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观察是教师的一项专业的教研活动。它对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观察也是很有必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成观察小组,通过“把握观察目标,确定观察点”“巧用记录方式,做好课堂实录”“分析‘数据’,反思和调整教學行为”三个途径,实现课堂观察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观察;应用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崔允漷教授等研究者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提出:“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因此,我们可以说,课堂观察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而开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观察者可以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找准观察点,对课堂中学生及教师和本身的教学行为进行“量化”或者“直观化”的记录,从而分析课堂教学的优劣。因此,课堂观察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而是有其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焦点包括两个,一是关注知识的传授,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同时意味着,课堂观察有其特定的观察对象,主要有三个,即课堂环境、学生、教师。总之,教学观察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它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课堂观察的意义
(一)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意味着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课堂。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要自觉地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激活课堂。课堂观察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此外还关注课堂环境的优劣,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实现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目的。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部分基础教育学校中仍存在着教师忙于日常教学而无暇顾及专业发展的问题,加上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上还有所欠缺,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而要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必将提上日程。教学观察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具体来说,作为专业活动的课堂观察,必然包括三大程序,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进行一次课堂观察活动,需要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均为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实施、总结和反思,同时被观察者也能从观察者提出的建议中汲取营养,改进自身的教学。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而然就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三)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形式的教学活动,周文叶等研究者认为,“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项互动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意味着鼓励语文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教学需求形成各种合作研究小组,这样有利于在语文学科内形成合作的氛围。而这种合作氛围若进一步发展,使合作方式、合作行为程序化、标准化,学科内的合作文化便也形成了。更重要的是,学科内的合作风气也可以带动学校整体的合作氛围及合作文化的形成。
三、课堂观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流程,也就是“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展开来说,课前会议主要是把握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观察点;课中观察就是根据观察点,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反应做好记录;课后会议主要是针对课堂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其具体的运用如下:
(一)把握观察目标,确定观察点
确定观察点是进行课堂观察的第一步。有效的课堂观察必须保证观察目标的明确性,在进入课堂观察之前首先要确定好观察点。观察点的确定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是可观察的,这包括内容的可观察性,如人物的行为、行为发生的频率等,而不能是被观察者的心理等;以及技术上的可观察性,即观察的内容能通过特定的观察工具被记录下来。二是必须依据观察者的观察目标或被观察者的教学目标,避免盲目性。例如,在进行一次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时,观察小组先组织了课前会议,以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好准备。课前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进行细化,明确“提问”分为三个层次,即有效的(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等)、低效的(表述含糊的、无意义重复的、过难或过易的)和无效的(完全没有必要的)。(2)确保人手一份教案,以了解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使观察者把目光集中到观察主题上。
(二)巧用记录方式,做好课堂实录
课堂观察也需要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课堂观察是从“经验型”教学到“研究型”教学,它不像日常观察那样听凭经验,而是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观察对象进行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包括定量记录和定性记录两种。定量记录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两种。其中,等级量表(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中的一种实用工具,它通过数据和文字来量化和解释课堂活动。在课堂观察中,既可以选择将现成的、成熟的观察量表直接运用于观察中,也可以根据观察目标自行制定观察量表。定性记录则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内容,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描述体系(从特定角度描述课堂教学)、叙述体系(无特定角度,翔实记录教学行为或教学事件,可有主观评价)、图片记录(用图片等直接呈现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记录(用录音或摄像设备记录课堂教学)。事实上,定量和定性两种记录方式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是交叉使用的,它们都服务于特定的观察点。
(三)分析“数据”,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
在完成对课堂教学的翔实记录后,必须尽快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才能落实课堂观察的效果,真正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分析“数据”要经历整理(或统计)、归类、解释三个步骤。整理(或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清晰化处理的过程,将记录下来的数字和文字转变成服务于观察点的具有意义的资料;归类是对“数据”进行条理化或逻辑化处理的过程,将具体的数字和文字集合到相应的观察点中;解释是对“数据”进行理论化处理的过程,以从中发现所观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和意见。这样,被观察的教师可以借此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作为观察者的教师也能从讲课教师的课堂发挥及其不足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观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观察,要以合作、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地组成和参与观察小组,并形成科学的观察流程,以此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整个学科组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瑶.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观察;应用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崔允漷教授等研究者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提出:“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因此,我们可以说,课堂观察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而开展的一项专业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观察者可以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找准观察点,对课堂中学生及教师和本身的教学行为进行“量化”或者“直观化”的记录,从而分析课堂教学的优劣。因此,课堂观察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而是有其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焦点包括两个,一是关注知识的传授,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同时意味着,课堂观察有其特定的观察对象,主要有三个,即课堂环境、学生、教师。总之,教学观察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它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课堂观察的意义
(一)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意味着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课堂。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要自觉地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激活课堂。课堂观察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此外还关注课堂环境的优劣,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实现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目的。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部分基础教育学校中仍存在着教师忙于日常教学而无暇顾及专业发展的问题,加上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上还有所欠缺,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而要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必将提上日程。教学观察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具体来说,作为专业活动的课堂观察,必然包括三大程序,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进行一次课堂观察活动,需要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均为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实施、总结和反思,同时被观察者也能从观察者提出的建议中汲取营养,改进自身的教学。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而然就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三)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形式的教学活动,周文叶等研究者认为,“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项互动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意味着鼓励语文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教学需求形成各种合作研究小组,这样有利于在语文学科内形成合作的氛围。而这种合作氛围若进一步发展,使合作方式、合作行为程序化、标准化,学科内的合作文化便也形成了。更重要的是,学科内的合作风气也可以带动学校整体的合作氛围及合作文化的形成。
三、课堂观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流程,也就是“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展开来说,课前会议主要是把握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观察点;课中观察就是根据观察点,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反应做好记录;课后会议主要是针对课堂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其具体的运用如下:
(一)把握观察目标,确定观察点
确定观察点是进行课堂观察的第一步。有效的课堂观察必须保证观察目标的明确性,在进入课堂观察之前首先要确定好观察点。观察点的确定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是可观察的,这包括内容的可观察性,如人物的行为、行为发生的频率等,而不能是被观察者的心理等;以及技术上的可观察性,即观察的内容能通过特定的观察工具被记录下来。二是必须依据观察者的观察目标或被观察者的教学目标,避免盲目性。例如,在进行一次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时,观察小组先组织了课前会议,以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好准备。课前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有效的课堂提问”这一主题进行细化,明确“提问”分为三个层次,即有效的(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等)、低效的(表述含糊的、无意义重复的、过难或过易的)和无效的(完全没有必要的)。(2)确保人手一份教案,以了解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使观察者把目光集中到观察主题上。
(二)巧用记录方式,做好课堂实录
课堂观察也需要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课堂观察是从“经验型”教学到“研究型”教学,它不像日常观察那样听凭经验,而是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观察对象进行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包括定量记录和定性记录两种。定量记录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两种。其中,等级量表(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中的一种实用工具,它通过数据和文字来量化和解释课堂活动。在课堂观察中,既可以选择将现成的、成熟的观察量表直接运用于观察中,也可以根据观察目标自行制定观察量表。定性记录则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内容,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描述体系(从特定角度描述课堂教学)、叙述体系(无特定角度,翔实记录教学行为或教学事件,可有主观评价)、图片记录(用图片等直接呈现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记录(用录音或摄像设备记录课堂教学)。事实上,定量和定性两种记录方式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是交叉使用的,它们都服务于特定的观察点。
(三)分析“数据”,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
在完成对课堂教学的翔实记录后,必须尽快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才能落实课堂观察的效果,真正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分析“数据”要经历整理(或统计)、归类、解释三个步骤。整理(或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清晰化处理的过程,将记录下来的数字和文字转变成服务于观察点的具有意义的资料;归类是对“数据”进行条理化或逻辑化处理的过程,将具体的数字和文字集合到相应的观察点中;解释是对“数据”进行理论化处理的过程,以从中发现所观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和意见。这样,被观察的教师可以借此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作为观察者的教师也能从讲课教师的课堂发挥及其不足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观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观察,要以合作、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地组成和参与观察小组,并形成科学的观察流程,以此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整个学科组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瑶.课堂观察方法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