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向情感交流、共享、共进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能达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呢?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唤醒、激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究,与学生共同感受生命的美丽与神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乐于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美感非常强烈的学科,争奇斗艳的鲜花、郁郁葱葱的森林、搏击长空的雄鹰、翩翩起舞的蝴蝶、神秘莫测的微观世界,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一些美丽的生物学图片、视频,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巧妙地引进到新课。
针对一些教学难点,更应该精心安排和设计教学过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我在讲授“基因突变”一节时,用一个小故事导入:“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这样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很少出来活动,只有在有月亮的晚上,才来到室外,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因此他们被称为月亮的孩子。为什么他们很少白天出来活动呢?因为他们的皮肤非常害怕阳光的照射,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居民患有一种共同的遗传病——白化病。”那么白化病是如何导致的呢?从而引出课题,使学生觉得非常有兴趣。这样的引言为这节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般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创设出好的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自主、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要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应蹲下身子来去看学生。杜威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魏书生教育的成功,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个体,尊重每一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哪怕是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应给予充分关注,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本身就是无价的。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产生出一种向上的力量,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的个体意识,使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如此的话,我们的课堂将再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千课一面的局面,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充满生气的局面。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例如: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4、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5、难点知识“数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教无定法,教亦有法。”作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新课程改革为挈机,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讲究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点拨、收放自如、灵活应对,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搅乱三江水,激活五池鱼。”只有充满生机的课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251500山东省临邑县第一中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美感非常强烈的学科,争奇斗艳的鲜花、郁郁葱葱的森林、搏击长空的雄鹰、翩翩起舞的蝴蝶、神秘莫测的微观世界,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一些美丽的生物学图片、视频,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巧妙地引进到新课。
针对一些教学难点,更应该精心安排和设计教学过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我在讲授“基因突变”一节时,用一个小故事导入:“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这样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很少出来活动,只有在有月亮的晚上,才来到室外,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因此他们被称为月亮的孩子。为什么他们很少白天出来活动呢?因为他们的皮肤非常害怕阳光的照射,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居民患有一种共同的遗传病——白化病。”那么白化病是如何导致的呢?从而引出课题,使学生觉得非常有兴趣。这样的引言为这节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般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创设出好的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自主、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要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应蹲下身子来去看学生。杜威的“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魏书生教育的成功,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个体,尊重每一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哪怕是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应给予充分关注,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本身就是无价的。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产生出一种向上的力量,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的个体意识,使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如此的话,我们的课堂将再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千课一面的局面,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充满生气的局面。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例如: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4、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5、难点知识“数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教无定法,教亦有法。”作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新课程改革为挈机,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讲究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点拨、收放自如、灵活应对,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搅乱三江水,激活五池鱼。”只有充满生机的课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251500山东省临邑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