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用什么教学方式,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都想实现的愿望。从高中生的心智发展特点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现代教育所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特点看,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教学”的途径,现将其归纳为下面几条:教会学生画图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教给学生解题技巧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基础、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总之,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学法指导,实现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的追求。
关键词:学法指导;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的,教师用什么教学方式,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都想实现的愿望。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有时,教师精心备课,投入地上课,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与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差有关外,还与教师缺乏学法指导有关。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知识教学后,学生有没有学到或者学的好不好。要想求得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正确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必然会引起师生之间的强烈共鸣,产生浓厚的教与学的兴趣,又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而,教法与学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必须在教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指导学生学法的途径,现将其归纳为下面几条:
1.教会学生画图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按照大纲要求,地理图表的判读与运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这对学生而言,却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一旦掌握了它,在学习中又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果说教会学生读图用图,是培养他们驾驭知识的能力,那么教会学生画图,就是给了他们一对飞翔的翅膀。在具体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再给予指导,总结规律。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会遇到许多概念,像晨昏线、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等,从字面上很好理解,但在解题时,却容易混淆。这时,要求学生拿起笔来画图,先分别画出二至日的晨昏线,不少学生一动笔才发现根据概念叙述来画,无从下笔。此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示意图,总结晨昏线的位置特点:垂直于太阳光线且过圆心。掌握了这个特点,再来完成任务就很容易。同时,还找到简便方法,即在夏至日图上,只要把南极圈画入夜半球,把北极圈画入昼半球,切南北极圈连线即可,冬至日则相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画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任意位置时的晨昏线。学会画晨昏线,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下几点:①地球是圆的,昼夜半球各占一半,所以晨昏线必平分地球;②只有在二分日的图上,晨昏线与经线重合;③当太阳直射点不同时,晨昏线不同,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不同。当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回归线移动时,极昼极夜范围在扩大;当太阳直射点由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时,极昼极夜范围在缩小;④在极圈内,不同纬度极昼极夜的天数不同,极点上天数最长,约半年,极圈上最短,二十四小时。
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画简图的方法,比如,绘制世界大洲大洋分布简图,这幅图会成为学生手里的一个常用工具,在学习洋流分布、气团分布、气候类型分布时发挥很大的作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2.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地理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会学生画简图的方法后,还要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材中有许多图,除了统计图表能通过数据表示变化过程外,很多示意图不能表示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所以,把状态图转化成过程图,就成为指导学生学法的一个切入点。比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时,单凭书上给的几幅图,不易看出变化过程,尽管书上文字描述的很清楚,但不能直观的表现出动态变化过程。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纸上先画地球剖面示意图,标明回归线、极圈、赤道、地轴,再另外画一等直径半圆并裁下来,把这张半圆纸片叠加到大圆上去,两圆心重叠,以圆心为轴转动半圆,半圆的直径就表示晨昏线,如果用半圆表示夜半求,那么未被遮盖部分就表示昼半球。接下来,让学生从某一特殊位置开始转动晨昏线(如从三月二十一日起),在转动过程中观察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突破这一难点。并且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的时段是从冬至到夏至,而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的时段是从春分到秋分。通过这样一个从静到动的转化,不但能帮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知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给学生解题技巧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基础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发现,要想学好地理,靠死记应背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完全摒弃记忆这种学习方法。怎么办?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教给学生一些小窍门,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东西经度的判断,用“东大东经,西大西经”来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先总结为“南左北右”,再分别用左右手来直观表示偏转方向:手心向外,指尖指向运动方向,大拇指方向即为偏转方向;在学习等温线的分布时,等温线的突起方向一直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我教给学生四个字“高高低低”即:无论一月、七月,无论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相比,温度高的地方等温线均向高纬突出,温度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心,多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就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整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活化,增强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有助于构造知识体系,也能生动地以图变文,以文变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庞杂知识扼要化。整理知识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切实的有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处理知识、整理知识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他们的苦恼在于听也听懂了,看书也能明白,但是碰到题目就懵了。这时,我会提醒学生用比较法来整理知识。即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能跳出来综观全局,比较各种气候类型的异同。可以从成因上比较受一种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有几种,在两种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有几种,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的不同;也可以从特点上比较三种温带气候的异同以及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等等。举几个例子,学生会感到新奇,并能找出其他可比之处。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建立一套知识体系。整理知识的另外一种方法是专题法。就是把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进行组块,使其网络化、意义化、体系化。这样,对新旧知识进行连接和镶嵌,使知识的脉络更加周密,条理更加清楚。比如,在高三复习时,对等值线问题作专题复习,一方面巩固对各种等值线的掌握,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在对我国铁路作专题复习时,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如我国技术含量最高的南昆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等,并对每一条铁路都从气候、地形,经济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分析,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教多的知识,而且能很快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尝到甜头,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教会学生整理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当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时,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都能显示出有效优势来。
总而言之,要教会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用自己正确处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学法指导,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追求。对学生来说,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是终身收益的大好事,对教师来说,面对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需更加努力,真正起到导师的作用,适应学生,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从而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模式,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法指导;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的,教师用什么教学方式,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都想实现的愿望。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有时,教师精心备课,投入地上课,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与教材难度大、学生基础差有关外,还与教师缺乏学法指导有关。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知识教学后,学生有没有学到或者学的好不好。要想求得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正确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必然会引起师生之间的强烈共鸣,产生浓厚的教与学的兴趣,又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而,教法与学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必须在教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指导学生学法的途径,现将其归纳为下面几条:
1.教会学生画图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按照大纲要求,地理图表的判读与运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这对学生而言,却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一旦掌握了它,在学习中又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如果说教会学生读图用图,是培养他们驾驭知识的能力,那么教会学生画图,就是给了他们一对飞翔的翅膀。在具体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再给予指导,总结规律。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会遇到许多概念,像晨昏线、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等,从字面上很好理解,但在解题时,却容易混淆。这时,要求学生拿起笔来画图,先分别画出二至日的晨昏线,不少学生一动笔才发现根据概念叙述来画,无从下笔。此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示意图,总结晨昏线的位置特点:垂直于太阳光线且过圆心。掌握了这个特点,再来完成任务就很容易。同时,还找到简便方法,即在夏至日图上,只要把南极圈画入夜半球,把北极圈画入昼半球,切南北极圈连线即可,冬至日则相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画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任意位置时的晨昏线。学会画晨昏线,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下几点:①地球是圆的,昼夜半球各占一半,所以晨昏线必平分地球;②只有在二分日的图上,晨昏线与经线重合;③当太阳直射点不同时,晨昏线不同,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不同。当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回归线移动时,极昼极夜范围在扩大;当太阳直射点由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时,极昼极夜范围在缩小;④在极圈内,不同纬度极昼极夜的天数不同,极点上天数最长,约半年,极圈上最短,二十四小时。
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画简图的方法,比如,绘制世界大洲大洋分布简图,这幅图会成为学生手里的一个常用工具,在学习洋流分布、气团分布、气候类型分布时发挥很大的作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2.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地理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会学生画简图的方法后,还要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材中有许多图,除了统计图表能通过数据表示变化过程外,很多示意图不能表示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所以,把状态图转化成过程图,就成为指导学生学法的一个切入点。比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时,单凭书上给的几幅图,不易看出变化过程,尽管书上文字描述的很清楚,但不能直观的表现出动态变化过程。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纸上先画地球剖面示意图,标明回归线、极圈、赤道、地轴,再另外画一等直径半圆并裁下来,把这张半圆纸片叠加到大圆上去,两圆心重叠,以圆心为轴转动半圆,半圆的直径就表示晨昏线,如果用半圆表示夜半求,那么未被遮盖部分就表示昼半球。接下来,让学生从某一特殊位置开始转动晨昏线(如从三月二十一日起),在转动过程中观察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突破这一难点。并且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的时段是从冬至到夏至,而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的时段是从春分到秋分。通过这样一个从静到动的转化,不但能帮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更灵活的运用知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给学生解题技巧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基础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发现,要想学好地理,靠死记应背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完全摒弃记忆这种学习方法。怎么办?教师适当的加以点拨,教给学生一些小窍门,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东西经度的判断,用“东大东经,西大西经”来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先总结为“南左北右”,再分别用左右手来直观表示偏转方向:手心向外,指尖指向运动方向,大拇指方向即为偏转方向;在学习等温线的分布时,等温线的突起方向一直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我教给学生四个字“高高低低”即:无论一月、七月,无论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相比,温度高的地方等温线均向高纬突出,温度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心,多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就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整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活化,增强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有助于构造知识体系,也能生动地以图变文,以文变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庞杂知识扼要化。整理知识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切实的有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处理知识、整理知识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许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他们的苦恼在于听也听懂了,看书也能明白,但是碰到题目就懵了。这时,我会提醒学生用比较法来整理知识。即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能跳出来综观全局,比较各种气候类型的异同。可以从成因上比较受一种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有几种,在两种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有几种,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的不同;也可以从特点上比较三种温带气候的异同以及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等等。举几个例子,学生会感到新奇,并能找出其他可比之处。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建立一套知识体系。整理知识的另外一种方法是专题法。就是把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进行组块,使其网络化、意义化、体系化。这样,对新旧知识进行连接和镶嵌,使知识的脉络更加周密,条理更加清楚。比如,在高三复习时,对等值线问题作专题复习,一方面巩固对各种等值线的掌握,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在对我国铁路作专题复习时,要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如我国技术含量最高的南昆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等,并对每一条铁路都从气候、地形,经济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分析,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教多的知识,而且能很快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尝到甜头,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教会学生整理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当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时,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都能显示出有效优势来。
总而言之,要教会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用自己正确处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学法指导,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追求。对学生来说,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是终身收益的大好事,对教师来说,面对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需更加努力,真正起到导师的作用,适应学生,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从而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模式,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