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创新的平庸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黄金时代。
当下市场上最热的风口无疑是新能源汽车,无数巨头争相入场,期待着从这个结构性机会中再次成就伟大。
然而,当我们回看1989年上映的电影《回到未来2》,发现其早就预言2015年的普通青少年会有飞行汽车和反重力滑板。可在这个21世纪的第3个十年,我们还是没有等来那么多令人激动的新玩意,反而让并不是新事物的电动汽车站上风口。
2012年,格雷伯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论飞行汽车和利润下降》。他无比尖锐地指出一个被忽略的现实——技术并没有在加速,恰恰相反,自1970年代以来,世界技术的革新就开始被阻断了,就像《三体》中智子通过干扰高能粒子加速器中的实验结果,封锁地球基础科学的进步一样,一切都在减速发展。
以往那些被视为重大突破的人工智能、3D打印、区块链技术、AR/VR、5G等技术仍在苦苦探索应用场景和商业化途径,比之于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巨变,它们似乎还在原地打转,或者说前进三步又倒退两步的迂回式探索。
对此,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一针见血:我们用标准模型描述这个世界,已经走到了尽头!由此,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在基础科学发展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商业创新的空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这也是企业战略动不动就“扎堆”的根本原因。一家企业做社区团购,其他企业迅速跟进;看别人的电动汽车上市,其他企业也纷纷布局。基础性创新乏力导致互联网行业商业逻辑和增长模式也发生重大变化。曾经,这些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安全感来自对技术的掌控,而现在,比拼的关键成了商业模式的巧思和运营能力的腾挪,利润来源也更多表现为流量变现。每个互联网公司对流量的渴望和不安全感都非常严重,资本用补贴快速引爆市场成了惯用手段。这样一来,狼性文化被鼓吹,野蛮的圈地运动风行,“996”的“内卷”情绪弥漫,强者通吃的利益格局更加稳固。
这一切都让初创企业打破规则,重写剧本,以基因突变的优势占领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市场的故事越来越少。创新异常艰难,仿佛大家嘴上刚喊出创新,就被风吹散。创新型公司是戴着镣铐,在有限的空间里起舞。
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说,创新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尽管处于底层逻辑的“源创新”很难取得突破,但基于上一轮科技革命的创新长尾依然在发挥作用,滋生无数机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眺望技术的远方,而是更踏实地思考如何盯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小步快跑,用微创新保持向上发展的动力。
这种创新,不再依托一个神启式惊世骇俗的发明,而是从长期主义的坚持中生长出来的。当前,绝大多数正在改变世界的初创企业并不依赖技术创新,他们更关注融合现有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和设计创新。这种创新并不总是关乎如何颠覆一个现有的市场,更倾向于创造出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沃尔玛的CIO罗林·福特道出了本质:“现在外面已经很少有什么秘密了。唯一剩下的竞争优势只有速度。企业需要不断地拥抱创新和新的技术模式。最终谁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从A点跑到B点才是最关键的。”
创新是一种热情,也是一种方法。我们需要明白,这并不等同于一定想出些什么高招来。反而更像是做一个侦探:搜集证据、与客户面谈,并把隐藏起来的真相拼接在一起。顿悟和来自神灵赐福带来的创新不属于当下的时代。与其苦苦等待技术突破,还不如认真观察消费者,学习如何倾听、提出正确的问题、找出如何才能拿到所需数据的方法并正确地分析这些数据。
如此来看,创新更多来自消费痛点和为解决痛点的坚持。所谓守望前沿,其实是站在高处瞭望,或向着深处探源,而不是细数浪花一朵朵。
曾经的二手房交易领域,因为“假房源”“交易不透明”等问题的存在一直广受诟病。左晖带领链家和贝壳用数年的努力,发起了一场“真房源”变革,迅速成为市场龙头,市值屡创新高,把曾经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今天看来,当时的变革是市场上的一大创新,但这个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是数年如一日“笨笨的”坚持。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都需要经过早期的不断试错甚至失败,然后逐渐总结出一套在新型市场中的成功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家具有坚强的信念和灵活的身段,随着市场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
近两年,最火的赛道当属新能源汽车。对于电动汽车如何达成自动驾驶的目标,业界明显划分为两个派别:一个以苹果为代表,低调地研发,希望万事俱备后惊艳亮相;另一派则以特斯拉为代表,选择更为激进的战略,一边生产,一边迭代,一边修正。
要知道,苹果和特斯拉几乎是同一时间决定进入电动车领域。庆幸在道路的选择上,国产品牌蔚来、理想和小鹏选择了和特斯拉一样的路径,而非苹果式的厚积薄发。因为先量产者先亮相,有了抢跑者才有的光环和品牌建设周期,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而深度学习需要让车辆在真实的道路场景中不断学习,自我进化。相较于驾校练车一样的测试,在路上真刀真枪地跑出的数据更加珍贵。
近两年,新消费巨浪翻涌,张力大开,不仅大批公司明星企业市值颠覆了传统估值逻辑,更多潜力玩家也在肆意生长。唐彬森用低糖苏打水重新定义了汽水,王宁用盲盒经济引爆了朋友圈,徐晓波创造性地用认养一头牛的方式从格局森严的牛奶市场杀出重围,马海华用“薄荷健康”这个品牌建立中国数据最权威的食物营养数据库,并让其产品成为健身餐食品类的爆款。这一切成功案例,都昭示着消费品成了最具确定性的赛道。
让伟大和微小的创新同时发生,才会是一个颠覆过去的新格局。既满足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也实现体验流程上的更新优化。思考這样的“需求错位”,是初创企业值得探索的创新路径。
这个时代给创新划定了很多框框,但青年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依然在裂缝中生长。这个时代期待更多创业者在重负之下,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当下市场上最热的风口无疑是新能源汽车,无数巨头争相入场,期待着从这个结构性机会中再次成就伟大。
然而,当我们回看1989年上映的电影《回到未来2》,发现其早就预言2015年的普通青少年会有飞行汽车和反重力滑板。可在这个21世纪的第3个十年,我们还是没有等来那么多令人激动的新玩意,反而让并不是新事物的电动汽车站上风口。
2012年,格雷伯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论飞行汽车和利润下降》。他无比尖锐地指出一个被忽略的现实——技术并没有在加速,恰恰相反,自1970年代以来,世界技术的革新就开始被阻断了,就像《三体》中智子通过干扰高能粒子加速器中的实验结果,封锁地球基础科学的进步一样,一切都在减速发展。
以往那些被视为重大突破的人工智能、3D打印、区块链技术、AR/VR、5G等技术仍在苦苦探索应用场景和商业化途径,比之于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巨变,它们似乎还在原地打转,或者说前进三步又倒退两步的迂回式探索。
对此,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一针见血:我们用标准模型描述这个世界,已经走到了尽头!由此,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在基础科学发展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商业创新的空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这也是企业战略动不动就“扎堆”的根本原因。一家企业做社区团购,其他企业迅速跟进;看别人的电动汽车上市,其他企业也纷纷布局。基础性创新乏力导致互联网行业商业逻辑和增长模式也发生重大变化。曾经,这些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安全感来自对技术的掌控,而现在,比拼的关键成了商业模式的巧思和运营能力的腾挪,利润来源也更多表现为流量变现。每个互联网公司对流量的渴望和不安全感都非常严重,资本用补贴快速引爆市场成了惯用手段。这样一来,狼性文化被鼓吹,野蛮的圈地运动风行,“996”的“内卷”情绪弥漫,强者通吃的利益格局更加稳固。
这一切都让初创企业打破规则,重写剧本,以基因突变的优势占领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市场的故事越来越少。创新异常艰难,仿佛大家嘴上刚喊出创新,就被风吹散。创新型公司是戴着镣铐,在有限的空间里起舞。
不是坚持创新,而是坚持才能创新
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说,创新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尽管处于底层逻辑的“源创新”很难取得突破,但基于上一轮科技革命的创新长尾依然在发挥作用,滋生无数机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眺望技术的远方,而是更踏实地思考如何盯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小步快跑,用微创新保持向上发展的动力。
这种创新,不再依托一个神启式惊世骇俗的发明,而是从长期主义的坚持中生长出来的。当前,绝大多数正在改变世界的初创企业并不依赖技术创新,他们更关注融合现有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和设计创新。这种创新并不总是关乎如何颠覆一个现有的市场,更倾向于创造出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沃尔玛的CIO罗林·福特道出了本质:“现在外面已经很少有什么秘密了。唯一剩下的竞争优势只有速度。企业需要不断地拥抱创新和新的技术模式。最终谁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从A点跑到B点才是最关键的。”
创新是一种热情,也是一种方法。我们需要明白,这并不等同于一定想出些什么高招来。反而更像是做一个侦探:搜集证据、与客户面谈,并把隐藏起来的真相拼接在一起。顿悟和来自神灵赐福带来的创新不属于当下的时代。与其苦苦等待技术突破,还不如认真观察消费者,学习如何倾听、提出正确的问题、找出如何才能拿到所需数据的方法并正确地分析这些数据。
如此来看,创新更多来自消费痛点和为解决痛点的坚持。所谓守望前沿,其实是站在高处瞭望,或向着深处探源,而不是细数浪花一朵朵。
曾经的二手房交易领域,因为“假房源”“交易不透明”等问题的存在一直广受诟病。左晖带领链家和贝壳用数年的努力,发起了一场“真房源”变革,迅速成为市场龙头,市值屡创新高,把曾经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今天看来,当时的变革是市场上的一大创新,但这个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是数年如一日“笨笨的”坚持。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都需要经过早期的不断试错甚至失败,然后逐渐总结出一套在新型市场中的成功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家具有坚强的信念和灵活的身段,随着市场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
近两年,最火的赛道当属新能源汽车。对于电动汽车如何达成自动驾驶的目标,业界明显划分为两个派别:一个以苹果为代表,低调地研发,希望万事俱备后惊艳亮相;另一派则以特斯拉为代表,选择更为激进的战略,一边生产,一边迭代,一边修正。
要知道,苹果和特斯拉几乎是同一时间决定进入电动车领域。庆幸在道路的选择上,国产品牌蔚来、理想和小鹏选择了和特斯拉一样的路径,而非苹果式的厚积薄发。因为先量产者先亮相,有了抢跑者才有的光环和品牌建设周期,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而深度学习需要让车辆在真实的道路场景中不断学习,自我进化。相较于驾校练车一样的测试,在路上真刀真枪地跑出的数据更加珍贵。
近两年,新消费巨浪翻涌,张力大开,不仅大批公司明星企业市值颠覆了传统估值逻辑,更多潜力玩家也在肆意生长。唐彬森用低糖苏打水重新定义了汽水,王宁用盲盒经济引爆了朋友圈,徐晓波创造性地用认养一头牛的方式从格局森严的牛奶市场杀出重围,马海华用“薄荷健康”这个品牌建立中国数据最权威的食物营养数据库,并让其产品成为健身餐食品类的爆款。这一切成功案例,都昭示着消费品成了最具确定性的赛道。
让伟大和微小的创新同时发生,才会是一个颠覆过去的新格局。既满足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也实现体验流程上的更新优化。思考這样的“需求错位”,是初创企业值得探索的创新路径。
这个时代给创新划定了很多框框,但青年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依然在裂缝中生长。这个时代期待更多创业者在重负之下,戴着镣铐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