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抓手培养高素质电力技能人才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88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结构要承担起新时期的使命和责任,就要以培养生产以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部分,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幸福,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机构要承担起新时期的使命和责任,就要以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几年,针对电力企业对新增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能主动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原则,探索将电力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把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企业专家、科研院所学者和高校教学专家组成学院办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学院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工学结合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等重大问题,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咨询和策划。确立了“满足电力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依据《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学生校内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按照电力生产岗位要求建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并按照电力生产人员岗位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形成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与电力企业职业技能要求对接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方面,学院以电力生产岗位能力需求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鉴定证书课程内容与电力类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地整合,重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另一方面,适应电力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发展变化的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电力企业《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的相关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跟踪生产技术的变化,使职业任职要求与企业岗位要求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全程性、开放性和实时性。
  以供用电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对应《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6个主要工种和7个相关岗位(见表一)。首先将上述工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其次,把四川省电力公司生产人员岗位《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融入相关专业模块课程中,形成15个融“理论—实践”于一体、集“讲、练、做”于一体的主干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学院召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专家会议,共同研究课程体系与电力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符合度,最后形成既符合用人单位需要又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专业教材建设与电力企业职业技能要求对接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学院组织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开展“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电力生产岗位群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结合《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调研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编写行业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编写了具有电力类高职特色的14本供用电技术等重点专业教材,将现场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引入到课程中。
  
  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电力企业职业技能要求对接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是实现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途径。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环境,模拟施工现场,开展情景教学,教师按施工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老师和学生进行岗位角色互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会相关生产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岗位职责。这种“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打破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学以致用,更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
  
  学生考核方式与电力企业考核标准对接
  为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考核目的不明确、形式单一的考核方式,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探索具有开放性、过程性、针对性、真实性和多样性的“五性”特征考核评价方式,其特点主要体现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主持、学院教师参与,参照企业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生产性实训内容进行考核评分。过程性是指按照各项任务的操作步骤逐项考核。针对性是指在充分明确考核目的的基础上设计考核内容。真实性是指在考核过程中,尽量使用生产现场的真实设备实施考核,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生产技能。多样性指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同时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科学地考察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职业素质教育与电力行业特点对接
  电力企业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快速性、艰苦性”的特点。我院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国家电网公司对员工“作风军事化、作业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三化”工作要求,有的放矢地实施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在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统一着工作装,召开班前会,进行“三交三查”,即:对当天作业的内容、作业方法、作业顺序、作业分工,向每个作业小组、每个人进行交代;检查班组成员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等具体细节,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能适应艰苦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企业、熟悉行业,使毕业生到企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构建校企互动、人才互用的师资培养模式
  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和职鉴考评员队伍是保障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以融入职业资格认证为切入点,努力寻求师资队伍建设体制创新,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一家的优势为突破口,在主管单位的支持下,建立了“校企互动、人才互用”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每年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从电力企业抽调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轮流到校任教一年以上,以弥补教师在操作技能方面的不足;学院教师则轮流到企业生产岗位挂职锻炼一年,积累实践经验,把生产现场的工作方式转变和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及时引入专业教学。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的“三上三下”活动。制定配套的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并分批对教师开展职鉴考评员的培训和取证工作。
  两年来,学院已有34人次教师被先后派到企业学习锻炼一年以上,31人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实践性教学一年以上,其中有国家电网公司的优秀技术人才和四川省电力公司的首席技术能手。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创新和实践,使学院拥有了一支专兼结合、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和职鉴考评员队伍,开辟了一条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机构保障
  理顺关系,健全机构,建设校企一体的职业技能鉴定职能部门,保障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可靠实施。学院经过多方积极争取,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先后在学院设立了“四川省水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四川省第二供用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四川省特种作业安全培训(三级)机构”,鉴定资质涵盖电力类、动力类、建筑类126个工种,拥有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156名。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已承担了四川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主要业务,学院也成为电力行业职工和在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共享平台。
  同时,为满足电力生产技能人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学生实训、技能鉴定的需要,学院引入企业设备和资金,建设融教学、职鉴、培训于一体、具有“全真”氛围的实训基地,将现场设备和“情景”引入课堂。通过对我院青峰岭教学电厂的技术改造等,有力保障了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和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实现了使校内学习内容、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就业岗位需求高度一致的目标,提高了学生能力与岗位能力需求的匹配度。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得到电力行业的高度认同。学院各主要专业2008届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学率到达92.6%~98%(如图2所示),帮助毕业生敲开电力企业的准入之门。
  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直接为学校带来了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2008年首次就业率达到93.6%~100%,就业对口率达到95.45%~98.82%(如图3所示)。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高职院校人才模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作者供职于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继续教育是企业文化精神得以张扬的“培养剂”,企业文化传统得以延传的“粘合剂”,企业文化变革得以实现的“催化剂”,其价值意义已被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    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对那些已经接受过中等专业教育以上,包括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水平教育后,并已在社会岗位上任职在岗的领导者、管理者、科技人员、专业人员,为适应现代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对其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的一种追
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绝非一日之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提炼、炼就个性鲜明的电力企业文化,创造亮丽的电力行业文化景观,企业“八力”建设的思考为优秀企业文化的打造提供了新思路。     企业文化以形成最佳的经营机制为目的,以企业员工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塑造企业形象、铸造企业辉煌的重要所在,更是企业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根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高校可以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调整学科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为地方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地方的支持,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说,在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