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育人目标,引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建设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乎培养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的未来接班人。那么,德育工作需要从幼儿园到大学一体化建设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应该思考教育成果与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关系。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毕业,将近19年的时间都处在受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是知识不断积累和生成的阶段,是一个人“三观”逐渐形成和成熟的阶段,也是个人能力和影响与日俱增的阶段。如果把本科毕业称为教育端口的话,那么,这个端口的毕业生应汇集各个学段教育力量的成果,而这个成果要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应该形成目标明确的合力,也就是需要有一体化的整体设计与实施。
  其次,可以看一下目前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状。每一个学段,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初始年级在建设目标上都讲到要“立规成习”,规矩与习惯是影响人核心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因素。那么,每一学段的“规”与“习”是“另起炉灶”,还是要逻辑递进、前后衔接呢?理想状态当然应该是前后衔接,而实际的情况却更多是“另起炉灶”,这种现象必然造成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不足,既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教育成果的有效实现。因此,从学校德育工作的現状看,德育也需要有一体化的整体设计与实施。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国家有号召,教育有使命,现实有需求,这些都要求不同学段的教育工作者从全局出发,从学生发展入手,围绕德育目标,立足本学段,了解与本学段衔接的上下学段,携手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因此,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聚焦育人目标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应该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和引领,推动德育一体化建设。
  第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各个学段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着力点,已经为各学段在不同层次开展文化传承构建了整体框架。各学段应如何落实?我们从高中学段的实践入手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这是高中政治学科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述。我们在多年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到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内化融入学生的心田,“习熏悟化”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习”为习得,也就是说首先应习得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它是传承的基础,习得的途径主要在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在人文学科教学中;“熏”为熏陶,强调人文环境的引领和物化环境的浸润;“悟”为感悟,是通过量的积累引发质的变化,这其中促使学生感悟的“激发点”是关键人和关键事,包括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学生经历的各种事情;“化”为内化,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点,内化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内化才能游刃有余地外显,才能转化为影响他人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习”为基础,习得的知识在“熏”和“悟”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内化。
  在实践中我们还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知易行难,缺少学科综合和真实情景、校际之间缺少合作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尝试采用“多要素综合的主题式教育实践模式”。为此,学校从主题班会到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努力做到学科融合,加强校际合作,提供真实场域,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不同学段开展不同认知目标的德育活动,认知目标可以设定为模仿、了解、认识、理解、践行等不同层次,从外因培育逐渐达成自觉践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思政课和班会课的主渠道作用。各个学段应如何落实?我们也从高中学段的实践入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近几年的系列班会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的,努力让师生在思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例如,围绕“敬业”,开展了“一片丹心”“主一无适”主题班会;围绕诚信,开展了“诚为本 信为先”“诚,信也”主题班会;围绕友善,开展了“善行you你”“知友知,行善行”主题班会等。道不远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次关注与探讨,都是一种反思与提升,都会引领师生走向更广阔的远方。
  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是基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立体化建构,除了聚焦育人目标的引领作用,还应包含德育评价的一体化建设。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构建与深化,德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期刊
12月1日,以“相约国际华府,陶冶美丽心情”为主题的陶艺节精彩上演,作为国际华府风情体验之旅第三场,本次活动吸引了上百名业主的关注和参与,活动期间,来宾络绎不绝,整个现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要回归传统,汲取合理的成分与当下的需求进行整合,并赋予其新的生命。  1.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凸显“立德树人”使命  “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泉,汲取營养。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这
期刊
1984年我县从湖南省引入几个杂交早稻组合,进行适应性试验,以探索早稻高产的新途径。全县杂交早稻共试种730亩,其中威优64种植450亩,威优35种植195亩,汕优16种植90亩。通过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
期刊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能够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进而陶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们创造讲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在讲英语中的过程提升英语技能.rn把握学生喜好,创设讲英语的情境.轻松自由的表达情境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开口说英
期刊
学困生是指具有学习障碍的智力正常儿童,他们往往在听、说、读、写等学习相关活动上存在一种或多种特殊性障碍.导致学习困难的因素较为复杂,单纯的智力、学业成绩差异并不能
期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及变化的背景与影响,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时空下准确地分析和解释问题,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认识到和平、
期刊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学生、家长,尤其是教师们自己,常常会这样发问.rn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早可以溯源到自己上高一时的数学课.1977年,教我们数学的夏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