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校园环境下,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务必抓机遇、树品牌、构特色。独立学院应结合地方实际,抓住发展机遇,逐渐形成为地方服务的办学风格;应结合自身实际,树立品牌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氛围;应构建具有独立性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的宣扬力度。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品牌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4.021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的,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在很多方面较纯粹公办或民办高校有着极大优势。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从“零”开始,既面临机遇也意味着挑战。作为近几年来蓬勃兴起的事物,独立学院历史文化的积淀根本无从谈起。再加上多数独立学院把硬件设施的建设放在首位,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相对薄弱,和母体学校文化建设又趋同等现状,都使得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脚步略为迟缓,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也使得独立学院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独立学院应切实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摒弃“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的狭隘观念,按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原则,建设好校园文化。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学院把“抓机遇、树品牌、构特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使城市学院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成为在广东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独立学院。2010年东莞理工学院引进广东鸿发投资集团合作举办城市学院,鸿发集团将斥资10亿元人民币,另辟新校区以发展城市学院。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学院要进一步秉承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迈向国内一流的本科独立学院而努力。
一、 抓机遇
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性大学,其发展、成长受学校所在地的各种影响和制约。2010年7月29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把“文化强省”作为广东新战略发展目标。随即,东莞市于2001年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10年间,东莞市投入数十亿资金,打造起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形成“三城一都”的文化发展格局。2010年8月30日,《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讨论稿)》公布,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旨在通过“四名城”的打造,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软实力。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作为地方大学,70%左右的生源是东莞籍的学生,90%左右的毕业生留在东莞市就业。如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育出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就是为东莞市“文化名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首先,城市学院在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方面应充分了解东莞地方建设的需要。比如,东莞市政府提出:让文化与制造衔接,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转型,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延伸出高端面料、开发设计、品牌管理、市场研究、商业贸易等一系列关联产业,这些“制造+创意”、“劳力+劳心”的复合产业,是东莞市今后重点的发展方向。城市学院要抓住这个机遇,和政府、企事业挂钩,培养适应东莞市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上,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涉及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提高,形成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大学校园,从而和东莞打造“文化名城”中注重民众的文化素质相契合。再此,独立学院要研究东莞市“文化名城”的内涵和特点,建设东莞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物,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不断增强东莞文化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岭南文化精品生产基地。
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性大学,其发展、成长受学校所在地的各种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在办学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必须在本质上符合地方文化价值体系,一方面要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以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向地方传递自身的先进文化以带动地方文化的进步。只有立足于本地,立足东莞,根据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及时调整学科的设置和学科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契合,才能做到使培养的学生学有所用、用其所学。正是要在这样一个院校、地方互动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与特色。
二、 树品牌
品牌型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凝练精神文化、厘清制度文化、完善物质文化、创新行为文化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首先,要提出符合本院特色的校训,使学院精神显现化。“学而知不足”既是东莞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城市学院校训,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的题词。虽然“学而知不足”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城市学院最好和母体院校的校训有所区别。独立学院的校训,既要体现独立学院办学宗旨,又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还要彰显独立学院的个性特征。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校风。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其中学风是主体,教风是主导,领导作风是关键,它们共同构成学院独特的精神风貌。风气是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校风既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质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独立学院的师生和母校师生相比有所差距,因此要狠抓校风建设:利用舆论工具,加强宣传攻势;强化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奖有罚;开展有声有色的主题教育形成良好学风;从学生特点出发,从严管理课堂教学;鼓励优秀学生,淘汰成绩、品行不良者;使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再有,建立完善的文化符号识别系统。校训、校徽、校歌、校标、校服、节庆活动等作为大学文化的载体和外线,共同构成了一所大学的文化符号,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表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已建立起了完善的VI识别系统,只是要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
一所管理松懈、制度残缺、无章可循的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是独立学院由无序走向有序,从文治走向法治的过程,是独立学院健康稳步向前发展的保障。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中董事会的成员大多数是母校的领导和投资方。先要分清管理职责,董事会负责研究制定学院长远规划、发展战略、经费筹集,院长负责学院日常管理、人员聘任、经费开支等。还要建立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竞争、激励、更新机制,并根据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要,进行工作岗位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和人力资源计划,努力做到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针对学生的制度文化建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对学院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再加上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学院一方面要加强成长观教育,一方面要将学生管理引入制度化轨道,使其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作为显性的文化形态,校园物质文化(建筑等硬环境)以其直感性传达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更担负着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城市学院新校址选在有山有水、风景秀美的东莞寮步镇,在自然环境良好情况下,校园建筑的主体应考虑地方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内部使用性与外观建筑审美性的结合、校园活动场所及设备的完善性与人文景观的品位性结合。校园建设应征求全院教职工的意见,体现独立学院的文化特色。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的各个要素最终是要落实到校园群体的行为举止和文化活动表现上,由此形成了行为文化。它是师生员工在教学、学习、管理等活动中所产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在师生员工个体上的动态反映。首先,应以校训为建设目标,努力营造激励人、发展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员工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其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行为文化应具有示范性、纯正性、自控性,在文化建设中起导向、示范的作用;再次,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管理与引导,开展一些高雅性、艺术性、科技性的活动,如举办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文学创作笔会、模拟招聘会、艺术设计展、影视剧鉴赏会、音乐会等,使学生的行为文化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品牌的产生是独立学院特色发展过程中自身文化积淀的结果,是独立学院综合实力的反映,具有无形的巨大价值。
三、 构特色
具有特色性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区别于母体学校和其他独立学院、民办学院的标志,也是在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中的唯一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既不是民办高校,又不属于公办高校,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师资、管理等软件设施、资金等条件进行办学,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办学资源方面,多与母体高校紧密相联,对母体形成了很大的依赖性。但是,独立学院这种依托母体高校共享办学资源,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利用母体公办高校的教育资源时就会出现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由此,独立学院要构建自己的具有独立性的校园文化。
国家明文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上要与母校错位发展,做到因地制宜、适时而变。独立学院建成后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味强调独立学院在文化上对母体的隶属作用往往是基于对管理上的担心。事实上,只有独立学院在管理上、文化上有了真正的自主地位,才能有利于学院自身效能的发挥,因为这种主体感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强大的管理资源。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学生有一种“不伦不类”或“矮人一等”的边缘化感觉,那必然导致他们归属感的缺失,也就不可能指望他们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在管理上的阻力也就不可避免。
校园文化的特色性还指独立学院之间的差异性文化建设。广东省现在有17所独立学院,38所民办学院,主要集中在广州、珠海、东莞等珠三角地带,相互间生源竞争比较激烈。有些独立学院在移植和拷贝母体文化的同时,频繁地与兄弟独立学院交流、取经,不少学院一概奉行“拿来主义”,对于兄弟院校文化建设的成功方面一一套用,最后在自己学院形成了“大杂烩”,最终的结果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根本没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城市学院需要结合东莞地方文化特色和未来文化发展战略特色,把东莞文化中的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勤劳精神等精髓吸纳,同时对人文精神强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高雅性、品位性、人文性,使其成为东莞“文化名城”创建中的生力军。
城市学院校园文化的特色性更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规划和实施。由于独立学院学费高,因此在校学生大多数家庭优越,一些学生缺乏艰苦朴素作风,抗挫能力偏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对大学校园的住宿、食堂等生活环境挑剔较多;再由于本身高考成绩的不理想以及社会各方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偏见,他们潜意识里感觉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同时一些学生确实无良好学习习惯,行为自由散漫,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迟到、旷课、成绩差等现象较突出;还有一些学生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追求所谓自我独立空间,喜欢在网络中宣泄自己的感受,沉迷于“美好”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不愿回归现实生活;东莞的学生大多数动手能力强,经商意识浓,但语言表达能力弱,文化事业狭窄。城市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殊性,把握时代和学生的脉搏,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宣扬力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使学生明确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与教育,在注重学生个性张扬的同时引导他们做学、做事、做人。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抓机遇、树品牌、构特色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院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史洁等.校园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孟 颖(1967- ),女,吉林吉林人,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党总支书记,讲师,硕士。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品牌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4.021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的,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在很多方面较纯粹公办或民办高校有着极大优势。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从“零”开始,既面临机遇也意味着挑战。作为近几年来蓬勃兴起的事物,独立学院历史文化的积淀根本无从谈起。再加上多数独立学院把硬件设施的建设放在首位,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相对薄弱,和母体学校文化建设又趋同等现状,都使得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脚步略为迟缓,办学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也使得独立学院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独立学院应切实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摒弃“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的狭隘观念,按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师生共建”的原则,建设好校园文化。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学院把“抓机遇、树品牌、构特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使城市学院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成为在广东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独立学院。2010年东莞理工学院引进广东鸿发投资集团合作举办城市学院,鸿发集团将斥资10亿元人民币,另辟新校区以发展城市学院。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学院要进一步秉承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迈向国内一流的本科独立学院而努力。
一、 抓机遇
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性大学,其发展、成长受学校所在地的各种影响和制约。2010年7月29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把“文化强省”作为广东新战略发展目标。随即,东莞市于2001年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10年间,东莞市投入数十亿资金,打造起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形成“三城一都”的文化发展格局。2010年8月30日,《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讨论稿)》公布,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旨在通过“四名城”的打造,全面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软实力。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作为地方大学,70%左右的生源是东莞籍的学生,90%左右的毕业生留在东莞市就业。如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育出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就是为东莞市“文化名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首先,城市学院在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方面应充分了解东莞地方建设的需要。比如,东莞市政府提出:让文化与制造衔接,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转型,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上,延伸出高端面料、开发设计、品牌管理、市场研究、商业贸易等一系列关联产业,这些“制造+创意”、“劳力+劳心”的复合产业,是东莞市今后重点的发展方向。城市学院要抓住这个机遇,和政府、企事业挂钩,培养适应东莞市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上,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涉及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提高,形成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大学校园,从而和东莞打造“文化名城”中注重民众的文化素质相契合。再此,独立学院要研究东莞市“文化名城”的内涵和特点,建设东莞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物,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不断增强东莞文化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岭南文化精品生产基地。
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性大学,其发展、成长受学校所在地的各种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在办学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必须在本质上符合地方文化价值体系,一方面要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以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向地方传递自身的先进文化以带动地方文化的进步。只有立足于本地,立足东莞,根据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及时调整学科的设置和学科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契合,才能做到使培养的学生学有所用、用其所学。正是要在这样一个院校、地方互动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与特色。
二、 树品牌
品牌型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凝练精神文化、厘清制度文化、完善物质文化、创新行为文化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首先,要提出符合本院特色的校训,使学院精神显现化。“学而知不足”既是东莞理工学院的校训,也是城市学院校训,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的题词。虽然“学而知不足”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城市学院最好和母体院校的校训有所区别。独立学院的校训,既要体现独立学院办学宗旨,又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还要彰显独立学院的个性特征。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校风。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其中学风是主体,教风是主导,领导作风是关键,它们共同构成学院独特的精神风貌。风气是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校风既是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校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质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命运。独立学院的师生和母校师生相比有所差距,因此要狠抓校风建设:利用舆论工具,加强宣传攻势;强化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奖有罚;开展有声有色的主题教育形成良好学风;从学生特点出发,从严管理课堂教学;鼓励优秀学生,淘汰成绩、品行不良者;使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再有,建立完善的文化符号识别系统。校训、校徽、校歌、校标、校服、节庆活动等作为大学文化的载体和外线,共同构成了一所大学的文化符号,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表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已建立起了完善的VI识别系统,只是要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
一所管理松懈、制度残缺、无章可循的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是独立学院由无序走向有序,从文治走向法治的过程,是独立学院健康稳步向前发展的保障。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中董事会的成员大多数是母校的领导和投资方。先要分清管理职责,董事会负责研究制定学院长远规划、发展战略、经费筹集,院长负责学院日常管理、人员聘任、经费开支等。还要建立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竞争、激励、更新机制,并根据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要,进行工作岗位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和人力资源计划,努力做到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针对学生的制度文化建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对学院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再加上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学院一方面要加强成长观教育,一方面要将学生管理引入制度化轨道,使其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作为显性的文化形态,校园物质文化(建筑等硬环境)以其直感性传达着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更担负着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城市学院新校址选在有山有水、风景秀美的东莞寮步镇,在自然环境良好情况下,校园建筑的主体应考虑地方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内部使用性与外观建筑审美性的结合、校园活动场所及设备的完善性与人文景观的品位性结合。校园建设应征求全院教职工的意见,体现独立学院的文化特色。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的各个要素最终是要落实到校园群体的行为举止和文化活动表现上,由此形成了行为文化。它是师生员工在教学、学习、管理等活动中所产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在师生员工个体上的动态反映。首先,应以校训为建设目标,努力营造激励人、发展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员工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其次,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行为文化应具有示范性、纯正性、自控性,在文化建设中起导向、示范的作用;再次,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管理与引导,开展一些高雅性、艺术性、科技性的活动,如举办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文学创作笔会、模拟招聘会、艺术设计展、影视剧鉴赏会、音乐会等,使学生的行为文化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品牌的产生是独立学院特色发展过程中自身文化积淀的结果,是独立学院综合实力的反映,具有无形的巨大价值。
三、 构特色
具有特色性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区别于母体学校和其他独立学院、民办学院的标志,也是在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中的唯一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既不是民办高校,又不属于公办高校,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师资、管理等软件设施、资金等条件进行办学,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办学资源方面,多与母体高校紧密相联,对母体形成了很大的依赖性。但是,独立学院这种依托母体高校共享办学资源,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利用母体公办高校的教育资源时就会出现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由此,独立学院要构建自己的具有独立性的校园文化。
国家明文规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上要与母校错位发展,做到因地制宜、适时而变。独立学院建成后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味强调独立学院在文化上对母体的隶属作用往往是基于对管理上的担心。事实上,只有独立学院在管理上、文化上有了真正的自主地位,才能有利于学院自身效能的发挥,因为这种主体感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强大的管理资源。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学生有一种“不伦不类”或“矮人一等”的边缘化感觉,那必然导致他们归属感的缺失,也就不可能指望他们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在管理上的阻力也就不可避免。
校园文化的特色性还指独立学院之间的差异性文化建设。广东省现在有17所独立学院,38所民办学院,主要集中在广州、珠海、东莞等珠三角地带,相互间生源竞争比较激烈。有些独立学院在移植和拷贝母体文化的同时,频繁地与兄弟独立学院交流、取经,不少学院一概奉行“拿来主义”,对于兄弟院校文化建设的成功方面一一套用,最后在自己学院形成了“大杂烩”,最终的结果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根本没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城市学院需要结合东莞地方文化特色和未来文化发展战略特色,把东莞文化中的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勤劳精神等精髓吸纳,同时对人文精神强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高雅性、品位性、人文性,使其成为东莞“文化名城”创建中的生力军。
城市学院校园文化的特色性更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规划和实施。由于独立学院学费高,因此在校学生大多数家庭优越,一些学生缺乏艰苦朴素作风,抗挫能力偏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对大学校园的住宿、食堂等生活环境挑剔较多;再由于本身高考成绩的不理想以及社会各方面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偏见,他们潜意识里感觉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同时一些学生确实无良好学习习惯,行为自由散漫,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迟到、旷课、成绩差等现象较突出;还有一些学生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追求所谓自我独立空间,喜欢在网络中宣泄自己的感受,沉迷于“美好”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不愿回归现实生活;东莞的学生大多数动手能力强,经商意识浓,但语言表达能力弱,文化事业狭窄。城市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殊性,把握时代和学生的脉搏,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宣扬力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使学生明确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与教育,在注重学生个性张扬的同时引导他们做学、做事、做人。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抓机遇、树品牌、构特色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院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史洁等.校园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孟 颖(1967- ),女,吉林吉林人,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党总支书记,讲师,硕士。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