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论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注重课程的科学性特征,打造有深度的课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打造有趣味的课堂;注重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文学概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43-03
  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活动普遍规律的理论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文學理论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鉴赏、评论文学艺术作品,解读、评价文学艺术现象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目前,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就内容上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以思辨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与阐述文学和文学活动的本质、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教材的编排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体系性。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得学生认为文学概论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难懂难学。就教师的授课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时偏重理论的阐释、证明和讲解,教学方法往往局限于讲授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课堂气氛沉闷。课堂非良性的师生“互动”大大影响课程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将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现象生动活泼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文本,利用文学理论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打造有深度、有趣味、有温度的课堂,是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响应国家教育改革趋势,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各类课程也增强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推进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为高校开展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注重课程的科学性特征,打造有深度的课堂
  文学概论课程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该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思辨品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增强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学术修养,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在中文专业中,突出理性思维训练的课程并不多,文学概论是其中一门。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文学理论需要概括、分析各个要素和环节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特征及规律。要掌握好这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理性思维能力,并且还需要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理论框架。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重要观点的讲解,还要讲清楚观点的来来龙去脉,推演与运用。
  比如,讲解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历史变革,如果学生不了解“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就无法理解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这个观点。通过梳理这些关键概念,学生可以概括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在掌握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把知识点和文学的价值、功能、作家创作的社会责任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证明和推进。
  又如,在讲完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之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概括文学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相关知识点,通过观察当下新鲜的文学现象,比较、分析这些现象,综合、概括进而得出结论。事实上,文学含义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常发生复杂演变,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自20世纪初开始,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界限又重新变得模糊起来。所有这些新的变化,都使得我们在界定“什么是文学”时感到难以取舍。面对这些新鲜多变的文学现象,我们该如何去界定文学是什么?又该如何透过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呢?在课堂上以辩论、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应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去观察文学现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打造有趣味的课堂
  文学理论解释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但是文学理论的科学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它是直接以文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往往仅强调系统学习文学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为学生学习文学史和从事文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这一培养目标重视文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培养学生较高的理论修养,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也明显存在不足,即理论指导实践的技能训练重视不够,忽略学生的情商培养。该课程新的培养目标应更注重培养学生文学素质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热情和学习兴趣,建构学生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能“满堂灌”,而是需要更加注重文学理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在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教学中革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灵活采用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案例法、启发法、讨论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上台讲解知识点,表演文学作品片段,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微电影,开展知识点辩论、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新鲜的文学活动情况,形成论文、调查报告等,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另外,还可以通过文学评论等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革新,让学生课上课下都能积极参与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文学现象的自主性,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比如在谈到文学超越性的表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前布置学生去看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内容的图像化和影像化更加契合当下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围绕巴尔扎克和中国小裁缝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讨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观影结束,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讨论外,可以布置课后的阅读任务,如歌德《浮士德》、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赫尔曼·黑塞《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等,这些文学作品都精彩地描写了人物各自的不同的自我实现道路。课后的作品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超越性这一知识点,也可以为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文本。   再如,文学的功能这一内容,可以尝试转变角色,让学生由“学”变为“教”,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预习相关内容,准备PPT,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和同学交流文学作品阅读的感受,向同学讲解文学是如何体现认识、娱乐、教育和审美的基本功能的。角色的转变会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课堂教学不仅应侧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侧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更多地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更多为问题的提出者和主要解答者。学生由“学”变为“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打破课堂中学生的沉默状态,让学生动起来、讲出来,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章节的内容可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等趣味性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举办文学作品片段表演、辩论赛、文学作品改编为微电影等活动,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并激发学生精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如在讲文学作品的形象特点时,学生表演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片段,并在表演中由男同学反串朱丽叶这一角色。学生的这一做法成了拓展戏剧表演史和莎士比亚戏剧相关知识的极好契机。从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文学作品的热情。在授课案例的选择上,不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可适当选择学生更感兴趣的网络热点问题、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文学等,再通过其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课堂实践上看,学生对这些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在乐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不应仅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文学批评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授课中,更应该注重发挥文学理论的人文特性。所有的文学活动都是发现和挖掘人的精神力量的过程,充满了人文情怀和人文价值,文学理论也具有浓郁的人文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学理论这一特性,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其热爱文学、欣赏文学的情趣,进而提升其人生修养,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比如,谈到文学的功能这一内容,通过学生自行讲解相关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文学对人的情感、理想、信念、道德和人格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拥有优秀丰富的文学作品,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新文化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艺,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困难、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我们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源泉。作为青年一代,应该为中华民族拥有这样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学作品而感到自豪,学生应多去阅读这些文学经典,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
  再如,讲到文学典型时,以司汤达的《红与黑》作为案例,布置学生课前进行作品精读,课堂中通过辩论赛进一步了解于连这一个文学形象。学生在阅读、辩论和讨论中去思考文学典型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发展和性格形成原因。于连在人生中面临“红”与“黑”的抉择,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面临的选择,而且还应该是当下的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青年一代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人应朝气蓬勃,敢于创新,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幸福人生。
  文学概论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体现和实践其人文特性,即在教学实践里,通过文学审美教育来使学生情操升华、人格完整、人性完善。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和赏析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让文学作品的教育和審美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感染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心系国家、社会并有担当的人才。
  总之,文学概论教学应重视课程的科学性特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感教育和美的教育,打造有深度、有趣味、有温度的课堂。在当下转型和发展的大潮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应勇于迎接挑战,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步促进教学的发展,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素质良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10.
  [2]《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
  [3]张艳红.应用型培养模式下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16(12).
  [4]杨辉,罗兴萍.《文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8).
  [5]郭慧.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哲学文史研究,2017(12).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学概论》金课建设教学改革项目(XSHJK17)
  【作者简介】丁丽君(1980— ),女,京族,广西防城港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研究。
  (责编 王 一)
其他文献
本文从学生身份、育人主体、师资队伍、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并从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实行校企双导师教学制、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融入现代学徒制的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伴随着近几年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强化,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广大中小企业必须抛弃落后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绿色管理的思想。在
2021年,《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将继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刊姓党原
本文首先对比分析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揭示逆全球化的内涵,然后分析了FDI与逆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提出逆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最后,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与RCEP协
外卖食品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O2O平台当前外卖暴露出的食品卫生,外卖包装等方面问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