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代世界日新月异,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和手机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社会生活方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也迫切需要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路径进行创新。
[关 键 词]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转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170-02
在世界全球化、网络化的复杂环境下,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趋势中,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转型当然不能回避这样的国际国内局势,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一、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提法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提法有所不同,将“建设”改成“建成”,一字之差,体现了我国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在这样一个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固然要持续健康发展,并且要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对外开放给我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外开放使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得以广泛传播。这对我们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进行着强烈的冲击,所以时代的变化更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在新时期得到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高校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高校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力量。“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應该坚持的基本教育内容,就是“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也是在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穿到教学中,既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又兼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体现。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时代解读,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丰富内容,是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表现。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相辉映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有些大学生存在一些信仰方面的问题,并不奇怪。比如政治信仰迷茫需要我们加以教育和引导、理想信念模糊需要我们帮助梳理和确立、价值取向扭曲需要我们予以纠正和理顺、社会责任感缺乏需要我们加强培养和教育。这就要高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把“中国梦”融入高校理想教育的培育中,并且要和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紧迫性
在当前社会里,随着网络尤其是手机移动终端网络的普及,每个人都跨越时空地接受着各种信息,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即传播信息的“自媒体”,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新媒体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分离并且对他们的思想观念造成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信息网络技术以计算机和信息基础为基础,为现代人类创造了便捷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虚拟世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改变人类传统的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变为当今以全球化、实时性、数字化和交互性为特征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这些在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地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突破了传统传媒的局限,具有容量无限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的重要特征,出现信息跨时空地迅速传播,这不仅挑战着一个国家的国土安全,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着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意识。涉世不深、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特别是面对那些不健康、有毒害的信息,很难确定什么样的信仰才应该是他们正确的选择,才应该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正确信仰,甚至淡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给我们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笔者认为,从国家层面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管理水平,抵制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毒害。
网络信息包含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大学生面对这样的资源,更容易受这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的影响。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像中学生一样有升学的压力,家庭管束少了,加上手机的普及,几乎无时无刻不通过手机在上网。另外,他们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思维活跃,加上思想的叛逆性,更喜欢和更容易接受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思想和外来的东西。于是,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时时刻刻对我们的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庞杂的信息特别容易造成他们的迷惘,而可选择性又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造成了干扰,增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认同难度。
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信仰的选择,这股大潮也包围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主要培育者之一。笔者认为,教育者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有过硬的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技术来进行信仰培育的能力。这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至关重要。而事实上,高校一些教育者自己的政治信仰就有动摇的倾向,那又怎么对学生产生更强的政治感召力和信仰选择的引导力呢?而且在当前大学生已经将网络作为他们的第二生存空间的时代,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者必须在网络技术上积极进修,摸索一套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方法,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手段的现代化,尽快适应这个新媒体时代,培养和提高教育者利用网络对话的能力。否则我们高校马克思信仰的培育将无从谈起。 三、多元文化下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魅力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想相互交织、激烈碰撞。在我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整个国家文化层面也在进行着现代化的转型,文化生态也更加多元化。表现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趋向于文化多元化的加深。中国社会现代工业文明占主导的文化形态日益取代了传统农业文明占主导的文化形态,相应的,人们的生活也由现代方式取代过去的传统模式,尤其表现在人们的习惯风俗和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国内传统的强调道德修养的文化,国际上各种异质性或带有宗教性质的文化,各种文化消化冲突、促进融合,生活方式越来越进步,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这些现象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带来了更多的途径,相应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形态更加多元,而这种种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多元化的现象和内容,以多元交织的状态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这又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带来一个全新的背景。文化多元化带来信仰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外来各种文化冲突交融,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淡化。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多元化也愈演愈烈。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受西方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其信仰体系正面临着被逐渐消解的局面。各种文化进行着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带来了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在信仰问题上有自己不同的取舍和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信仰被市场的激烈竞争催生了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有不少学生选择从书籍中找成功的捷径,企图靠复制别人的秘诀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逃避现实,企图从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还有很多学生则是只追求现实的物质享乐而不愿意为自己的信仰目标而奋斗,宣扬享乐主义生活观,放纵自己,积极追求感官物质享受,放弃了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超越,导致信仰危机。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主义盛行,缺乏对社会公德的敬畏,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缺少道德约束,进而导致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放弃对信仰的追求。社会主义主张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逐渐被忽视,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随之淡化。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带来了负面作用,也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这些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出现,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负面影响,信仰从一元变成多元,不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一些大学生只重物质,远离政治,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是一种自我迷失,也正成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处于时代的前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对新奇思想高度的敏感,开始因多元而迷失,从迷失而惶恐,从怀疑进而无所适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整个文化系统的多元化冲击,国外诸多不良思潮的干扰,以及因现实政治运行不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一系列的挑战,这都迫切地需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发挥它应有的实践威力,引导学生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强大精神武器。
[关 键 词]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转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170-02
在世界全球化、网络化的复杂环境下,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趋势中,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转型当然不能回避这样的国际国内局势,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一、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提法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提法有所不同,将“建设”改成“建成”,一字之差,体现了我国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在这样一个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固然要持续健康发展,并且要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对外开放给我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外开放使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得以广泛传播。这对我们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进行着强烈的冲击,所以时代的变化更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在新时期得到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高校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高校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力量。“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應该坚持的基本教育内容,就是“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也是在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穿到教学中,既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又兼顾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
“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体现。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时代解读,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丰富内容,是道德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表现。而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相辉映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有些大学生存在一些信仰方面的问题,并不奇怪。比如政治信仰迷茫需要我们加以教育和引导、理想信念模糊需要我们帮助梳理和确立、价值取向扭曲需要我们予以纠正和理顺、社会责任感缺乏需要我们加强培养和教育。这就要高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把“中国梦”融入高校理想教育的培育中,并且要和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紧迫性
在当前社会里,随着网络尤其是手机移动终端网络的普及,每个人都跨越时空地接受着各种信息,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即传播信息的“自媒体”,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新媒体时代”。而这个时代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分离并且对他们的思想观念造成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信息网络技术以计算机和信息基础为基础,为现代人类创造了便捷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虚拟世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改变人类传统的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变为当今以全球化、实时性、数字化和交互性为特征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这些在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地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突破了传统传媒的局限,具有容量无限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的重要特征,出现信息跨时空地迅速传播,这不仅挑战着一个国家的国土安全,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着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意识。涉世不深、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特别是面对那些不健康、有毒害的信息,很难确定什么样的信仰才应该是他们正确的选择,才应该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正确信仰,甚至淡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给我们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笔者认为,从国家层面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管理水平,抵制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毒害。
网络信息包含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莠不齐,内容复杂,大学生面对这样的资源,更容易受这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的影响。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像中学生一样有升学的压力,家庭管束少了,加上手机的普及,几乎无时无刻不通过手机在上网。另外,他们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思维活跃,加上思想的叛逆性,更喜欢和更容易接受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新思想和外来的东西。于是,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时时刻刻对我们的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庞杂的信息特别容易造成他们的迷惘,而可选择性又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造成了干扰,增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认同难度。
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信仰的选择,这股大潮也包围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主要培育者之一。笔者认为,教育者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有过硬的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技术来进行信仰培育的能力。这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至关重要。而事实上,高校一些教育者自己的政治信仰就有动摇的倾向,那又怎么对学生产生更强的政治感召力和信仰选择的引导力呢?而且在当前大学生已经将网络作为他们的第二生存空间的时代,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者必须在网络技术上积极进修,摸索一套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方法,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手段的现代化,尽快适应这个新媒体时代,培养和提高教育者利用网络对话的能力。否则我们高校马克思信仰的培育将无从谈起。 三、多元文化下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魅力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想相互交织、激烈碰撞。在我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整个国家文化层面也在进行着现代化的转型,文化生态也更加多元化。表现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趋向于文化多元化的加深。中国社会现代工业文明占主导的文化形态日益取代了传统农业文明占主导的文化形态,相应的,人们的生活也由现代方式取代过去的传统模式,尤其表现在人们的习惯风俗和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国内传统的强调道德修养的文化,国际上各种异质性或带有宗教性质的文化,各种文化消化冲突、促进融合,生活方式越来越进步,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这些现象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带来了更多的途径,相应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形态更加多元,而这种种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多元化的现象和内容,以多元交织的状态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这又给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带来一个全新的背景。文化多元化带来信仰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外来各种文化冲突交融,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淡化。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多元化也愈演愈烈。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受西方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其信仰体系正面临着被逐渐消解的局面。各种文化进行着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带来了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一方面反映了大學生在信仰问题上有自己不同的取舍和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信仰被市场的激烈竞争催生了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有不少学生选择从书籍中找成功的捷径,企图靠复制别人的秘诀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逃避现实,企图从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还有很多学生则是只追求现实的物质享乐而不愿意为自己的信仰目标而奋斗,宣扬享乐主义生活观,放纵自己,积极追求感官物质享受,放弃了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超越,导致信仰危机。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主义盛行,缺乏对社会公德的敬畏,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缺少道德约束,进而导致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放弃对信仰的追求。社会主义主张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逐渐被忽视,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随之淡化。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带来了负面作用,也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这些年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出现,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负面影响,信仰从一元变成多元,不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一些大学生只重物质,远离政治,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这是一种自我迷失,也正成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处于时代的前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对新奇思想高度的敏感,开始因多元而迷失,从迷失而惶恐,从怀疑进而无所适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整个文化系统的多元化冲击,国外诸多不良思潮的干扰,以及因现实政治运行不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一系列的挑战,这都迫切地需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发挥它应有的实践威力,引导学生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强大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