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入民间的宫廷珍馐

来源 :餐饮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北京小吃,很多都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奶酪来说,它原本发端于宫廷,却由于某种机缘巧合成为平民口中的珍馐。而近代梁实秋先生所著《酪》一文中也提到:“我个人就很怕喝奶……可是做成酪我就喜欢喝。酪有酪铺……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门外框儿胡同(应为门框胡同)北头路西,我记不得他的字号了。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鲜,所以味道与众不同,大碗带果的尤佳,酪里面有瓜子仁儿,于喝咽之外有点东西咀嚼,别有风味。每途经其地,或是散戏出来,必定喝他两碗。”
  是什么样的美味让梁实秋先生在去台湾多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其实梁先生记不清的那家字号就是“麟记酪铺”,因为掌柜姓魏,亦称为“奶酪魏”。现如今,奶酪魏的第三代传人魏广禄与子女们仍在经营着自家的老字号。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在北京牛街的一个社区中,笔者采访了78岁高龄的奶酪魏第三代传人魏广禄先生和其长子魏宁。魏老先生身材高大,说话声音依旧很洪亮,他自我介绍说年轻时曾做过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所以有一副魁梧的好身板。在魏先生清晰的叙述中,奶酪魏的历史穿越了百年时空浮现在我们眼前。
  魏先生的祖父魏鸿臣生于1856年,绰号魏龙,回族。因他长相俊朗又善于交际,所以结交了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其中有个姓赵的御膳房厨师,见他生活困顿,便主动提出要教他三样做小吃的手艺,好让他养家糊口,这三样就是奶酪、奶卷和酪干。说起做酪,可真是个精细活儿。传统做法是把牛奶熬煮后加糖晾凉,再点入米酒,然后迅速倒入放好果料的小碗里,再把小碗放入大木桶,小碗桶壁一圈圈、一层层码放,中间用木板相隔。过去奶酪魏用的大木桶,直径约80厘米,高约60厘米,底部有铁板,每层可码10碗,6层就是60碗。码放整齐后,将木桶中间放入一个装有煤火的铁丝篮子,盖好桶盖,用煤火烤一段时间,再将煤火取出,放入一条冰块,再加盖儿,等冰块基本融化,奶酪就做好了。当然,因为各家所用的奶源和米酒不尽相同,做出的奶酪也各有风味。
  从那时起,魏龙就挑着担子开始在南城一带经营奶酪。那时的大栅栏不但有闻名京城的老字号,还汇集了多家戏院,出入不乏达官显贵、梨园名流,他们成为魏鸿臣最主要的客源。起初,魏鸿臣不过是拎着木桶,每天守在戏院门口,等待来看戏和唱戏的老主顾们光临,产品也仅有奶酪一种。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终于凭着辛苦挣得的一些积蓄,在广德楼东侧正对着同仁堂的门框胡同中租下了一间门脸儿,取名“麟记酪铺”,开始了正式的店铺经营。
  租下门脸后,魏鸿臣又陆续添加了奶卷、牛骨髓油茶、酪干儿、冰激凌等新品种,夏天卖奶酪和冰激凌,冬天卖油茶和奶卷、酪干儿,一年四季仅这几样产品,却依旧顾客盈门。裘盛戎的老伴就常到铺子里买酪干和冰激凌,马连良、鲁迅、梁实秋、马三立、谭富英等社会名流也曾光顾过小店。麟记一直是家族式经营,其奶酪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在于选料上的讲究。魏家的奶酪所用的牛奶都是自家养的奶牛所产,当时一头奶牛一次只能产十几斤奶,奶的浓度到口味比目前规模化养殖的牛所产的奶更胜一筹。
  如今第三代传人的魏广禄先生是1935年生人。他8岁时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就主动要求到柜上帮忙,早早挑起了养家糊口的生活重担。“那时我基本干些打杂的活,比如骑自行车送奶、装桶。干杂活以外,我也悄悄地学着做酪的手艺。”回忆少年失怙的心酸岁月,老人的眼睛里禁不住泛起泪光。
  1954年酪铺关张后,魏广禄先生一直从事统计工作,直到1988年他从航天部退休后,才开始重操旧业,与老伴在白广路开了一家小店,恢复了奶酪生意。“那时候做小生意还有顾虑,营业执照都写的是老伴儿的名字,就怕单位知道不给我发退休金,”老人回忆说:“刚开始什么设备都没有,我自己动手买了两个装茶叶的木箱,用厚木板加固,里面用自己编的铁丝网放煤火,这两个自制的烤箱一直用到后来在西四开了店,才换成了电烤箱。”
  尽管设备简陋,门脸儿也很小,但凭着精工细作的手艺,奶酪魏还是很快就打出了名气,夏天有时一天可以卖出1500碗!很多老主顾陆续找来,为的就是再尝尝那地道的口味。魏老记得,1992年的一天下午,急匆匆来了一个顾客,说他刚刚去医院探望了病中的溥杰先生,溥杰说想吃奶酪。魏先生说:“今天的酪已经卖完了,明天您来我一定准备好。”第二天,这位先生还真来了,取走了奶酪。后来这位先生还曾经邀请魏广禄到美国去开店,魏先生谢绝后,他回到美国在报纸上刊发了半个版的文章来介绍奶酪魏。还是这一年,87岁的老舍夫人胡絮青来到奶酪魏,一连吃了两碗魏广禄端上的奶酪,很高兴地对他说:“几十年了,你们家的奶酪还是那个味儿。”那时一般的奶酪只卖4毛一碗,他家的奶酪已经卖到6毛钱,但很多老主顾在品尝后还是说“值”。这一字评价可谓重比千斤,小小的一碗奶酪带给很多人的不单单是美味,更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
  说到自己守业的经历,老人说:“我一辈子最大的贡献就是研制并提升了做奶酪用的米酒的配方。我们用的米酒都是自家酿制,要存放半年以上才能使用,好的米酒能够增加奶酪的香气,这也是我们家奶酪一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他家的酪也叫做“合碗酪”,就是说做好的奶酪即使倒扣着也不洒不变形,洁白如脂,莹润如玉,奶香与淡雅的酒香令人唇齿留香。
  后来,他率领子女陆续于西四、新东安、后海、牛街等地开了分店,生意好到有不少人找上门来要加盟。为了控制品质,魏老先生依然坚持小规模地自营。除了恪守传统以外,魏老先生也很注重创新,比如他接受多数顾客的建议,减少了奶酪中白糖的比例,并在经营中陆续增加了油茶、果子干、酸梅汤、杏仁豆腐、炒红果、炸鲜奶等新品,不少新产品后来也成了他家的招牌产品,如杏仁豆腐。如今魏老先生年事己高,就把手艺传给了儿子魏宁、魏强和女儿魏颖,奶酪魏的第四代传人更是严守祖上配方,并将创新精神发扬光大,开发出了草莓、香芋、蛋黄、巧克力、木瓜、蓝莓等多种口味的奶酪,适应了年轻消费者的口味和要求。目前,奶酪魏共有5家店铺,都由其子女负责经营。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另一位年逾八十的老先生也冒雪登门,前来拜访魏广禄老人一一这就是他的老朋友、老邻居“爆肚冯”传人冯广聚老先生。看到老朋友到来,魏老十分高兴,连忙拿出早就写好的为冯先生祝贺八十寿辰的书法作品,并兴致勃勃地对我们介绍说:“我们俩打从十几岁就认识了,几十年的老交情了!”望着眼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不由得心生敬意。正是有了他们这样一批老前辈毕生胼手胝足,传承守护,我们的饮食文化才得以代代相传,我们今天的餐桌才如此丰富多彩。
  编辑 阎希娟
其他文献
庚子初秋,我偕子赴华中农业大学报到。在西校门前为其留影时,我看着门两侧“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莫名地想起邹农耕先生来。  我所在的杂志社,与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同楼办公。由于业余一起在院里打羽毛球,我与郑州市书协的王晨老师相熟。2003年9月,我奉赠新一期手抄报《我》,他阅后,向我推荐了农耕先生的《农耕笔庄鱼素》。阅毕《鱼素》,我从中挑选2002年的七则,编入《我》2003年第四期(总第二十七期
期刊
以民间契约文书、谱牒、碑刻等为主要形态的民间历史文献,随着中国近代史、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等领域研究体系的建立与逐渐成熟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与传统的传世文献等共同构成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基础。  对民间历史文献的整理,是充分发掘和利用其资料价值的前提与基础。如何对数量浩繁的民间历史文献进行科学有效的整理,是学者需要解决的先决性问题。概观近几十年来民间历史文献的整理理论与整理实际,可以说既有
期刊
我与杨仲达相识于1998年仲夏,时以战士身份同入享有盛誉的军艺文学系。他来自空军驻天津某部,我则来自沈阳军区驻塞北某部。幸会于京,恰同学少年,又加之忝列军队未来作家之列,自信从此可以阔论名家,追步先贤。我俩脾气相近,他性傲岸,我性狷狂,彼此大有李杜相惜之感。  魏公村  1998年那个碧空如照的深秋,我辈于海淀区白石桥路34号的魏公村,开始了最初的文学朝圣。其时,早有同门前贤委身此斗斋,佳作迭出。
期刊
《述闻》一书,形式为随经文所做的训诂和校勘札记,在校正经传文字与阐释文字假借诸方面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述闻》对古代经传的研究,无论是文字考订、词义训解,句意阐释都是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围绕着“以古音校古书”“以古音求古义”两方面展开的。  古音学知识是“校古书”“求古义”所必备的武器。六朝至唐对上古音系已经把握不清,临读《诗》《骚》尝怪其韵脚不协,时人常用的办法是以时语改读韵脚字,谓之叶韵。因而,
期刊
清代康熙年间,贵州省纂修通志共有两部,康熙十二年(1673)一部,康熙三十一年(1692)一部。前者由曹申吉修,潘驯、吴中藩等纂,经过发凡起例、拟目立篇、资料采集、删冗补阙及版雕等步骤,于康熙十二年(1673)初冬成书;后者由卫既齐修、薛载德等纂,后又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阎兴邦增补,吴中藩、周起渭修订。后世史志专家为区别此二志,称前者为“康熙前贵州通志”,也称“曹本《贵州通志》 ”;称后者
期刊
“虽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我很爱读书。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学习我不断思考自己企业的发展之道,我也时刻要求我的员工要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特味村董事长韩跃军背挺得笔直地坐在沙发上,个子不高的他,散发着果敢与睿智的气场。  特味村的创业发展经历可以说是众多河南普通平民走向成功一样,董事长韩跃军凭着河南人特有的执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餐饮业一干就是18年。18年前,韩跃军带着120块钱,只身来到郑
期刊
河南鲁班张餐饮有限公司始创于1995年,现拥有鲁班国宴鲁班捞店,鲁班豫菜尚品店、鲁班海参馆政四街店、鲁班海参馆秦岭路店、鲁班大酒店溱水路店、鲁班参捞青屏街店、鲁班喜悦酒店等七家酒店。在这个规模宏大的餐饮集团背后,却是公司董事长张书安不平凡的创业历程。  平凡起步 稳健发展  张书安的创业生涯开始于1995年,开始仅仅是一间不足30平米的地下餐馆,但是就在张书安的苦心经营下,小餐馆经过短短三年的发展
期刊
河南省厨乡满天星餐饮有限公司前身是“满天星粥屋”,由中国烹饪大师冯建忠先生始创于2001年,位于厨乡长垣县桂陵大道32号,历经12年风雨。现拥有两个“国”字号餐饮品牌:一是“满天星粥屋”,现有中国烹饪大(名)师5名,中国名菜1道,冠军菜3道,金牌菜5道。于2009年被相关组织认定为“中华餐饮名店”;二是“厨乡满天星火锅坊”在2011年底被认定为“中华名火锅”。一个餐饮企业能同时拥有2个全国性品牌,
期刊
2017 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尔苏语词汇通释》(下文简称《通释》)经过3 年多时间的精心编校,于2020 年6 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西昌学院王德和教授及其团队与安徽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通力合作,经过多轮磋商,对书稿进行反复推敲,仔细修订,最  终将其打造成一部135 万字的尔苏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著作。  该书内容包括尔苏语词汇通释、尔苏文化、尔苏语拼音方案、尔苏语语音概况、尔苏姓氏用字表
期刊
对樊胜武先生留下深刻印象,源于共同出席在韩国举办的国际世厨联大会。在众多参加会议的国内代表团中,樊胜武率领的河南代表团成员统一身着雪白笔挺的厨师礼服,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嘉宾的目光。合影留念时,他们打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红色横幅一一“河南餐饮代表团赴35届世界厨师联合大会”,显得那么自豪;在闭幕晚宴上,其他人都因白天舟车劳顿地参观而放松下来,樊胜武的团队却变戏法似的重新装扮一新,女士们换上了华美的礼服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