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分析传统生物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提出信息技术要与初中生物课程有效整合,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整合的优越性,搜集有力案例提供数据支持,梳理有效的课程整合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整合;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83-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阶段,部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教学模式化,采用陈旧、单一的方式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局限性,缺乏资料支持和数据支撑,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刻板化,使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自主性差,学习效率低;教学盲目性,追求形式主义,生硬使用信息技术,反而影响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针对教学共性问题以及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地位,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成为当务之急。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整合的优越性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重视直观形象和实践操作,但是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有些生物现象并不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感受,也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信息技术以它形象生动、丰富灵动的特点,图、文、声并茂地呈现了教学内容,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为导入中创设情境的不二选择,生动形象的感性资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利用已学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病毒”一节,在导入新课的环节,采用埃博拉病毒事件的视频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声三位一体的特点,给学生营造一个切合主题且生动震撼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对病毒的畏惧和好奇,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让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2. 攻破教学难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俗话说:用得好不如用得巧,但用得巧不如用得精。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依据,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并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在一些复杂抽象的生物发生发育过程、生理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上,受设备、场地、材料和隐藏的危险性等因素限制而往往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会使问题迎刃而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一节讲解发酵现象的过程,而实验制作有一定的失败率,需要的时间也长,观察现象转瞬即逝,不能完整地观察到动态的实验变化过程。这时,我们采用视频动画播放实验过程,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便于学生观察、记忆和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
3. 构建评价体系,获取学生的及时反馈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获取并内化知识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且把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防止因评价滞后导致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堆积。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的有效整合,能高效、直观地记录学生探究的过程,方便地展示学生探究的成果,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整合的措施
1. 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在自由、和谐、舒适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自由活泼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的有效整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真正做到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同时,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透过宏观看微观、历史重演和瞬间停滞等。让学生主动走入情境的同时,配合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促使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高效进行。
2. 健全体制,发挥信息技术的评价价值
全面落实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还应该建立健全评价体制。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改进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快速、直观地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层次等级、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后续发展。对于教师自身也是一个不断获取反馈,改变教学策略的过程。对每节内容进行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试题作业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互考、互评的方式等。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并为每个学生制作档案分析袋,方便记录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情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评价价值。
四、结束语
文章站在大数据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分析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提出信息技术要与初中生物课程有效整合,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当前,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有时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单一,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缺乏资料支持和数据支撑;教学过程有时刻板化,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经常被运用,导致许多学生自主性较差,学习效率也不高;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一些教师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我们在重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基础上,还要善于梳理有效的课程整合措施,科学地进行选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趋势。这需要更多的生物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之中,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尝试,积极探究,使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和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国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整合的探究[J].黑河教育,2009(03).
[3]石永谦.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4]张小亚,洪文秋.走出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困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5]雷学航.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戴慧君.从审美维度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整合;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83-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阶段,部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教学模式化,采用陈旧、单一的方式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局限性,缺乏资料支持和数据支撑,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刻板化,使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自主性差,学习效率低;教学盲目性,追求形式主义,生硬使用信息技术,反而影响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针对教学共性问题以及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地位,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成为当务之急。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整合的优越性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重视直观形象和实践操作,但是受到教学环境的限制,有些生物现象并不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到。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感受,也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信息技术以它形象生动、丰富灵动的特点,图、文、声并茂地呈现了教学内容,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作为导入中创设情境的不二选择,生动形象的感性资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利用已学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病毒”一节,在导入新课的环节,采用埃博拉病毒事件的视频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声三位一体的特点,给学生营造一个切合主题且生动震撼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对病毒的畏惧和好奇,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让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2. 攻破教学难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俗话说:用得好不如用得巧,但用得巧不如用得精。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依据,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并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在一些复杂抽象的生物发生发育过程、生理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上,受设备、场地、材料和隐藏的危险性等因素限制而往往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会使问题迎刃而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一节讲解发酵现象的过程,而实验制作有一定的失败率,需要的时间也长,观察现象转瞬即逝,不能完整地观察到动态的实验变化过程。这时,我们采用视频动画播放实验过程,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便于学生观察、记忆和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
3. 构建评价体系,获取学生的及时反馈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获取并内化知识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且把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防止因评价滞后导致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堆积。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的有效整合,能高效、直观地记录学生探究的过程,方便地展示学生探究的成果,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整合的措施
1. 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在自由、和谐、舒适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自由活泼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的有效整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真正做到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同时,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透过宏观看微观、历史重演和瞬间停滞等。让学生主动走入情境的同时,配合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促使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高效进行。
2. 健全体制,发挥信息技术的评价价值
全面落实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还应该建立健全评价体制。教学是一个不断反馈、改进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快速、直观地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层次等级、学习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后续发展。对于教师自身也是一个不断获取反馈,改变教学策略的过程。对每节内容进行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试题作业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互考、互评的方式等。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并为每个学生制作档案分析袋,方便记录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情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评价价值。
四、结束语
文章站在大数据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分析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提出信息技术要与初中生物课程有效整合,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当前,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有时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单一,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缺乏资料支持和数据支撑;教学过程有时刻板化,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经常被运用,导致许多学生自主性较差,学习效率也不高;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一些教师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我们在重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基础上,还要善于梳理有效的课程整合措施,科学地进行选择,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趋势。这需要更多的生物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之中,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尝试,积极探究,使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和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国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整合的探究[J].黑河教育,2009(03).
[3]石永谦.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4]张小亚,洪文秋.走出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教学评价困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5]雷学航.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戴慧君.从审美维度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