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到“内外兼修”其意义非凡,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一门教书又育人的课程。语文书上的每一个故事,每一首诗词,每一段积累,都是文质兼美的精选。不但增長了学生的知识,还陶冶了情操。语文课博古通今,中西相合,内容十分丰富,是“长智慧,修品行”的好教材。特别是小学的语文课文更是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童真童趣。
关键词内外兼修;文质兼美;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130-01
所谓“内外兼修”是指重视外在表现合乎礼仪的同时,重视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最终达到“表里如一”,完成自身修养的全面提升。那么,“内”修如何提高?如何由“内”影响“外”,最终达到“表里如一”呢?
一、咬文嚼字“内外兼修”
内——指内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
外——指人表现出的行为举止,语言表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那学会了作文并学会了做人!那么以这一课为载体让学生达到内外兼修,学会自己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待客之道;《钓鱼的启示》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一件事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启发),学会了守规则、守信用,拥有一颗不受诱惑的强大的心;《落花生》一课让孩子们学会了有详有略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更学会了怎样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让工具性与人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身教重于言教,这些文本被德才兼备的语文教师传授才会事半功倍。所以语文教师的内在修为需要经常自省和提升,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
当知识内化在心成为道德,再外化成行为修养,语文老师的使命算是圆满完成。每篇文本中的字里行间或是呈现真善美或是呈现假丑恶,细细品味能辨其是非曲直,去伪存真,在生活中学会友善,严于律己,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笔者想在语文课中实现的“内外兼修”的梦想之一。
二、课堂内外兼修
课堂上以文本为载体修身养性,课外付诸于实践;课堂上学习听说读写思品评,课外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思考、写作方法,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有更多的所思所悟。如在《桂林山水》一课学习了总分总的写法,在习作或小练笔中实践运用;在《母鸡》一课学习了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情感转变,表达爱的写法。再如从课堂上学到了前后呼应,学到了比喻拟人,学到了感恩,学到了爱国,这些都可以延伸至课外,在课堂之外运用所学写法,把课堂上感悟到的爱与真情传递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去。
课外听过的一首歌,可以成为上课的引子,课外看过的新闻可以成为孩子们更深入学习课文的梯子。笔者曾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首歌引入《地震中的父与子》。用汶川地震中的故事和画面作为学习本课,体会父子深情的梯子。课后孩子们一定会在生活中仔细体会父爱之情,运用手中笔写出属于自己与父母的真情习作,学会在生活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帮助父母,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从而实现课堂内外兼修的梦想
三、文本内外兼修
内——《两小儿辩日》
外——了解孔子、拓展读《论语》,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科学地认识太阳大小的问题和早上冷中午热以及早上太阳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的原因。以这篇文言文为引子,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阅读更多文字精美的文言文,如《陋室铭》《爱莲说》……
内——《蟋蟀的住宅》
外——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作者潜心观察勤于动笔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内——《冬阳·童年·骆驼队》
外——读《城南旧事》,学会读整本的书,试着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写成故事。
课文是颗种子,种好它会开出许多朵鲜艳的花,够能结出累累硕果。让课文成为兴趣爱好的引子,引导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字、爱上文字背后所记载的思想内涵和故事情节。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用手中的笔记录文字,用文字编织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篇章与梦想——这是实现文本内外兼修的又一个梦。
四、课本内外兼修
让语文课本成为“星星之火”,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燃起学生热爱文学艺术的热情,让“星星之火燎原”。
一年读两本语文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单靠这薄薄的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学底蕴极其深厚。值得后人学习的经典有很多很多,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语文这块阵地,使其成为学生传承祖国文化,继承古人优秀传统美德的途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除了师生共读,共学语文课本外。大家可以学习山东潍坊名师韩兴娥老师“海量阅读”的方法,实现在课内外读更多经典书籍和著作,是实现内外兼修的重中之重,也是笔者的终极梦想。
五、总结
实现“内外兼修”的梦想任重而道远,其前提是学生有动力,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内外兼修”的语文学习应形成合力,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实现在校师生共学在家亲子共读。让语文学习实现每个人心中的“内外兼修”之梦。
关键词内外兼修;文质兼美;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5-0130-01
所谓“内外兼修”是指重视外在表现合乎礼仪的同时,重视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最终达到“表里如一”,完成自身修养的全面提升。那么,“内”修如何提高?如何由“内”影响“外”,最终达到“表里如一”呢?
一、咬文嚼字“内外兼修”
内——指内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
外——指人表现出的行为举止,语言表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那学会了作文并学会了做人!那么以这一课为载体让学生达到内外兼修,学会自己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待客之道;《钓鱼的启示》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一件事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启发),学会了守规则、守信用,拥有一颗不受诱惑的强大的心;《落花生》一课让孩子们学会了有详有略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更学会了怎样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让工具性与人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身教重于言教,这些文本被德才兼备的语文教师传授才会事半功倍。所以语文教师的内在修为需要经常自省和提升,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
当知识内化在心成为道德,再外化成行为修养,语文老师的使命算是圆满完成。每篇文本中的字里行间或是呈现真善美或是呈现假丑恶,细细品味能辨其是非曲直,去伪存真,在生活中学会友善,严于律己,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笔者想在语文课中实现的“内外兼修”的梦想之一。
二、课堂内外兼修
课堂上以文本为载体修身养性,课外付诸于实践;课堂上学习听说读写思品评,课外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思考、写作方法,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有更多的所思所悟。如在《桂林山水》一课学习了总分总的写法,在习作或小练笔中实践运用;在《母鸡》一课学习了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情感转变,表达爱的写法。再如从课堂上学到了前后呼应,学到了比喻拟人,学到了感恩,学到了爱国,这些都可以延伸至课外,在课堂之外运用所学写法,把课堂上感悟到的爱与真情传递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去。
课外听过的一首歌,可以成为上课的引子,课外看过的新闻可以成为孩子们更深入学习课文的梯子。笔者曾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首歌引入《地震中的父与子》。用汶川地震中的故事和画面作为学习本课,体会父子深情的梯子。课后孩子们一定会在生活中仔细体会父爱之情,运用手中笔写出属于自己与父母的真情习作,学会在生活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体谅父母,帮助父母,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从而实现课堂内外兼修的梦想
三、文本内外兼修
内——《两小儿辩日》
外——了解孔子、拓展读《论语》,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科学地认识太阳大小的问题和早上冷中午热以及早上太阳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的原因。以这篇文言文为引子,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阅读更多文字精美的文言文,如《陋室铭》《爱莲说》……
内——《蟋蟀的住宅》
外——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习作者潜心观察勤于动笔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内——《冬阳·童年·骆驼队》
外——读《城南旧事》,学会读整本的书,试着把自己的童年往事写成故事。
课文是颗种子,种好它会开出许多朵鲜艳的花,够能结出累累硕果。让课文成为兴趣爱好的引子,引导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字、爱上文字背后所记载的思想内涵和故事情节。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用手中的笔记录文字,用文字编织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篇章与梦想——这是实现文本内外兼修的又一个梦。
四、课本内外兼修
让语文课本成为“星星之火”,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燃起学生热爱文学艺术的热情,让“星星之火燎原”。
一年读两本语文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单靠这薄薄的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学底蕴极其深厚。值得后人学习的经典有很多很多,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语文这块阵地,使其成为学生传承祖国文化,继承古人优秀传统美德的途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除了师生共读,共学语文课本外。大家可以学习山东潍坊名师韩兴娥老师“海量阅读”的方法,实现在课内外读更多经典书籍和著作,是实现内外兼修的重中之重,也是笔者的终极梦想。
五、总结
实现“内外兼修”的梦想任重而道远,其前提是学生有动力,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内外兼修”的语文学习应形成合力,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实现在校师生共学在家亲子共读。让语文学习实现每个人心中的“内外兼修”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