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高速发展,东莞市正面临资源、环境、土地、人口的难以为继,未来必须转型。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城市的转型首先要关注人口发展的转型。本文以清溪镇为切入点,探讨在转型发展时期人口发展趋势及应对,为清溪乃至东莞未来人口政策及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转型、人口结构、人口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 A
一.清溪概况
清溪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与惠州、深圳接壤,面积约106平方公里,是东莞市发展第二梯队的镇街,现状人口规模约31万。
清溪镇是东莞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地缘、人缘、政策优势,通过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实现原始积累;90年代中期以来,抓住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实现接近10年的高速发展;2004年以来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受全球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发展面临很大困境。2006年东莞市提出“双转型”战略是东莞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并陆续制定一系列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城市的转型首先是人口发展的转型,下面我们探讨清溪镇人口发展情况。
图1清溪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二.清溪镇人口现状结构
(一)外来人口为主、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例大。
过去10年,清溪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2%,基本上是1个户籍人口对应8个外来人口。清溪镇年龄构成与东莞市整体相类似,呈纺锤形结构,根据抽样调查,19-45岁人员占93.5%,而且“80后”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图2东莞市人口年龄构成(六普)
(二)教育程度较低
据六普、五普相关统计,东莞人口的教育程度落后深圳10年。2010深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17.18%,而东莞只占7.10%;初中以下学历(含小学及初中)所占比例情况,深圳为52.93%,而东莞却高达67.90%。
根据抽样调查,清溪镇外来人口教育程度基本与东莞2010年一致,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略低于东莞市整体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东莞为7.10%,清溪只有5.5%)。总体而言,清溪镇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表1东莞市人口受教育程度
表2深圳人口受教育程度
(三)人口分异
本地人与外地人居住分离。外来人口大多居住在工厂及其周边的村民出租房,本地人集中居住在新村或者农民公寓内。2011年,64%的外来人口居住在周边村的出租屋,29%居住在厂房内部。
本地人与外地人就业分离。清溪就业人口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占85%(2008年数据),第三产业占14.3%。根据抽样调查,本地人就业比例低,只占劳动力资源的53%,而且就业人员中只有28%在工厂工作,在村委会、机关事业单位等就業的却高达42.4%。
(四)家庭走向轻型化。过去10多年,东莞居民居住方式有所改变,传统的多代同堂已不再流行。大多老人都不愿和子女一起居住,而选择分开住,家庭规模逐渐减小。六普,东莞市常住人口平均每个家庭户2.23人,比五普的3.16人减少0.93人。2010年家庭户中一人户、二人户所占比例分别为37.31%、32.81%,所占比例较高。
三.人口结构问题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东莞市的外来人口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因此其人员构成必然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匹配。
东莞市(当然包含清溪镇)位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东莞所承接的都是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具有低附加值、低资本技术构成、低利润和低工资的特点,造成东莞人口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以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从事工业生产)为目的外来人口,他们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的现实,导致吸引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低技术水平的工人,低技术必然导致的低工资,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经济上难于融入城市,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游离于城镇发展,对城市缺乏归属感,流动性较强。
(二)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
“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创造了东莞奇迹,但也造就了东莞粗放发展的工业房地产。
这种粗放的工业房地产以外延式拓展为主,表现出建设强度低、空间分散,导致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散布于各地,集中度低,而且早期的工业厂房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居住条件、生活配套等都存在诸多不足。
(三)户籍制度
深圳五普户籍人口121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六普户籍人口251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10年间户籍人口共增加了130万人,年平均增加13万人,年均增长7.53%。
而东莞五普户籍人口15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六普户籍人口182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10年间户籍人口只增加了27万人,年平均增加2.7万人,年均增长1.62%。
深圳、东莞户籍人口的变化差异,跟自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有莫大关系,深圳在成立特区之日起就开始探索户籍制度改革,1995年开始试点“暂住-蓝印-常住”的户籍管理模式,1998年制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就业人员入户的规定、2000年制定一系列放宽入户条件的政策、2002年出台人口居住证制度、2003年颁布《户籍制度管理细则》、2004年出台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人才倾斜的户籍改革政策等。
而反观东莞,直到2010年开始实行积分入户制度,由于准入门槛高、程序复杂导致是效果并不理想,过去3年,清溪申请积分入户的有388人,成功入户328人,与接近30万的外来人口形成鞋码对比。
(四)社会文化的影响
根据文化的相互影响, 当人口迁移到一个区域时, 相对迁移人口而言, 当地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 而迁移人口的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 因此迁移人口很容易被当地文化同化, 融入到当地文化中, 但是如果外来人口数量巨大, 相对本地文化而言, 外来人口的文化也是一种强势文化, 在两种甚至多种文化共同作用下, 就会形成文化的相对独立, 多种文化共存, 外来人口既不会被当地文化所同化, 也不会融入到当地文化中。这样外来人口对迁入地区会缺乏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地共同的道德法律就缺乏有效的制约作用。
四.人口发展判断
人口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未来清溪将向产业上下游拓展,由简单、低端的组装环节走向技术含量更高的现代制造、研发、中试等诸多环节,需要有更多熟练工人、专业人才、研发人员、现代服务从业人员等。
外来人口本地化是清溪镇保持平稳发展,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人文关怀等手段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
家庭走向轻型化要求,未来的住房结构应该相应调整,提供更多为这部分家庭居住的小户型。
逐步优化居住布局,避免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的居住分离;提供就业指导与支持,优化人口就业结构,避免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就业分离;加强宣传、丰富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的融合。
年轻化的人口结构要求我们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多样性的配套。
五、人口发展应对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建立多维度的住房保障制度
第一,探索建立高素质人才的租房体制,由参与该计划的企业出资,修建人才公寓,以低廉的价格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安全、稳定的住所,规定非户籍的应届毕业生和高素质人才在初次就业前两年可以入住人才公寓,一方面通过此计划可以减低生活成本吸引大学生和高素质人才的到来;另一方面参与计划的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和企业互助金的方式,减低人力成本,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第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第三、加快保障住房的建设,在土地出让时,规定开发商必须在项目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另一方面加快农民公寓建设和自建房的整合。
(二)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把外来常住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最终形成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改变外来常住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不能获得平等的劳动权利、教育和培训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社会参与权利、居住权利和利益表达权利的状况。
完善新莞人积分入学制度,加大对公办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外来常住人口提供公办学位,大力推进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
积极开展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高外来人口就业稳定性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另外一方面,提高本地户籍人口的就业意愿和能力。就业技能培训系统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但是在这一个转型期,政府应该加强引导。
建立和健全服务外来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就业的信息体系和服务平台。
(三)逐步完善入户制度改革,加强对非户籍人口的管理
积分入户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也是东莞应对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但是未来仍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建议适当降低门槛,逐步建立现代产业工人本地化的途径。
庞大的非户籍人口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做好非户籍人口管理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必须以逐步完善非户籍人口管理体制为核心,做好非户籍人口的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做好出租屋综合治理工作。第一,加强对出租屋安全检查,消防、工商、城管定期组织检查行动,对出租屋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对于发现问题必须责令当事人进行限期整改或停止使用。第二,简化、扩大房屋租赁备案制度,适当减免租赁所得,加强房屋租赁管理。
(2)积极探索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非户籍人口的居民待遇,确实解决非户籍人口的医疗、子女教育问题。
结束语:人口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尤其是东莞市这样一个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我们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讨,为清溪镇乃至东莞市各种政策的制定和设施配套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卫平: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与计划生育专家论坛 2010第8期
[2] 查振祥:《深圳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未来发展的制约》南方论坛2011-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讨论稿) 2013
[4] 王二红 冯长春 《外来务工人员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
[5]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东莞市清溪镇总体规划(2012-2020)》,2013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高速发展,东莞市正面临资源、环境、土地、人口的难以为继,未来必须转型。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城市的转型首先要关注人口发展的转型。本文以清溪镇为切入点,探讨在转型发展时期人口发展趋势及应对,为清溪乃至东莞未来人口政策及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转型、人口结构、人口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 A
一.清溪概况
清溪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与惠州、深圳接壤,面积约106平方公里,是东莞市发展第二梯队的镇街,现状人口规模约31万。
清溪镇是东莞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地缘、人缘、政策优势,通过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实现原始积累;90年代中期以来,抓住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实现接近10年的高速发展;2004年以来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受全球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发展面临很大困境。2006年东莞市提出“双转型”战略是东莞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并陆续制定一系列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城市的转型首先是人口发展的转型,下面我们探讨清溪镇人口发展情况。
图1清溪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二.清溪镇人口现状结构
(一)外来人口为主、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例大。
过去10年,清溪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2%,基本上是1个户籍人口对应8个外来人口。清溪镇年龄构成与东莞市整体相类似,呈纺锤形结构,根据抽样调查,19-45岁人员占93.5%,而且“80后”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图2东莞市人口年龄构成(六普)
(二)教育程度较低
据六普、五普相关统计,东莞人口的教育程度落后深圳10年。2010深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17.18%,而东莞只占7.10%;初中以下学历(含小学及初中)所占比例情况,深圳为52.93%,而东莞却高达67.90%。
根据抽样调查,清溪镇外来人口教育程度基本与东莞2010年一致,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略低于东莞市整体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东莞为7.10%,清溪只有5.5%)。总体而言,清溪镇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表1东莞市人口受教育程度
表2深圳人口受教育程度
(三)人口分异
本地人与外地人居住分离。外来人口大多居住在工厂及其周边的村民出租房,本地人集中居住在新村或者农民公寓内。2011年,64%的外来人口居住在周边村的出租屋,29%居住在厂房内部。
本地人与外地人就业分离。清溪就业人口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占85%(2008年数据),第三产业占14.3%。根据抽样调查,本地人就业比例低,只占劳动力资源的53%,而且就业人员中只有28%在工厂工作,在村委会、机关事业单位等就業的却高达42.4%。
(四)家庭走向轻型化。过去10多年,东莞居民居住方式有所改变,传统的多代同堂已不再流行。大多老人都不愿和子女一起居住,而选择分开住,家庭规模逐渐减小。六普,东莞市常住人口平均每个家庭户2.23人,比五普的3.16人减少0.93人。2010年家庭户中一人户、二人户所占比例分别为37.31%、32.81%,所占比例较高。
三.人口结构问题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东莞市的外来人口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因此其人员构成必然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匹配。
东莞市(当然包含清溪镇)位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东莞所承接的都是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具有低附加值、低资本技术构成、低利润和低工资的特点,造成东莞人口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以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从事工业生产)为目的外来人口,他们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的现实,导致吸引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低技术水平的工人,低技术必然导致的低工资,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经济上难于融入城市,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游离于城镇发展,对城市缺乏归属感,流动性较强。
(二)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
“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创造了东莞奇迹,但也造就了东莞粗放发展的工业房地产。
这种粗放的工业房地产以外延式拓展为主,表现出建设强度低、空间分散,导致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散布于各地,集中度低,而且早期的工业厂房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居住条件、生活配套等都存在诸多不足。
(三)户籍制度
深圳五普户籍人口121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六普户籍人口251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10年间户籍人口共增加了130万人,年平均增加13万人,年均增长7.53%。
而东莞五普户籍人口15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六普户籍人口182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10年间户籍人口只增加了27万人,年平均增加2.7万人,年均增长1.62%。
深圳、东莞户籍人口的变化差异,跟自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有莫大关系,深圳在成立特区之日起就开始探索户籍制度改革,1995年开始试点“暂住-蓝印-常住”的户籍管理模式,1998年制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就业人员入户的规定、2000年制定一系列放宽入户条件的政策、2002年出台人口居住证制度、2003年颁布《户籍制度管理细则》、2004年出台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人才倾斜的户籍改革政策等。
而反观东莞,直到2010年开始实行积分入户制度,由于准入门槛高、程序复杂导致是效果并不理想,过去3年,清溪申请积分入户的有388人,成功入户328人,与接近30万的外来人口形成鞋码对比。
(四)社会文化的影响
根据文化的相互影响, 当人口迁移到一个区域时, 相对迁移人口而言, 当地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 而迁移人口的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 因此迁移人口很容易被当地文化同化, 融入到当地文化中, 但是如果外来人口数量巨大, 相对本地文化而言, 外来人口的文化也是一种强势文化, 在两种甚至多种文化共同作用下, 就会形成文化的相对独立, 多种文化共存, 外来人口既不会被当地文化所同化, 也不会融入到当地文化中。这样外来人口对迁入地区会缺乏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地共同的道德法律就缺乏有效的制约作用。
四.人口发展判断
人口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未来清溪将向产业上下游拓展,由简单、低端的组装环节走向技术含量更高的现代制造、研发、中试等诸多环节,需要有更多熟练工人、专业人才、研发人员、现代服务从业人员等。
外来人口本地化是清溪镇保持平稳发展,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人文关怀等手段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
家庭走向轻型化要求,未来的住房结构应该相应调整,提供更多为这部分家庭居住的小户型。
逐步优化居住布局,避免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的居住分离;提供就业指导与支持,优化人口就业结构,避免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就业分离;加强宣传、丰富文化活动,加强文化的融合。
年轻化的人口结构要求我们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多样性的配套。
五、人口发展应对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建立多维度的住房保障制度
第一,探索建立高素质人才的租房体制,由参与该计划的企业出资,修建人才公寓,以低廉的价格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安全、稳定的住所,规定非户籍的应届毕业生和高素质人才在初次就业前两年可以入住人才公寓,一方面通过此计划可以减低生活成本吸引大学生和高素质人才的到来;另一方面参与计划的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和企业互助金的方式,减低人力成本,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第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第三、加快保障住房的建设,在土地出让时,规定开发商必须在项目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另一方面加快农民公寓建设和自建房的整合。
(二)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把外来常住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最终形成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改变外来常住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不能获得平等的劳动权利、教育和培训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社会参与权利、居住权利和利益表达权利的状况。
完善新莞人积分入学制度,加大对公办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外来常住人口提供公办学位,大力推进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
积极开展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高外来人口就业稳定性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另外一方面,提高本地户籍人口的就业意愿和能力。就业技能培训系统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但是在这一个转型期,政府应该加强引导。
建立和健全服务外来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就业的信息体系和服务平台。
(三)逐步完善入户制度改革,加强对非户籍人口的管理
积分入户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也是东莞应对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但是未来仍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建议适当降低门槛,逐步建立现代产业工人本地化的途径。
庞大的非户籍人口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做好非户籍人口管理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必须以逐步完善非户籍人口管理体制为核心,做好非户籍人口的管理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做好出租屋综合治理工作。第一,加强对出租屋安全检查,消防、工商、城管定期组织检查行动,对出租屋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对于发现问题必须责令当事人进行限期整改或停止使用。第二,简化、扩大房屋租赁备案制度,适当减免租赁所得,加强房屋租赁管理。
(2)积极探索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非户籍人口的居民待遇,确实解决非户籍人口的医疗、子女教育问题。
结束语:人口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尤其是东莞市这样一个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我们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讨,为清溪镇乃至东莞市各种政策的制定和设施配套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卫平: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与计划生育专家论坛 2010第8期
[2] 查振祥:《深圳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未来发展的制约》南方论坛2011-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讨论稿) 2013
[4] 王二红 冯长春 《外来务工人员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
[5]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东莞市清溪镇总体规划(2012-20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