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两节课教学目标相同,但两节课的实验报告单却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甲老师先让学生拿出学具袋,每次从里面任意取出三个小棒,然后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一个围一个记录,把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写在记录单上,最后让学生分析、交流。实验报告单如下:
乙老师先问学生“三根小棒在怎样的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用以下五组小棒围三角形(单位:厘米),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①6、7、8; ②4、5、6 ;③10、6、3;④3、6、3;⑤ 4、4、4。实验报告单如下:
两位老师都认真钻研了教材,定的教学目标一样,且方法也基本一样,然而这两节课的效果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审视这两张实验报告单,不难看出:甲老师的实验报告单中,因为只有数据,学生只能根据数据进行探讨,建立不了围成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图形表象,学生是处在抽象思维中,因而很难探索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关系。而乙老师设计的实验报告单,既有围成的图,也有围不成的图,对每种情况还有数据(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注意了图形与数据结合,学生容易从这张实验报告单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个实验设计的细节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同。(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jxjyzyy@163.com
乙老师先问学生“三根小棒在怎样的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用以下五组小棒围三角形(单位:厘米),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①6、7、8; ②4、5、6 ;③10、6、3;④3、6、3;⑤ 4、4、4。实验报告单如下:
两位老师都认真钻研了教材,定的教学目标一样,且方法也基本一样,然而这两节课的效果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审视这两张实验报告单,不难看出:甲老师的实验报告单中,因为只有数据,学生只能根据数据进行探讨,建立不了围成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图形表象,学生是处在抽象思维中,因而很难探索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关系。而乙老师设计的实验报告单,既有围成的图,也有围不成的图,对每种情况还有数据(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注意了图形与数据结合,学生容易从这张实验报告单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个实验设计的细节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同。(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 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