波的干涉演示(投影到银幕上,便于全班学生观察);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线叠波纹投影片化动为静,将干涉现象停留在银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用《波的干涉原理》投影片讲解干涉现象的产生,最后用红绿两色互补原理制作的《波的干涉图样》投影片来讲解稳定干涉的条件。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波的干涉的概念。初中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多做演示实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所学内容。在学习中,引入信息技术,便能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依据,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达到突破重点和难点的目的。比如在讲述直线电流的周围磁感线环绕方向、磁场方向、以及摆上小磁针的指向等问题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使这一在同一空间发生的几个物理现象得到简洁、有序的表现和阐述,使学习手段得以进一步优化。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对这类物理现象,用传统学习方法难以使他们达到全面彻底理解,成为学习难点。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习实践中,可以制作直电流流向、磁力线环绕方向、某几点磁场方向、放小磁针时磁针的指向等多种投影底片组成复合片进行投影,把各个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此难点就轻而易举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物理“磁场”,激发学习力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物理“序言”课的学习,除了演示有趣的物理现象外,我国在物理科学技术方面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如古代青铜镜的使用、火箭的发明、地磁偏角的发现、指南针的发明,今天的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火箭发射技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标志着核技术水平的中国环流器一号。运用录像介绍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事迹,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深受教育。如讲反冲运动中的火箭原理时,可向学生播放我国长征2号成功发送澳星的现场实录。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能使学生从心底里发出:中国,伟大!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以后的物理内容学习准备了无尽的动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习物理的“创造力”
评价学习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是已知的科学结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演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探究精神。例如,在讲述“大气的压强”时,不只是将其定义写出来讲一下就可以了,而是先让学生看一段形象生动的录像“马德堡半球实验”,接着分组讨论,几分钟后再把录像图像放慢,甚至停留在某一变化过程,按其变化分步剖析,最后得出结论。可见,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使物理中的一些内容由静变为动,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微观变为宏观,由呆板变得活泼,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将来揭示物理世界的奥秘增添无穷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吴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