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沙漫过来了,无遮无拦,无边无际。
倏忽之间,这铺天盖地的风沙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与它一起消失的,还有天尽头的烽火台。
月亮升起来。遥远处传来琵琶与羌笛的合奏,隐隐约约,仿佛天籁。
倏忽之间,黑夜退去,炙热的阳光几乎将大漠点燃。蓝莹莹的天空一直浸到心底里去。只见一位神女缓缓地从莫高窟的石壁上飞出,腾挪旋转,翩然起舞。裙裾飘逸,彩云飞动。周遭的月牙泉、鸣沙山以至大漠上所有的胡杨、骆驼、飞鸟都抬起头来,欣喜地望着她在湛蓝的天空中飞舞……
我知道,这是我的一个梦。
飞天,敦煌的那个飞天,差不多是我一生的梦。
儿时,在连环画里见过飞天。因为喜欢画画,便用薄薄的竹簾纸蒙在画上把她细细地描了下来。那时我并不知道有个地方叫敦煌,并不知道那飞天来自名叫莫高窟的洞穴里。17岁那年,一篇长文将敦煌与常书鸿深深融进我的心灵。那是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作者徐迟。少年轻狂的我,正在发疯地写诗,发疯地读诗,诗人徐迟是我的偶像之一。我读他的诗,读他论诗的文章,读他谈交响乐的文章,读他翻译的《瓦尔登湖》。是的,我是因为关注徐迟而关注到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学家、画家常书鸿的。我的灵魂一旦与莫高窟那巨大的神祗接触,立刻被震撼,被征服。现在想起来,这自然与我从小在心中种下了飞天的种子有关。飞天,是画,是诗,是美的极致。
岁月荏苒,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困在川西北的大山深处。那里山水如画屏,可惜,观者已无审美心境。寂寞与沮伤像野草爬满心灵。我的一位历史系出身的同事开始悄悄地写小说,一部取材于汉代西域乌孙国史实的历史小说。一段时间,西域、敦煌、龟兹、高昌、《史记》《汉书》成了我们兴奋的中心,下酒的话题。在那个非常时期,书是找不到的,各人凭着记忆讲述、争辩,彼此佩服或彼此不服,倒也其乐融融。这一切,不禁勾起了我对飞天心存已久的单恋。我在脑海里又把徐迟的《祁连山下》过了一遍……呵,我的幻视的飞天!
终于走到了一个鲜亮灼目的季节,那像桃花水泛起一般的季节,我与敦煌的似断实联的隔空交往,变成了相对频繁的隔空交谈——为探讨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我开始卧游西域、神往敦煌,在文献资料及考古报告中行走于丝绸之路。 我所在的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交付给我的课题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领导不会批给我任务之外的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科研经费。我与敦煌只能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了。隔着空不等于隔着心,有亘古不变的飞天在,我的心与敦煌,与莫高窟,与丝绸之路是相通的。
那是一条古老的通道,那是一个古老通道上的匯聚点、集散点,那就像一根长长的绿丝带和一颗闪亮的绿宝石。两千多年之前,汉武帝的使臣张骞率队凿通由中国本土连接西域多国的道路。从此这条横贯东半球,飘荡在中国、印度以至希腊、埃及之间的五彩丝绸之路,便将亚洲、非洲、欧洲人民之间对于友谊和未来的憧憬联结了起来。成百上千峰的沙漠之舟——骆驼,将古老的罗马、波斯、印度文化驮着,由这条路经敦煌等地走向古老的中国;又将古老的中国文化驮着,由这条路经敦煌等地走向古老的罗马、波斯、印度。我的目光在这条通道上留连,我的心在中亚、西亚和西南亚这片辽阔的地域上空萦回。在高昌古国,在敦煌莫高窟,我与那些佛教经文、变文、壁画反复神交,与天竺乐、疏勒乐、胡旋舞、《西凉伎》《弥勒会见记》等产生遥感。十年下来,终于充满自信地在自己的著作中写下了一个结论:“中国戏剧就是这样在市俗文化与宫廷文化的交汇、本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其中包含着娱乐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渗透)的过程中,跳着,唱着,谈着,笑着来到了当时还相当无奈的世界上。它的问世,是那样的热闹而精彩,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听到从历史大峡谷中隐隐传来的回声。”(《中国戏剧寻思录》,第5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飞天又出现在我眼前。
这是飘然上升的飞天,这是包举宇内的飞天,这是心事浩茫的飞天。飞天,这个文化精灵的形象,已经长入民族的肉体,生成民族的骨血,化作民族的灵魂。她是浪漫的,又是现实的;她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她是素朴的,又是绚丽的;她是内敛的,又是外向的;她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她是文明的象征,自由的象征;她是创造的象征,开放的象征。
记得,上个世纪末,歌手含笑唱过一首《飞天》。那是唱一种情感,一种由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触发的情感,一种包容量极大,足以摇撼并温暖许多人心灵的情感:
如果苍海枯了
还有一滴泪
那便是为你空等的一千个轮回
蓦然回首中
斩不断的牵牵绊绊
你所有的骄傲
只能在画里飞
……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歌声依然与飞天形象一起在我耳边萦绕。
敦煌,你在听吗?
声音没有变,曲调没有变。不过,我想把其中的一句词略作改动:“你所有的骄傲,不只在画里飞。”
是的,敦煌,你的骄傲不只在画里飞。
倏忽之间,这铺天盖地的风沙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与它一起消失的,还有天尽头的烽火台。
月亮升起来。遥远处传来琵琶与羌笛的合奏,隐隐约约,仿佛天籁。
倏忽之间,黑夜退去,炙热的阳光几乎将大漠点燃。蓝莹莹的天空一直浸到心底里去。只见一位神女缓缓地从莫高窟的石壁上飞出,腾挪旋转,翩然起舞。裙裾飘逸,彩云飞动。周遭的月牙泉、鸣沙山以至大漠上所有的胡杨、骆驼、飞鸟都抬起头来,欣喜地望着她在湛蓝的天空中飞舞……
我知道,这是我的一个梦。
飞天,敦煌的那个飞天,差不多是我一生的梦。
儿时,在连环画里见过飞天。因为喜欢画画,便用薄薄的竹簾纸蒙在画上把她细细地描了下来。那时我并不知道有个地方叫敦煌,并不知道那飞天来自名叫莫高窟的洞穴里。17岁那年,一篇长文将敦煌与常书鸿深深融进我的心灵。那是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作者徐迟。少年轻狂的我,正在发疯地写诗,发疯地读诗,诗人徐迟是我的偶像之一。我读他的诗,读他论诗的文章,读他谈交响乐的文章,读他翻译的《瓦尔登湖》。是的,我是因为关注徐迟而关注到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学家、画家常书鸿的。我的灵魂一旦与莫高窟那巨大的神祗接触,立刻被震撼,被征服。现在想起来,这自然与我从小在心中种下了飞天的种子有关。飞天,是画,是诗,是美的极致。
岁月荏苒,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困在川西北的大山深处。那里山水如画屏,可惜,观者已无审美心境。寂寞与沮伤像野草爬满心灵。我的一位历史系出身的同事开始悄悄地写小说,一部取材于汉代西域乌孙国史实的历史小说。一段时间,西域、敦煌、龟兹、高昌、《史记》《汉书》成了我们兴奋的中心,下酒的话题。在那个非常时期,书是找不到的,各人凭着记忆讲述、争辩,彼此佩服或彼此不服,倒也其乐融融。这一切,不禁勾起了我对飞天心存已久的单恋。我在脑海里又把徐迟的《祁连山下》过了一遍……呵,我的幻视的飞天!
终于走到了一个鲜亮灼目的季节,那像桃花水泛起一般的季节,我与敦煌的似断实联的隔空交往,变成了相对频繁的隔空交谈——为探讨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我开始卧游西域、神往敦煌,在文献资料及考古报告中行走于丝绸之路。 我所在的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交付给我的课题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领导不会批给我任务之外的中国戏曲史研究的科研经费。我与敦煌只能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了。隔着空不等于隔着心,有亘古不变的飞天在,我的心与敦煌,与莫高窟,与丝绸之路是相通的。
那是一条古老的通道,那是一个古老通道上的匯聚点、集散点,那就像一根长长的绿丝带和一颗闪亮的绿宝石。两千多年之前,汉武帝的使臣张骞率队凿通由中国本土连接西域多国的道路。从此这条横贯东半球,飘荡在中国、印度以至希腊、埃及之间的五彩丝绸之路,便将亚洲、非洲、欧洲人民之间对于友谊和未来的憧憬联结了起来。成百上千峰的沙漠之舟——骆驼,将古老的罗马、波斯、印度文化驮着,由这条路经敦煌等地走向古老的中国;又将古老的中国文化驮着,由这条路经敦煌等地走向古老的罗马、波斯、印度。我的目光在这条通道上留连,我的心在中亚、西亚和西南亚这片辽阔的地域上空萦回。在高昌古国,在敦煌莫高窟,我与那些佛教经文、变文、壁画反复神交,与天竺乐、疏勒乐、胡旋舞、《西凉伎》《弥勒会见记》等产生遥感。十年下来,终于充满自信地在自己的著作中写下了一个结论:“中国戏剧就是这样在市俗文化与宫廷文化的交汇、本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其中包含着娱乐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渗透)的过程中,跳着,唱着,谈着,笑着来到了当时还相当无奈的世界上。它的问世,是那样的热闹而精彩,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听到从历史大峡谷中隐隐传来的回声。”(《中国戏剧寻思录》,第5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飞天又出现在我眼前。
这是飘然上升的飞天,这是包举宇内的飞天,这是心事浩茫的飞天。飞天,这个文化精灵的形象,已经长入民族的肉体,生成民族的骨血,化作民族的灵魂。她是浪漫的,又是现实的;她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她是素朴的,又是绚丽的;她是内敛的,又是外向的;她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她是文明的象征,自由的象征;她是创造的象征,开放的象征。
记得,上个世纪末,歌手含笑唱过一首《飞天》。那是唱一种情感,一种由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触发的情感,一种包容量极大,足以摇撼并温暖许多人心灵的情感:
如果苍海枯了
还有一滴泪
那便是为你空等的一千个轮回
蓦然回首中
斩不断的牵牵绊绊
你所有的骄傲
只能在画里飞
……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歌声依然与飞天形象一起在我耳边萦绕。
敦煌,你在听吗?
声音没有变,曲调没有变。不过,我想把其中的一句词略作改动:“你所有的骄傲,不只在画里飞。”
是的,敦煌,你的骄傲不只在画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