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部分。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探讨:
一个怎样的问题
首先,我们让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如在认识圆时,对于圆是怎样的一种图形,教师在发问中就要在语气中强调“一种怎样的图形”。“ 一种”两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反应了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再如,在《桌子有多长》这一课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中,我为了让学生找出尺子上其它的1厘米,第一次教学中我很随意的采用了“你还能找到尺子上的哪些1厘米?从哪个地方到哪个地方?”这时候,学生给我的回答是:从7到8是1厘米;从4到5是1厘米等等类似的回答。显然,在严谨的数学知识系统中,这是不科学的。在第二次的教学过程中,我改用了“你还能找到尺子上哪些1厘米?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的长度?”这时,学生给予的回答也将是科学、完整的。
其次,课堂提问具有了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小学生,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客观主体。一个问题,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
其三,提有价值的、富有逻辑性问题。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你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有实际价值,即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围绕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因此,数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同时还应该以自己充满逻辑顺序、思路缜密的提问去启发学生思维、学会思考,正所谓“授之以渔,益其终身”。、
二、什么时机提问
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向学生提问:从口袋里拿出1元钱可以怎么拿?来引入元与角之间的进率。而在此之前,老师并没有向学生说明口袋里放着什么样的人民币,至此,学生只是运用平常最常见的拿出1元。从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得出元与角的进率,教师没有给问题的提出创设适时的机会。假如,在提出问题之前,让学生先弄清口袋里有哪些面额的人民币,再提出这一个问题,哪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不用浪费更多的力气去引导。一个问题出来后,能否为学生所理解,其一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要有知识铺垫作基础,否则问早了,学生认识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其二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情绪饱满,充满求知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时一石能激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如在教学桌子有多长这一课中,在学生知道怎样用尺子量物体之后,让学生对数学书、小棒等物体进行测量,在测量数学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尺子跟数学书相比太短了,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用尺子量物体时,尺子不够长,怎么办?由于学生本身的探索欲望已经被激起,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会更加积极,同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掌握好恰当时机,创设好最佳的提问时间,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提问得到最好的效果。
三、有疑处,善提问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实验,把他们逐一解决。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在“有疑”之处设疑。在这些地方已经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大有搞清楚的必要,从而激起探究的热情。如:教学“桌子有多长”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尺子以及长度单位1厘米后,向学生提问:“除了这个1厘米,尺子上还会藏着其他的1厘米吗?你能找到这些1厘米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无限思考,使学生对1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层层推进,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是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是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的角度,课堂提问间的坡度等问题。课堂中的教学提问才会更加精彩,更加有效,课堂的命脉抓准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就突破并解决了。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探讨:
一个怎样的问题
首先,我们让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我们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如在认识圆时,对于圆是怎样的一种图形,教师在发问中就要在语气中强调“一种怎样的图形”。“ 一种”两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反应了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再如,在《桌子有多长》这一课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中,我为了让学生找出尺子上其它的1厘米,第一次教学中我很随意的采用了“你还能找到尺子上的哪些1厘米?从哪个地方到哪个地方?”这时候,学生给我的回答是:从7到8是1厘米;从4到5是1厘米等等类似的回答。显然,在严谨的数学知识系统中,这是不科学的。在第二次的教学过程中,我改用了“你还能找到尺子上哪些1厘米?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的长度?”这时,学生给予的回答也将是科学、完整的。
其次,课堂提问具有了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小学生,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客观主体。一个问题,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
其三,提有价值的、富有逻辑性问题。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你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有实际价值,即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围绕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因此,数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同时还应该以自己充满逻辑顺序、思路缜密的提问去启发学生思维、学会思考,正所谓“授之以渔,益其终身”。、
二、什么时机提问
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向学生提问:从口袋里拿出1元钱可以怎么拿?来引入元与角之间的进率。而在此之前,老师并没有向学生说明口袋里放着什么样的人民币,至此,学生只是运用平常最常见的拿出1元。从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得出元与角的进率,教师没有给问题的提出创设适时的机会。假如,在提出问题之前,让学生先弄清口袋里有哪些面额的人民币,再提出这一个问题,哪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不用浪费更多的力气去引导。一个问题出来后,能否为学生所理解,其一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限制,要有知识铺垫作基础,否则问早了,学生认识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其二还要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情绪饱满,充满求知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时一石能激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如在教学桌子有多长这一课中,在学生知道怎样用尺子量物体之后,让学生对数学书、小棒等物体进行测量,在测量数学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尺子跟数学书相比太短了,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用尺子量物体时,尺子不够长,怎么办?由于学生本身的探索欲望已经被激起,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会更加积极,同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掌握好恰当时机,创设好最佳的提问时间,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提问得到最好的效果。
三、有疑处,善提问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实验,把他们逐一解决。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在“有疑”之处设疑。在这些地方已经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大有搞清楚的必要,从而激起探究的热情。如:教学“桌子有多长”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尺子以及长度单位1厘米后,向学生提问:“除了这个1厘米,尺子上还会藏着其他的1厘米吗?你能找到这些1厘米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无限思考,使学生对1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层层推进,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是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是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提问的角度,课堂提问间的坡度等问题。课堂中的教学提问才会更加精彩,更加有效,课堂的命脉抓准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就突破并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