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师应对初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建立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抽象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8-0055-02
引 言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定义为课堂中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造成学生的学变得较为被动,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隐性教学目标,既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又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1]。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要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挖掘每章节的数学方法、思想,并将其融入课堂实践活动中,以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设置具体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数学概念、定义大多是数学知识抽象化的结果,要想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的积极转化,教师就要以具体的问题为起点,使学生挖掘问题中隐含的数学原理。这样学生既能从不同的问题中找到共同特点,舍去非本质特征、归纳本质特征,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把握数学基本概念,从而提升数学认知水平[2]。
以“单项式”一课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从解决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单项式的概念,并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若正方形边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为多少?体积为多少?一辆汽车的速度为v千米每小时,行驶t小时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进而促使他们根据题意列出代数式并表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特征。经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初步概括单项式的概念。因此,教师设置具体问题,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完成数学概念的构建,还有助于他们从问题中挖掘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握数学概念,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二、渗透生活因素,提高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应具备的一种特殊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可赋予数学知识生活化元素,设置生活化问题,使学生灵活地将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建模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建模能力[3]。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课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体会不等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建模意识,教师可将生活元素渗透到问题中,提出问题:某公司组织员工旅行,已知甲旅行社原价每人100元,现打7.7折,乙旅行社的原价与甲旅行社相同,但可以三人免费,其他人打8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省钱?这样的生活化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与此同时,由于这一生活化问题是关于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能将其进行数学化处理,并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将生活化元素渗透到实际问题中,既能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会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又能完成生活化向数学化的逐渐过渡,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三、营造分析环境,强化数据意识
數据分析作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可通过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他们理性和辩证地看待问题。对此,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数据分析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据分析活动中。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等做出合理的决策,还能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使他们掌握描述数据的正确方法,从而强化他们的数据分析意识。
以“数据的集中趋势”一课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灵活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创设了具体的数据分析情境,提出问题:一家公司打算招聘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甲与乙的各项成绩分别为85、78、85、73;73、80、82、83,如果这家公司想找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则听、说、读、写成绩按多少比来确定?如果公司要招聘一名笔译较强的翻译,这四项成绩按照2∶1∶3∶4的比来确定,应该录取谁?于是,学生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对具体的数据做可视化处理,并从中揭示数据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因此,营造良好的数据分析环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场所,还能促进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数据的理性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具体事件做出决策与判断,以此循序渐进地形成数据分析意识。
四、重视算理过程,提升运算能力
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真正掌握算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算法。其中,算理是思维的核心,理解算理是呈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算理过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深层次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并从观察、思考中归纳算法,将思维引向深处,进而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 以“有理数的加减法”一课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为了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方法和过程,教师首先设计问题:遥控车先向东运行3米,再向东运行2米,两次运行的结果是什么?遥控车先向西运行3米,再向西運行2米,两次运行的结果是什么?遥控车先往西运行3米再向东运行2米,结果是什么?遥控车先往东运行3米再向西运行2米,结果是什么?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将有理数加法的几何意义运用数轴呈现出来,以此经历有理数加法算理过程,进而归纳、总结出具体的算法法则。因此,重视算理的形成过程,既有助于学生从正负号与绝对值的关系入手探索运算规律,又能使他们概括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进而提升运算能力。
五、联系新旧认知,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初中阶段,大多数数学知识是在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对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旧知识的生长点,以此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既能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更新他们的数学知识体系,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数学学习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研究多边形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师首先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切入点设计具体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是不是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为360度?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导出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随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五边形的内角和、六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运用多种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度数,进而发现规律,以此推导出n边形内角和公式。因此,联系学生的新旧认知,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还能帮助学生找到旧知识的生长点,使其通过逻辑、推理等思维建立新的数学认知体系,以此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六、借助信息技术,培养直观想象力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直观想象能力占据重要地位,丰富的想象力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掌握空间几何等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空间几何,既能使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官接触形成感性认识,又能帮助学生通过空间形式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进而培养他们的直观想象力。
以“几何图形”一课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知,为了使学生能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具体实物,进一步丰富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并使他们了解平面图形与几何图形的关系,教师首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随后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使他们学会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将现实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帮助他们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引导他们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立体图形,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直观地看图形,进而得到平面图形,体会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以此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品质,核心素养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现有数学认知水平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应着重分析具体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将其渗透到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既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导向性,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又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施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报刊荟萃(下),2018(09):224.
陈光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0):27.
吴传红.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要点[J].考试周刊,2017(46):130-131.
作者简介:才旦卓玛(1979.1—),女,青海化隆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初中数学;抽象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8-0055-02
引 言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将教学活动定义为课堂中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造成学生的学变得较为被动,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隐性教学目标,既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又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1]。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要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挖掘每章节的数学方法、思想,并将其融入课堂实践活动中,以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设置具体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数学概念、定义大多是数学知识抽象化的结果,要想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的积极转化,教师就要以具体的问题为起点,使学生挖掘问题中隐含的数学原理。这样学生既能从不同的问题中找到共同特点,舍去非本质特征、归纳本质特征,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把握数学基本概念,从而提升数学认知水平[2]。
以“单项式”一课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从解决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单项式的概念,并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若正方形边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为多少?体积为多少?一辆汽车的速度为v千米每小时,行驶t小时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进而促使他们根据题意列出代数式并表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特征。经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初步概括单项式的概念。因此,教师设置具体问题,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完成数学概念的构建,还有助于他们从问题中挖掘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握数学概念,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二、渗透生活因素,提高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应具备的一种特殊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可赋予数学知识生活化元素,设置生活化问题,使学生灵活地将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建模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建模能力[3]。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课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体会不等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建模意识,教师可将生活元素渗透到问题中,提出问题:某公司组织员工旅行,已知甲旅行社原价每人100元,现打7.7折,乙旅行社的原价与甲旅行社相同,但可以三人免费,其他人打8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省钱?这样的生活化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与此同时,由于这一生活化问题是关于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学生能将其进行数学化处理,并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将生活化元素渗透到实际问题中,既能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学会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又能完成生活化向数学化的逐渐过渡,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
三、营造分析环境,强化数据意识
數据分析作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可通过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他们理性和辩证地看待问题。对此,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数据分析环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据分析活动中。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等做出合理的决策,还能提高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使他们掌握描述数据的正确方法,从而强化他们的数据分析意识。
以“数据的集中趋势”一课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灵活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创设了具体的数据分析情境,提出问题:一家公司打算招聘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甲与乙的各项成绩分别为85、78、85、73;73、80、82、83,如果这家公司想找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则听、说、读、写成绩按多少比来确定?如果公司要招聘一名笔译较强的翻译,这四项成绩按照2∶1∶3∶4的比来确定,应该录取谁?于是,学生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对具体的数据做可视化处理,并从中揭示数据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因此,营造良好的数据分析环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场所,还能促进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对数据的理性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具体事件做出决策与判断,以此循序渐进地形成数据分析意识。
四、重视算理过程,提升运算能力
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真正掌握算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算法。其中,算理是思维的核心,理解算理是呈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算理过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深层次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并从观察、思考中归纳算法,将思维引向深处,进而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 以“有理数的加减法”一课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为了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方法和过程,教师首先设计问题:遥控车先向东运行3米,再向东运行2米,两次运行的结果是什么?遥控车先向西运行3米,再向西運行2米,两次运行的结果是什么?遥控车先往西运行3米再向东运行2米,结果是什么?遥控车先往东运行3米再向西运行2米,结果是什么?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将有理数加法的几何意义运用数轴呈现出来,以此经历有理数加法算理过程,进而归纳、总结出具体的算法法则。因此,重视算理的形成过程,既有助于学生从正负号与绝对值的关系入手探索运算规律,又能使他们概括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进而提升运算能力。
五、联系新旧认知,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初中阶段,大多数数学知识是在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对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旧知识的生长点,以此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既能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更新他们的数学知识体系,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数学学习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以“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研究多边形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师首先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切入点设计具体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是不是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为360度?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导出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随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五边形的内角和、六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运用多种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度数,进而发现规律,以此推导出n边形内角和公式。因此,联系学生的新旧认知,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还能帮助学生找到旧知识的生长点,使其通过逻辑、推理等思维建立新的数学认知体系,以此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六、借助信息技术,培养直观想象力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直观想象能力占据重要地位,丰富的想象力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掌握空间几何等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空间几何,既能使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官接触形成感性认识,又能帮助学生通过空间形式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进而培养他们的直观想象力。
以“几何图形”一课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知,为了使学生能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具体实物,进一步丰富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并使他们了解平面图形与几何图形的关系,教师首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随后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使他们学会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将现实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帮助他们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引导他们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立体图形,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直观地看图形,进而得到平面图形,体会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以此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品质,核心素养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现有数学认知水平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点,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应着重分析具体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将其渗透到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既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导向性,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又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施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报刊荟萃(下),2018(09):224.
陈光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0):27.
吴传红.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要点[J].考试周刊,2017(46):130-131.
作者简介:才旦卓玛(1979.1—),女,青海化隆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