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深入研究和分析利率调控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文章就近7年来利率政策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方面的影响、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政策 固定资产 商业信贷新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方式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由于其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广泛性、直接性和重要性,日益成为央行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从理论上看利率工具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不仅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是宏观运行与微观运行的纽带,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金融变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央行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和需求,依托金融机构传导渠道,通过投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和储蓄与利率的正相关性传导,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而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和效果。因此,利率是金融理论界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从实践上看近年来利率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2000-2008年9月末,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先后12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2次下调,10次上调。总体看利率政策的变化对全区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1、利率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弱
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受到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特别是央行自2002-2007年以来的连续加息,旨在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控制过快的投资,但这一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7.8%,反而比1998-2000年央行不断降息时期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故从理论上讲,央行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了投资成本,对投资行为理应有所抑制,但从投资增速看,利率的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较弱。
(1)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看,自筹资金占绝对优势,因此投资者对货币政策反映迟钝,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利率尚不能成为影响投资变化的主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自筹资金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占据了相当比重,基本在50%以上。特别是石油石化等中央企业,集团公司由总公司统一拨付的资金也归并到“自筹资金”项下。仅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自筹资金占其全部投资的比重就分别达85.1%和99.5%。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不足20%,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渠道决定了投资主体对利率政策反映迟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策传导效果。
(2)国家预算内资金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由于其非市场化的流通性质,决定了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平均占比达14%,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26.5%。新疆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经济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石油、交通等能源、基础行业。仅2006年全区国有经济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就达76.8%,与全国国有投资比重不足50%的情况相比,比重明显偏高。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以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为主,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对省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影响较弱。
(3)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不断提高,也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全区资本市场规模进一步壮大,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累计募集资金149.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同时,石油石化行业作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投向领域,随着中石油集团回归A股,其净募集资金662亿元。因此,随着全区资本市场融资比重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多样化,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化的敏感性较低。
2、利率政策对贷款供需影响较弱
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和贷款增速变化趋势分析,二者基本遵循了降低贷款利率、信贷增速提高,提高贷款利率、信贷增速下降的特点,因此仅从利率水平与贷款供需的变化看两者似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信贷增速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贷款基准利率波动的幅度,在目前利率政策传导还不通畅的情况下,基准利率的调整很难对银行信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此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与资金的供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有效的金融需求度密切相关。在深入分析全区近几年银行信贷赖以生存的政策、经济、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区信贷增速的变化与央行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动虽成正相关性,但关联性并不高,而是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1)从政策环境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新疆2000-2003年间信贷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央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信贷快速增长。自199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区银行业依托自治区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年均信贷增速达14.4%。而此期间,恰值央行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较低的资金价格,也是银行信贷增长较快的一个原因。同时商业银行调查问卷显示:贷款的投放意愿及增速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实体经济的有效金融需求等因素影响,央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并不明显。
(2)从金融生态环境看:2004-2007年间央行持续上调贷款利率并不是导致我区信贷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信贷持续过快收缩的主要原因。2004年啤酒花、德隆危机相继爆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新疆地区采取了紧缩的信贷政策,从而致使全区信贷增速持续过快收缩,仅2004年,全区信贷增幅从年初的16.5%下降到年末的6.5%。同时,期间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加速了全区信贷的收缩。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全区银行信贷增速基本维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截至2008年9月末,全区信贷增速才上升到12.2%,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2004年年初信贷增速4.2个百分点。
(3)从市场监测情况看:贷款实际利率水平更主要受区域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状况下,我区大型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基本执行下浮10%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基准利率上浮的效果。因此,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期间我区贷款增速一直较低,主要是受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央行多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三、欠发达地区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层次较低,实体经济对金融需求相对不足是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客观因素
新疆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对石油工业的依赖程度依然偏大,地方工业效益低下,难以产生有效信贷需求。加之德隆危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各家商业银行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局面,致使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慎贷”、“ 惜贷”的现象比较明显,市场主体信贷功能弱化,利率政策调整意图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受到阻碍。
2、商业银行现行的无差别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信贷需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利率政策传导效果
目前全区各家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分支机构自主经营能力较弱,在严格的授权授信和风险管理体制下,信贷投放偏好于利润较高的优势、垄断行业以及大型骨干、龙头企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利率上浮对这类企业的影响较小;中小企业虽然资金短缺,但是融资困难,其更加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利率上调只能被动接受。信贷资金供给苦乐不均的局面使利率政策传导被弱化。
3、金融机构定价机制滞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利率政策调控的意图
新疆金融机构由于受经营规模、人员素质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利率定价能力普遍较低,还不能及时反映和传递国家利率政策调整信号。同时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未建立和切实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加之受考核奖惩机制的制约,商业银行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定价机制建设的动力不足,利率政策调控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4、利率的非市场化是阻碍利率政策得以有效传导的政策性原因
利率管制一方面使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与较高的投资收益率相比,贷款的低利率使得企业对央行贷款利率调整的敏感性不强,难以发挥利率调整引导实体经济投资行为及其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在目前其利润和风险的补偿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情况下,难以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来达到既争取优质客户又覆盖风险的双赢目的,致使中央银行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从而削弱了政策的有效性。
四、相关政策建议
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利率政策的传导和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应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区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贷环境,优化利率政策实施环境,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政策传导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区别对待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现银企共同发展
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自身赢利的关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金融需求不同的客观实际,调整分支机构的市场定位,适当下放信贷权限,加强分支机构经营决策自主权。特别是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完善对小企业贷款营销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3、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定价机制和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定价转移体系,加强内部资金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契合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利率风险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和度量。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成为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晴雨表”
应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利率政策对资金供求及经济变动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为由资金市场决定,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的“晴雨表”。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大相关利率政策的宣传,使微观主体关注利率改革,增强市场的互动性,为有效发挥利率政策的效果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新疆统计年鉴[M].2001-2007.
[2] 教育部高教司:西方经济学[M].
[3] 新疆信贷统计报表[Z].2001-2008.
[4] 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Z].
【关键词】利率政策 固定资产 商业信贷新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方式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由于其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广泛性、直接性和重要性,日益成为央行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从理论上看利率工具是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反映,不仅是连接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桥梁,是宏观运行与微观运行的纽带,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金融变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央行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和需求,依托金融机构传导渠道,通过投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和储蓄与利率的正相关性传导,从而引导投资和消费,影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而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和效果。因此,利率是金融理论界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从实践上看近年来利率政策在新疆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2000-2008年9月末,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先后12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2次下调,10次上调。总体看利率政策的变化对全区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1、利率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弱
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受到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特别是央行自2002-2007年以来的连续加息,旨在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控制过快的投资,但这一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7.8%,反而比1998-2000年央行不断降息时期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故从理论上讲,央行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了投资成本,对投资行为理应有所抑制,但从投资增速看,利率的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较弱。
(1)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看,自筹资金占绝对优势,因此投资者对货币政策反映迟钝,使货币政策作用的力度减弱,利率尚不能成为影响投资变化的主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自筹资金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占据了相当比重,基本在50%以上。特别是石油石化等中央企业,集团公司由总公司统一拨付的资金也归并到“自筹资金”项下。仅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自筹资金占其全部投资的比重就分别达85.1%和99.5%。而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不足20%,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渠道决定了投资主体对利率政策反映迟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策传导效果。
(2)国家预算内资金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由于其非市场化的流通性质,决定了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平均占比达14%,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26.5%。新疆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经济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石油、交通等能源、基础行业。仅2006年全区国有经济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就达76.8%,与全国国有投资比重不足50%的情况相比,比重明显偏高。因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以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为主,央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对省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影响较弱。
(3)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不断提高,也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较低。自2000年以来,全区资本市场规模进一步壮大,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发行股票、配股、增发累计募集资金149.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同时,石油石化行业作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投向领域,随着中石油集团回归A股,其净募集资金662亿元。因此,随着全区资本市场融资比重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多样化,使其对利率政策变化的敏感性较低。
2、利率政策对贷款供需影响较弱
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和贷款增速变化趋势分析,二者基本遵循了降低贷款利率、信贷增速提高,提高贷款利率、信贷增速下降的特点,因此仅从利率水平与贷款供需的变化看两者似乎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实际上信贷增速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贷款基准利率波动的幅度,在目前利率政策传导还不通畅的情况下,基准利率的调整很难对银行信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此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与资金的供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水平、实体经济有效的金融需求度密切相关。在深入分析全区近几年银行信贷赖以生存的政策、经济、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区信贷增速的变化与央行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的变动虽成正相关性,但关联性并不高,而是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
(1)从政策环境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新疆2000-2003年间信贷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央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银行信贷快速增长。自199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区银行业依托自治区提出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年均信贷增速达14.4%。而此期间,恰值央行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较低的资金价格,也是银行信贷增长较快的一个原因。同时商业银行调查问卷显示:贷款的投放意愿及增速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实体经济的有效金融需求等因素影响,央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并不明显。
(2)从金融生态环境看:2004-2007年间央行持续上调贷款利率并不是导致我区信贷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而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信贷持续过快收缩的主要原因。2004年啤酒花、德隆危机相继爆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各家商业银行总行对新疆地区采取了紧缩的信贷政策,从而致使全区信贷增速持续过快收缩,仅2004年,全区信贷增幅从年初的16.5%下降到年末的6.5%。同时,期间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加速了全区信贷的收缩。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全区银行信贷增速基本维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截至2008年9月末,全区信贷增速才上升到12.2%,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2004年年初信贷增速4.2个百分点。
(3)从市场监测情况看:贷款实际利率水平更主要受区域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状况下,我区大型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基本执行下浮10%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基准利率上浮的效果。因此, 2004年至2007年上半年期间我区贷款增速一直较低,主要是受整体信贷环境的影响,央行多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三、欠发达地区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层次较低,实体经济对金融需求相对不足是利率政策传导受阻的客观因素
新疆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对石油工业的依赖程度依然偏大,地方工业效益低下,难以产生有效信贷需求。加之德隆危机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各家商业银行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局面,致使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地区“慎贷”、“ 惜贷”的现象比较明显,市场主体信贷功能弱化,利率政策调整意图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受到阻碍。
2、商业银行现行的无差别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信贷需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利率政策传导效果
目前全区各家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分支机构自主经营能力较弱,在严格的授权授信和风险管理体制下,信贷投放偏好于利润较高的优势、垄断行业以及大型骨干、龙头企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利率上浮对这类企业的影响较小;中小企业虽然资金短缺,但是融资困难,其更加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利率上调只能被动接受。信贷资金供给苦乐不均的局面使利率政策传导被弱化。
3、金融机构定价机制滞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利率政策调控的意图
新疆金融机构由于受经营规模、人员素质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利率定价能力普遍较低,还不能及时反映和传递国家利率政策调整信号。同时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未建立和切实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加之受考核奖惩机制的制约,商业银行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定价机制建设的动力不足,利率政策调控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4、利率的非市场化是阻碍利率政策得以有效传导的政策性原因
利率管制一方面使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与较高的投资收益率相比,贷款的低利率使得企业对央行贷款利率调整的敏感性不强,难以发挥利率调整引导实体经济投资行为及其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在目前其利润和风险的补偿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情况下,难以充分运用利率浮动来达到既争取优质客户又覆盖风险的双赢目的,致使中央银行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从而削弱了政策的有效性。
四、相关政策建议
1、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利率政策的传导和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应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区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贷环境,优化利率政策实施环境,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政策传导和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区别对待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现银企共同发展
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自身赢利的关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对金融需求不同的客观实际,调整分支机构的市场定位,适当下放信贷权限,加强分支机构经营决策自主权。特别是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完善对小企业贷款营销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3、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定价机制和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定价转移体系,加强内部资金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契合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利率风险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和度量。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成为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晴雨表”
应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利率政策对资金供求及经济变动的敏感性,使利率真正成为由资金市场决定,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的“晴雨表”。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大相关利率政策的宣传,使微观主体关注利率改革,增强市场的互动性,为有效发挥利率政策的效果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新疆统计年鉴[M].2001-2007.
[2] 教育部高教司:西方经济学[M].
[3] 新疆信贷统计报表[Z].2001-2008.
[4] 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