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家”、“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家和万事兴”的生存理念也一直让国人铭记在心。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深刻地影响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现实生活。“年代传奇戏”承载了中华民族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以及永远不放弃、不服输的中国骨气与力量,唤起了观众的时代记忆与民族记忆,这种精神更是我们当下追求和平、幸福、和谐所必备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年代传奇戏 中华精神 家国情怀
在对电视剧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纵观近5~10年电视剧的发展轨迹,在众多热播的题材中,有两条路线最为清晰、最受观众亲睐、最有收视率、最具市场价值,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它们是“贴近剧”与“年代传奇剧”。其中贴近剧是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代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很高的呼声,另外一条线路则是以《闯关东》、《走西口》为例的年代传奇剧,以其悬念丛生、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怀旧气质取胜。
年代传奇戏及其特征
“年代传奇戏”最显著的特征,除了有时间跨度以外,最重要是这类电视剧常常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时代记忆”、“民族记忆”、“家国情怀”、“中华精神”,展现中国人共同走过的“心路历程 ”,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特色文化”①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经历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事件与重大转折。近一百年来,中国就经历了辛亥革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建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国人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转折而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它们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敢闯敢拼、勇于战天斗地的精神。这三次移民运动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几乎同时展开。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代;走西口是以山西和陕西为主,目的地是张家口及内蒙古一代;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代。它们都反映了老百姓为了生存而怀揣美好理想,有目标、有信心地走上了这条充满未知数的崎岖道路的传奇故事。
几年前热播的年代传奇大戏《闯关东》、《走西口》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单从题目上来着手分析,或许我们从《闯关东》的“闯”字和《走西口》的“走”字,这种动词开头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到一种波澜壮阔、大气滂沱的气势。在人物塑造上,也都是小人物不断长成为大英雄的故事,他们富有更多的传奇性和宏伟性,以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达到了史诗性的境地与高度。
“闯关东”— 闯出一片新生活
《闯关东》的核心围绕着厚德、谦让、包容等精神,正是这种中国传统的积德行善的高尚品德,才使得朱家在遭遇困难后,会立刻有人出手相助,也使得人们欣然地接受了这位来自异地的“闯民”。朱开山创造了一个团结互助、乐于帮助弱势群体的淘金工人合作团队,达成了底层人内部的“和谐统一”,与剥削压迫百姓的恶势力斗争到底,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有着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无畏牺牲生命、精忠报国的英雄主义情怀②。那个灾难沉重的年代是集中了满清覆灭、外寇入侵、军阀混战、年年饥荒的黑暗岁月,闯关东的“闯民”们战胜了无数次来自自然界灾难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巨大苦难,不断地开创着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新领域。
在剧中,朱开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国家不亡,我们老朱家就永远都不会亡!”此话将朱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情与全民族人民的爱国之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人物的塑造上,他的出场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轰动与共鸣,是民族形象的一个典型。朱开山不过是千万个移民到东北生存的代表,随着他们的融入,这片黑土地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民族融合特色的“新东北文化”。
朱家人在电视剧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淳朴的农民形象和豪迈、仗义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文明”所传承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缩影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即使中华民族是处在内忧外患的危难时期,中国人的品性、灵魂并没有缺失,反而愈发光大。
“走西口”— 走出一条致富路
《走西口》讲述了几百年来无数晋商走西口的历史事件和真实故事,是一段“走客”们求生存、求发展、离散与飘泊的民族辛酸史。相信观众对剧中的主题曲一定记忆犹新,“走西口走到哪里是个头,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走西口人憔悴了心没瘦,走西口流着眼泪放歌喉”。该剧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道”统领“商道”,同时也以商道去弘扬儒道。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走客们”不仅开拓了俄罗斯市场,还推动了清朝与沙俄两国政府签署中俄边境贸易的《恰克图条约》,为中国近代的贸易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伟大的移民壮举,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合作交流,改变了外蒙的经济建设、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进了蒙汉地区之间的民族情感,为我国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田家的古训是“大忠大爱为仁,大孝大勇为义,修齐治平为礼,大恩大恕为智,公平合理为信”。此剧的开篇就出现了田家的这块金匾“仁、义、礼、智、信”。那么何为仁?世界大同是为仁。何为义?祖国山河是为义。何为礼?家国天下是为礼。何为智?刚柔相济是为智。何为信?一诺千金是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等中华精神贯穿于该剧始终,是中华精神之精髓的最佳浓缩。
“下南洋”—开辟南洋一片天
电视剧《下南洋》,讲述的是“下商”们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变、不向苦难屈服、不向命运低头的打不败精神,是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与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拼搏故事。由于地域上的毗邻关系,使得东南亚一带一度成为了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在历史上被称作“下南洋”。在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当时大量“下南洋”的中国人涌入当地后,便立刻变成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对当地的发展建设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通过自身的勤奋与毅力,不仅改变了所有国经济萧条的现状,还彻底改变了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命运。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冲破重重险境,最终形成了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独特商业平台,开创出海外致富的新天地。这个艰苦奋斗的海外创业过程正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的儒家思想往往贯穿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生存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中国人在遇到重大挫折与苦难的时候会果断权衡利弊、全盘考虑,直面现实,试图在艰难险阻的逆境中寻求人生的突破与冲刺。 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移民史,大规模人口迁徙往往会导致“根的文化”流失,但汉民族却是一个能够顽强守护并时刻捍卫自己文化之根的民族。人口流动推动着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不断拉近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它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叶落长安”落叶他乡,繁衍生息
热播剧《叶落长安》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遭遇战乱和灾荒后,很多河南人为了生存,举家逃荒求生,迁往陕西西安的故事。讲述着郝玉兰一家三代50年间融入这座城市的艰难历程,逃荒者如何在西安落户、生存、扎根、发展。通过一个典型“中国式”家庭的变迁,演绎一场落叶般漂泊的悲喜人生。
评价一部电视剧播出成功的标志有很多元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看剧中是否给观众塑造了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典型人物或经典形象。在此剧中那个一直给毛主席写信的小媳妇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毛主席啊,您老人家最近身体怎么样啊?有一阵子没给您写信了……”谁曾想到,毛主席的回信,给予了她巨大的精神支撑,并给他们全家以生活的勇气,伴随她走过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最为艰辛的岁月。她的诉求是对将来能过上好日子的一种憧憬,是她对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质朴情感,是生活在苦难中人们的求生希望。在笔者看来,郝玉兰给毛主席写信是全剧最为出彩的地方,也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使得每一个历史截点的横断面都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缩影。
从题目上来分析,《叶落长安》的“落”字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它朴实无华,没有惊涛骇浪的故事,也没有英雄的出场,它塑造的是以“郝玉兰”为代表的中国千千万万个女性的象征,呈现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苦、但乐观的母亲形象。也许艺术家们对这个形象的塑造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但她却是生活在那个艰难岁月的人们精神上的母亲!
该剧凝聚着丰富的人性意蕴和思想内涵,他们和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折射出丰富而深刻的时代信息。
郝玉兰和她的七个孩子以及小东门的河南乡亲们相濡以沫,历经艱辛和苦难,共同渡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郝玉兰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并许下了三个愿:让和蔼慈祥的二奶奶安享晚年;为父亲开一家河南风味的餐馆“豫盛大酒楼”,满足父亲做大师傅的心愿;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个个过上好日子。随着时代变迁和改革开放,郝玉兰的希望一个个成为现实。她和他的父老乡亲们也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在郝玉兰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大善与大爱的情怀,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使得整个“锦华巷”都变成了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特殊群体,一种独特的历史情怀,使这群散落在古城西安的异乡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且跨越地域差异,将“中原文化”与“西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逐步立足于这片陌生的土地之上。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文化的交融以及人们对于“根”的守护。
本剧以“一个人,一个家,一个街巷”为描述对象,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诉说着“落叶归根”的往事。比如那个年代对于红烧肉的向往,不知唤起了多少观众久违的记忆。也正是因为大量的细节呈现,使得电视剧《叶落长安》拥有了格外亲民的质感。剧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展开,都是从生活中最微观的情节着手,让观众在柴米油盐中感悟历史的变迁。就笔者看来,这部戏更像是一册家庭影集,随手翻开的是一张又一张定格的历史记忆,像一本平民日记,一幕又一幕历史画卷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质朴描绘着小人物平淡生活的每一天,从而展开社会变革、国家发展的历史长卷,同时它更是一部中国劳动人民的拼搏奋斗史。
就题材而言,以上几部电视剧都同属于年代戏范畴,都是通过子孙三代甚至四代人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在这类题材的创作上,也通常会赋予这些人物命运以更多的历史重任和儿女情长,将人物命运、家族兴亡与历史进程的变迁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以上三部年代传奇戏不同的是,《叶落长安》是完全根植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命运,弘扬的是平民价值观,是一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原生态草根文化,是催人泪下的老百姓故事。但这几部剧的共同特征是,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雄壮的历史景观;都是从移民现象题材入手,透视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并从中表现出儒家文化与传统道德伦理的历史作用;都是广大劳苦大众为了生存,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
年代传奇戏所带给我们的精神感悟
一部优秀的年代传奇大戏不仅讲述着一段故事,更重要的是在它的背后还谱写出了一本记录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学、人口学等等各方面的平衡学丛书。大规模的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而被迫的、悲壮的、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谋求生存的运动,凸显出中国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永远不抛弃、不放弃的中国骨气与民族力量。这几部戏,打破了原有“深宅大院”家族戏的束缚,开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国家命运有机结合在一起。此类题材的热播,开创了电视剧类型创作的新领域、新视角、新风格,这是一种以大视野、多层次、富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的史诗性电视剧创作类型,在呈现出一个小家族人物命运的同时寻找到一种大智慧、大思想与大气魄,绽放出一种崇高与雄壮之美。
年代传奇大戏帮我们追溯历史,认识到自我变化与成长历程,回忆着中华儿女的繁衍壮大和独特的历史血脉。正是这些无数家庭的历史变迁,仿佛小溪流水一般,汇成大江大河,形成中华历史的岩流,赞颂着我们的中华情怀与民族精神,启迪当代青年,时代的改变固然会影响到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当下即便我们不停地去探索、去创新、去追求、去超越,但是骨子里的中华精神是始终改变不了的,它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赋予这类电视剧以新的价值与理念,把这种中华精神归结为一种当代人心灵归属的精神家园;一种当代人应该确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种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价值核心,传承的精髓是“人可以被摧毁,但永远都不会被打败”。这种精神是中华儿女精神遗产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人类社会的不断繁荣昌盛也不断充实着这种精神的思想内涵,从而让这种永恒的中华精神不断推动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带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高速前进,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策划高级主管)
注释
①郭艳民:《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166页。
②刘伟民,孙浩进:“闯关东精神的实质、内涵及特征”,《理论观察》,2009年第3期。
【关键词】年代传奇戏 中华精神 家国情怀
在对电视剧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纵观近5~10年电视剧的发展轨迹,在众多热播的题材中,有两条路线最为清晰、最受观众亲睐、最有收视率、最具市场价值,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它们是“贴近剧”与“年代传奇剧”。其中贴近剧是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代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很高的呼声,另外一条线路则是以《闯关东》、《走西口》为例的年代传奇剧,以其悬念丛生、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怀旧气质取胜。
年代传奇戏及其特征
“年代传奇戏”最显著的特征,除了有时间跨度以外,最重要是这类电视剧常常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时代记忆”、“民族记忆”、“家国情怀”、“中华精神”,展现中国人共同走过的“心路历程 ”,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特色文化”①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经历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事件与重大转折。近一百年来,中国就经历了辛亥革命、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建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国人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转折而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它们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敢闯敢拼、勇于战天斗地的精神。这三次移民运动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几乎同时展开。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代;走西口是以山西和陕西为主,目的地是张家口及内蒙古一代;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代。它们都反映了老百姓为了生存而怀揣美好理想,有目标、有信心地走上了这条充满未知数的崎岖道路的传奇故事。
几年前热播的年代传奇大戏《闯关东》、《走西口》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单从题目上来着手分析,或许我们从《闯关东》的“闯”字和《走西口》的“走”字,这种动词开头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到一种波澜壮阔、大气滂沱的气势。在人物塑造上,也都是小人物不断长成为大英雄的故事,他们富有更多的传奇性和宏伟性,以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达到了史诗性的境地与高度。
“闯关东”— 闯出一片新生活
《闯关东》的核心围绕着厚德、谦让、包容等精神,正是这种中国传统的积德行善的高尚品德,才使得朱家在遭遇困难后,会立刻有人出手相助,也使得人们欣然地接受了这位来自异地的“闯民”。朱开山创造了一个团结互助、乐于帮助弱势群体的淘金工人合作团队,达成了底层人内部的“和谐统一”,与剥削压迫百姓的恶势力斗争到底,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有着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无畏牺牲生命、精忠报国的英雄主义情怀②。那个灾难沉重的年代是集中了满清覆灭、外寇入侵、军阀混战、年年饥荒的黑暗岁月,闯关东的“闯民”们战胜了无数次来自自然界灾难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巨大苦难,不断地开创着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新领域。
在剧中,朱开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国家不亡,我们老朱家就永远都不会亡!”此话将朱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情与全民族人民的爱国之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人物的塑造上,他的出场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轰动与共鸣,是民族形象的一个典型。朱开山不过是千万个移民到东北生存的代表,随着他们的融入,这片黑土地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民族融合特色的“新东北文化”。
朱家人在电视剧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淳朴的农民形象和豪迈、仗义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文明”所传承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缩影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即使中华民族是处在内忧外患的危难时期,中国人的品性、灵魂并没有缺失,反而愈发光大。
“走西口”— 走出一条致富路
《走西口》讲述了几百年来无数晋商走西口的历史事件和真实故事,是一段“走客”们求生存、求发展、离散与飘泊的民族辛酸史。相信观众对剧中的主题曲一定记忆犹新,“走西口走到哪里是个头,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走西口人憔悴了心没瘦,走西口流着眼泪放歌喉”。该剧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道”统领“商道”,同时也以商道去弘扬儒道。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走客们”不仅开拓了俄罗斯市场,还推动了清朝与沙俄两国政府签署中俄边境贸易的《恰克图条约》,为中国近代的贸易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伟大的移民壮举,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合作交流,改变了外蒙的经济建设、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进了蒙汉地区之间的民族情感,为我国的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田家的古训是“大忠大爱为仁,大孝大勇为义,修齐治平为礼,大恩大恕为智,公平合理为信”。此剧的开篇就出现了田家的这块金匾“仁、义、礼、智、信”。那么何为仁?世界大同是为仁。何为义?祖国山河是为义。何为礼?家国天下是为礼。何为智?刚柔相济是为智。何为信?一诺千金是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等中华精神贯穿于该剧始终,是中华精神之精髓的最佳浓缩。
“下南洋”—开辟南洋一片天
电视剧《下南洋》,讲述的是“下商”们不安于现状,求新求变、不向苦难屈服、不向命运低头的打不败精神,是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与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拼搏故事。由于地域上的毗邻关系,使得东南亚一带一度成为了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在历史上被称作“下南洋”。在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当时大量“下南洋”的中国人涌入当地后,便立刻变成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对当地的发展建设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们通过自身的勤奋与毅力,不仅改变了所有国经济萧条的现状,还彻底改变了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命运。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冲破重重险境,最终形成了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独特商业平台,开创出海外致富的新天地。这个艰苦奋斗的海外创业过程正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的儒家思想往往贯穿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生存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中国人在遇到重大挫折与苦难的时候会果断权衡利弊、全盘考虑,直面现实,试图在艰难险阻的逆境中寻求人生的突破与冲刺。 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移民史,大规模人口迁徙往往会导致“根的文化”流失,但汉民族却是一个能够顽强守护并时刻捍卫自己文化之根的民族。人口流动推动着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不断拉近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它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叶落长安”落叶他乡,繁衍生息
热播剧《叶落长安》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遭遇战乱和灾荒后,很多河南人为了生存,举家逃荒求生,迁往陕西西安的故事。讲述着郝玉兰一家三代50年间融入这座城市的艰难历程,逃荒者如何在西安落户、生存、扎根、发展。通过一个典型“中国式”家庭的变迁,演绎一场落叶般漂泊的悲喜人生。
评价一部电视剧播出成功的标志有很多元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看剧中是否给观众塑造了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典型人物或经典形象。在此剧中那个一直给毛主席写信的小媳妇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毛主席啊,您老人家最近身体怎么样啊?有一阵子没给您写信了……”谁曾想到,毛主席的回信,给予了她巨大的精神支撑,并给他们全家以生活的勇气,伴随她走过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最为艰辛的岁月。她的诉求是对将来能过上好日子的一种憧憬,是她对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质朴情感,是生活在苦难中人们的求生希望。在笔者看来,郝玉兰给毛主席写信是全剧最为出彩的地方,也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使得每一个历史截点的横断面都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缩影。
从题目上来分析,《叶落长安》的“落”字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它朴实无华,没有惊涛骇浪的故事,也没有英雄的出场,它塑造的是以“郝玉兰”为代表的中国千千万万个女性的象征,呈现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苦、但乐观的母亲形象。也许艺术家们对这个形象的塑造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但她却是生活在那个艰难岁月的人们精神上的母亲!
该剧凝聚着丰富的人性意蕴和思想内涵,他们和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折射出丰富而深刻的时代信息。
郝玉兰和她的七个孩子以及小东门的河南乡亲们相濡以沫,历经艱辛和苦难,共同渡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郝玉兰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并许下了三个愿:让和蔼慈祥的二奶奶安享晚年;为父亲开一家河南风味的餐馆“豫盛大酒楼”,满足父亲做大师傅的心愿;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个个过上好日子。随着时代变迁和改革开放,郝玉兰的希望一个个成为现实。她和他的父老乡亲们也都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在郝玉兰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大善与大爱的情怀,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使得整个“锦华巷”都变成了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特殊群体,一种独特的历史情怀,使这群散落在古城西安的异乡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且跨越地域差异,将“中原文化”与“西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逐步立足于这片陌生的土地之上。在这部剧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文化的交融以及人们对于“根”的守护。
本剧以“一个人,一个家,一个街巷”为描述对象,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诉说着“落叶归根”的往事。比如那个年代对于红烧肉的向往,不知唤起了多少观众久违的记忆。也正是因为大量的细节呈现,使得电视剧《叶落长安》拥有了格外亲民的质感。剧中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展开,都是从生活中最微观的情节着手,让观众在柴米油盐中感悟历史的变迁。就笔者看来,这部戏更像是一册家庭影集,随手翻开的是一张又一张定格的历史记忆,像一本平民日记,一幕又一幕历史画卷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质朴描绘着小人物平淡生活的每一天,从而展开社会变革、国家发展的历史长卷,同时它更是一部中国劳动人民的拼搏奋斗史。
就题材而言,以上几部电视剧都同属于年代戏范畴,都是通过子孙三代甚至四代人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在这类题材的创作上,也通常会赋予这些人物命运以更多的历史重任和儿女情长,将人物命运、家族兴亡与历史进程的变迁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以上三部年代传奇戏不同的是,《叶落长安》是完全根植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命运,弘扬的是平民价值观,是一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原生态草根文化,是催人泪下的老百姓故事。但这几部剧的共同特征是,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雄壮的历史景观;都是从移民现象题材入手,透视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并从中表现出儒家文化与传统道德伦理的历史作用;都是广大劳苦大众为了生存,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
年代传奇戏所带给我们的精神感悟
一部优秀的年代传奇大戏不仅讲述着一段故事,更重要的是在它的背后还谱写出了一本记录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学、人口学等等各方面的平衡学丛书。大规模的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而被迫的、悲壮的、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谋求生存的运动,凸显出中国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永远不抛弃、不放弃的中国骨气与民族力量。这几部戏,打破了原有“深宅大院”家族戏的束缚,开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国家命运有机结合在一起。此类题材的热播,开创了电视剧类型创作的新领域、新视角、新风格,这是一种以大视野、多层次、富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的史诗性电视剧创作类型,在呈现出一个小家族人物命运的同时寻找到一种大智慧、大思想与大气魄,绽放出一种崇高与雄壮之美。
年代传奇大戏帮我们追溯历史,认识到自我变化与成长历程,回忆着中华儿女的繁衍壮大和独特的历史血脉。正是这些无数家庭的历史变迁,仿佛小溪流水一般,汇成大江大河,形成中华历史的岩流,赞颂着我们的中华情怀与民族精神,启迪当代青年,时代的改变固然会影响到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当下即便我们不停地去探索、去创新、去追求、去超越,但是骨子里的中华精神是始终改变不了的,它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赋予这类电视剧以新的价值与理念,把这种中华精神归结为一种当代人心灵归属的精神家园;一种当代人应该确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种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价值核心,传承的精髓是“人可以被摧毁,但永远都不会被打败”。这种精神是中华儿女精神遗产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人类社会的不断繁荣昌盛也不断充实着这种精神的思想内涵,从而让这种永恒的中华精神不断推动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带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高速前进,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策划高级主管)
注释
①郭艳民:《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166页。
②刘伟民,孙浩进:“闯关东精神的实质、内涵及特征”,《理论观察》,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