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下有人家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埔山如画,水如画,可谓“画的山,层层叠叠真好看;画的水,曲曲湾湾流不断。”层层叠叠的山间,总有曲曲湾湾的河流。河流的两边,总是散落着一个个小村落。秀丽的小村落,青砖黛瓦的客家民居,折射着朴实无华的光芒。且看大帽山下的帽山村,若如镶嵌在深山老林里的一颗明珠,闪烁着客家历史文化的洵美光彩。
  从湖寮镇葵坑村往高陂镇的公路,虽弯弯曲曲,但可欣赏到箭管村萧畹香故居等客家特色古民居檐瓦风光;而湖寮镇沿梅潭河岸边公路向百侯镇方向,则可欣赏到曲滩村景色。然而,在箭管村和曲滩村之间的大帽山下,有一个深藏在大山中的小村庄,却常年希逢人迹而古风悠长。这个被前后两村“遮挡”住的偏僻小村,叫帽山村。
  帽山村小溪集大帽山甘泉,曲水一路汇聚着涓涓碧涧,婉然流转到曲滩村。曲滩,顾名思义,是梅潭河流经这里,转了个大弯,生出一个美丽的河滩。进入曲滩村牌坊,沿弯弯小溪田园人家可直走到“坑尾”。“坑尾”有几户白墙黛瓦人家点缀在溪边山麓,显得特别的幽静。听着鹧鸪声,在鸟语花香里继续往前走数里,山重水复而柳暗花明,感觉到前面村庄的温暖气息扑面而来。
  曲滩村与帽山村旧时统称为“曲水乡”,帽山水口有一棵千年古檀树。千年古檀散发着古朴的幽香,树枝叶摇曳着潺潺溪流,摇曳着一座小桥,小桥栏杆中间写着“和山桥”三个大字。这“和山”两字,“和”是经常使用的字,可谓熟视无睹了,但出现在如此偏僻的小山村村口的桥名上,却是耐人寻味,而“和”与“山”的组合,则升华到哲理性的境界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解“和”字,而引申下去,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呢?应是万物和而生。人是万物之灵,唯和而生、和而成。然而,《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看起来“和”是一种境界。千年古檀树下的路对面山头上供奉“杨林太公”等诸位尊神的“戬穀宫”寺庙名称,更让人觉得此村文化高深。若简单理解,“戬”是“福”,“穀”是“禄”,合起来是福禄之意。然而,“戬穀”两字来源路径古朴尤显其贵,《诗经·小雅·天保》有言:“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由此渊源出的“戬穀罄宜”四字,蕴含“至善”、“积善”,可浅解为福禄、尽善。古檀树、桥名和寺名,构成的村口浓厚文化场景,足可颠覆人们对此小山村的浅薄印象,而顿生敬意。
  从村口远望,顺着小溪曲水,风光宽阔的山村景色展现在眼前。沿溪而行,可进入村庄寻找白墙黛瓦的古老文化痕迹。在村中心和四处山麓里的一座座客家特色民居,会让人觉得不虚此行。溪流两边田畴翠绿,继志居、清白流芳、南延居、衔鱣世业等檐瓦规整的客家古屋会让你留连忘返,点缀在山麓的叠叠黑瓦与群山黛色和谐协调会吸引你的目光反复浏览。那么多保存完整的客家古建筑,还有文辞劲丽的大门对联,如继志居大门的“继造华堂叨祖德,志成门第起人文”;南延居大门的“南峰拱秀春不尽,延水环流福无穷”;竺林衍庆大门的“竺林崇善承祖训,衍庆尚德启后贤”等等,尽显此村古屋遗风之素朴、民居旧韵之风雅。那溪岸路旁的淹没在芳草中仅剩门楼的“华乐居”、“芝兰轩”等残垣断壁,其“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之状,令人不尽唏嘘而怀想昔日之人文俊秀及热闹祥和。徜徉于溪岸、田埂,凝视着一处处鹅卵石垒起的块块田丘,你心头涌起的万千思绪会顺着小溪缓缓流去。
  村尾大路,休憩于“和山亭”,让人感慨村口和村尾皆有“和山”字样,实乃此山村文化之精华。听说此村村尾山麓有两棵巨大的千年古枫,并有传神的爱情故事。百闻不如一见,“和山亭”对面的两棵古老大枫树就在眼前。此两棵一雌一雄的“伯公伯婆”大枫树,有生死恋爱情传说。村尾千年古枫与村口千年古檀,图腾般寄托了小山村祖祖辈辈的浓浓乡情,酝酿、演绎了人间真情的无比芳香,让人浮想联翩。千年古枫下有座小桥,名叫“福安桥”,这“福安”两字应是对村口的“戬豰”两字的解读呼应。古枫下“伯公伯婆”石庙与“戬穀宫”的“杨林太公”等诸位尊神,是山村迎神作福启合隆重篇章之重点,延续了浓厚的客家乡村民俗文化。身临千年古枫下的小桥流水精巧胜景,拜读景点里的帽山村青年才俊杨志伟撰写的《古枫礼赞》碑记,回味刚刚走过的曲水村景,襟袖间古枫清香氤氲会让你陶醉其中而愉悦地聆听着潺潺溪流和婉转鸟鸣,有《游帽山曲水芳村咏怀》诗为证,诗曰:
  鹧鸪碎步斑斓韵,檀树垂枝曲水乡。
  戬穀村头长佑善,和山桥下永流觞。
  舊檐瓦垄裁山色,新露珠痕化玉妆。
  如梦小亭栖凤影,却留枫叶盖鸳鸯。
  1. 风格秀整的南延居,大门对联:“南峰拱秀春不尽,延水环流福无穷”
  2. 4. 在村中心和四处山麓里的一座座保存完整的客家古建筑,尽显此村古屋遗风之素朴、民居旧韵之风雅
  3. 千年古檀散发着古朴的幽香,树枝叶摇曳着潺潺溪流,摇曳着一座小桥,小桥栏杆中间写着“和山桥”三个大字
  5. 继志居,大门对联:“继造华堂叨祖德,志成门第起人文”
其他文献
“五一”期间,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一座崭新拱桥——“风雨桥”正式对外开放。整座桥古色端庄,雄伟壮观,气象浑厚,连接胭脂河两畔,成为游客打卡的新网红点。  據了解,“风雨桥”取意“为民遮风挡雨”,是社会贤达有感当地美丽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主动捐资50万元兴建。“风雨桥”为钢结构基础、木结构拱桥,长约20米 、宽3.5米,由桥、塔、亭组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胭脂河上有
期刊
在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战中,仁化县把集中解决33个省定贫困村和81个分散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设施扶贫的重要举措。如今三年已过去,该县农村道路面貌是否大为改变?日前,笔者进行了采访。  “以前泥路比较窄,骑摩托车搬东西要走几个来回,修了水泥路就方便多了。”扶溪镇斜周村西坑组贫困户聂大叔开着拖拉机来到农资发放点,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把一袋袋化肥搬上车。“现在通往西坑的路平坦宽敞,我们两台拖拉
期刊
信宜市合水镇新云村是一个老区村。今年4月中旬,笔者到该村采访。走在平直洁净的硬化村道上,只见群山碧翠,道旁新楼连排,太阳能路灯间隔竖立;田畴阡陌纵横,豆菜旺盛,花果飘香,有农人正在耕耘。白龙河穿村而过,两岸坚堤巍立,新建的两座水泥桥横卧河面。村文化公园广场宽阔,亭楼耸立,花木扶疏。远望连片1600亩的油茶基地,梯地从山脚迭到山顶……谁能想到,这个2016年因为集体经济差、贫困人口多而评为省级贫困村
期刊
日前,四会市“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之关爱贫困儿童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四会市行政大楼正前方举办,向全市已建档立卡的革命老区贫困户中的702名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赠送总价值8万元左右的暖心邮包。四会市委副书记邱健强出席了启动仪式,并为活动致辞。  在讲话中,邱健强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开展好各类关爱活动,不断扩大关爱老区儿童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贫困儿童受益。同时也希望受关爱的老区儿童勤奋学习,跟全市所
期刊
日前,国家农业农村部、財政部公示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广东金柚产业集群榜上有名。通知指出,2020年启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分批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首批支持50个左右,支持期限暂定为2020—2022年。  据了解,当前广东金柚已经形成以梅州为核心产区,韶关、肇庆等地多区域种植的发展格局。其中,梅州作为全省最大柚子种植产地,金柚种植面积超23万亩。按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省为单
期刊
在北江上游、河畔之西,一个有着500多公顷土地、600多瑶民的美丽瑶族农村—曲江芦溪,正借着乡村振兴的战鼓、乡村旅游的东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近年来,芦溪瑶族村在曲江区委区政府和樟市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人居环境整治、特色農产品培育和乡村旅游发展“三合一”高效推进,倾力打造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芦溪。  青山碧水绿道,涓流浅滩廊
期刊
“咬定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以精准到点、稳扎稳打、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近年来,肇庆市精准施策、顽强作战、持续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市贫困人口从2016年的9.6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1493人,111个省定贫困村有105个已达标退出。  聚焦未脱贫人口精准施策,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我们将聚焦重点难点,精准施策、全力决战,确保4月15日前剩
期刊
春和景明,万物生长。 206国道从长沙镇穿过,像一条大动脉,见证着长沙镇的日新月异。长沙镇,是梅州城区的西南通道,环山而设,依水而建,蕴藏着丰厚的红色资源,在城市的发展中,有其独特的定位。  近年来,梅江区长沙镇紧握创文、创卫、“两美”行动抓手,强化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夯实基层治理,盘活红色资源,为建设“红色长沙、绿色家园”,加快振兴发展谋划新蓝图,争取新机遇。  综合整治环境 为生活提“质”  春
期刊
根据《南雄市2020年度机关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要求,南雄市老促會结合当地老区建设工作实际,于近期制定出《南雄市老区建设工作2020年度机关绩效考核逆向指标(0.5分)实施细则》(以下称为《实施细则》)。日前,市革命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了这个《实施细则》,并已向各镇(街道)、有关单位下发实施。  该《实施细则》分为考核依据、量化分设置及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及指标分解,共三部分。其中,将逆向指标(0
期刊
当前,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得到国家、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但是,通过各地情况交往发现,大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越往基层,振兴发展老区所需要的资金、人员、政策等条件越来越有限,导致老区建设与很多相关度高的重大工作,比如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工作,不能有效统筹实施,一定程度上出现“两张皮”和工作重复现象。笔者以为,当前推动老区振兴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并不矛盾,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