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有效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如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展开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新课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基础、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展开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围绕活动的趣味性、步骤性与过程性,展开逐步学习与深入研究. 本文从实施讨论性活动、探究性活动、研究性活动、应用性活动这几个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课;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一、实施讨论性活动,强化交流能力
讨论性活动也是初中数学较常用的一种活动学习形式,在课堂内外,师生组成几组,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反思与总结. 讨论性活动具有相对随意性、思维性与组织性等特点,前提是某几名学生或教师针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兴趣和爱好,以此组织在一起展开以言论为主要形式的思维学习过程. 讨论性活动实施具有优势互补、相互吸收经验和教训的作用,以及启发思维、引起反思的作用. 由实施讨论性活动,挖掘学生潜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旋转”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对“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区别”的讨论,并展开“图案设计”这一主题的讨论性学习过程. 在讨论活动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并听取他人意见,展示旋转理念下,图案设计的不同构思带来的效果. 又如对于“概率初步”中相关知识,针对课题“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展开讨论性学习活动,分析字母使用概率与键盘设计的联系,由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应用,提升学生数学意识、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二、实施探究性活动,强化实践能力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反思总结为形式,以小组学习为模式,在选择了探究性活动主题,制定活动内容、活动方案、活动计划之后,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实践与学习过程. 探究性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组织与引导地位,也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与交流反思学习过程,教师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相互促进与相得益彰. 同时,围绕探究性课题,探究性活动方案有实地调查、实验分析、猜想验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针对性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案,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展开“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的探究性活动,由探究性活动展开小组合作、综合分析与研究过程. 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结合三角形三边、三角的元素,分析两个三角形在不同边角关系时是否能够全等. 小组成员结合猜想、分析、验证、总结与反思,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较为完善的结论,当SSS、SAS、ASA、AAS、HL(S为边、A为角、H为直边、L为斜边)时,两个三角形全等. 另外,也可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由探究性活动强化学生实践探究、互助合作、总结验证能力.
三、实施研究性活动,强化思维能力
研究性活动学习形式,基于学生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在不了解某个课题、问题或知识的细节、性质时,展开研究性分析、学习与探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了实践性、分析性与合作性特点,从细化的方面研究某个问题的每个方面. 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缜密性、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借助实验、实地探究、考察、查阅资料等学习方法,从细节入手,不断完善与深入学生的思维,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展开“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其学习问题为“如何分解多边形得出其内角和规律”. 由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展开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的学习,继而猜想、推理、分析与总结. 由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助合作,得出多边形内角和与其边数有关,计算方法为180 × (n - 2)度. 又如,展开对“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角平分线的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由研究性学习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
四、实施应用性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应用. 结合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关注学生应用性活动的实施策略.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思维性、缜密性、工具性与应用性特点,可以选取初中数学与生活、生产应用的契合之处,展开应用性活动实施过程,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强化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与技能.
例如: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相关知识时,展开应用性实践活动“水位升高还是降低”,一块石头放入小烧杯中浮在水槽上,之后将石头全部抛入槽中,问抛前与抛后水深的变化情况. 又如,针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展开“从数据谈节水”应用性分析活动,以及“圆”的知识与“设计跑道”关联紧密,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契合点,从而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改教学理念与思想,可以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能力,实施活动课教学策略,以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系统性与步骤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合作与探究. 由讨论性活动、探究性活动、研究性活动、应用性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体验,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探究能力,在活动课主题设计、方案策划、方案实施与经验总结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广林.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8).
[2]姚华伟.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课;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一、实施讨论性活动,强化交流能力
讨论性活动也是初中数学较常用的一种活动学习形式,在课堂内外,师生组成几组,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反思与总结. 讨论性活动具有相对随意性、思维性与组织性等特点,前提是某几名学生或教师针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兴趣和爱好,以此组织在一起展开以言论为主要形式的思维学习过程. 讨论性活动实施具有优势互补、相互吸收经验和教训的作用,以及启发思维、引起反思的作用. 由实施讨论性活动,挖掘学生潜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旋转”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对“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区别”的讨论,并展开“图案设计”这一主题的讨论性学习过程. 在讨论活动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并听取他人意见,展示旋转理念下,图案设计的不同构思带来的效果. 又如对于“概率初步”中相关知识,针对课题“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展开讨论性学习活动,分析字母使用概率与键盘设计的联系,由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应用,提升学生数学意识、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二、实施探究性活动,强化实践能力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反思总结为形式,以小组学习为模式,在选择了探究性活动主题,制定活动内容、活动方案、活动计划之后,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实践与学习过程. 探究性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组织与引导地位,也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与交流反思学习过程,教师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相互促进与相得益彰. 同时,围绕探究性课题,探究性活动方案有实地调查、实验分析、猜想验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针对性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案,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展开“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的探究性活动,由探究性活动展开小组合作、综合分析与研究过程. 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结合三角形三边、三角的元素,分析两个三角形在不同边角关系时是否能够全等. 小组成员结合猜想、分析、验证、总结与反思,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较为完善的结论,当SSS、SAS、ASA、AAS、HL(S为边、A为角、H为直边、L为斜边)时,两个三角形全等. 另外,也可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由探究性活动强化学生实践探究、互助合作、总结验证能力.
三、实施研究性活动,强化思维能力
研究性活动学习形式,基于学生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在不了解某个课题、问题或知识的细节、性质时,展开研究性分析、学习与探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了实践性、分析性与合作性特点,从细化的方面研究某个问题的每个方面. 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缜密性、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借助实验、实地探究、考察、查阅资料等学习方法,从细节入手,不断完善与深入学生的思维,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展开“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其学习问题为“如何分解多边形得出其内角和规律”. 由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展开对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的学习,继而猜想、推理、分析与总结. 由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助合作,得出多边形内角和与其边数有关,计算方法为180 × (n - 2)度. 又如,展开对“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角平分线的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由研究性学习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
四、实施应用性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应用. 结合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关注学生应用性活动的实施策略.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思维性、缜密性、工具性与应用性特点,可以选取初中数学与生活、生产应用的契合之处,展开应用性活动实施过程,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强化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与技能.
例如: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相关知识时,展开应用性实践活动“水位升高还是降低”,一块石头放入小烧杯中浮在水槽上,之后将石头全部抛入槽中,问抛前与抛后水深的变化情况. 又如,针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展开“从数据谈节水”应用性分析活动,以及“圆”的知识与“设计跑道”关联紧密,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契合点,从而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改教学理念与思想,可以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能力,实施活动课教学策略,以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系统性与步骤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合作与探究. 由讨论性活动、探究性活动、研究性活动、应用性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体验,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探究能力,在活动课主题设计、方案策划、方案实施与经验总结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广林.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8).
[2]姚华伟.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