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第一朵花在吉大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_flyi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石头产生兴趣源于小学时的自然课,记得自然课上曾经发过石头专题的自然手工袋,里面装了五颜六色的石英、角石、萤石,让人爱不释手。上了大学后,我知道吉林大学有地质博物馆,里面有专门的石头展区,从记载地球奥秘的珍贵钻石矿产,到探索世界之大的远古化石陨石,无奇不有。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所在地是一座绿色琉璃瓦顶的建筑,辉煌磅礴,大气非凡。这是一座由宫殿改建而成的教学场所,是吉林大学地学部的所在地,因而被称为“地质宫”。地质博物馆位于地质宫的二层,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馆藏丰富、精品荟萃,1998年起面向社会开放。博物馆集科研、教学和科普于一体,岩矿化石标本门类齐全,文物及考古标本典藏丰富,有关的地学与考古学资料积累也相当雄厚。馆内拥有采自全国各地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品两万余件。整个博物馆分科普厅和恐龙厅。科普厅设有奇石展区、宝玉石展区、古生物展区及地学科普知识展区;恐龙厅展有多具巨型恐龙骨架化石及珍贵的恐龙蛋、恐龙脚印化石等。
  在众多展品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古果化石,来自白垩纪的轮叶化石和孤高傲世的菊花奇石。
  地球上最早的花
  在博物馆的生命起源与进化厅,静静地陈列着一组被称为“古果”的化石:“辽宁古果”纤细精致,像是大雁南飞时呈现的人字形,在人字形的两个末端左右依次排列着椭圆形的幼叶,十分清晰,类似蕨类植物;“中华古果”的化石则更像我们所知道的芦苇,化石底部的茎由粗及细,茎的顶端是有蓬松感的羽状物;“十字里海果”的化石颜色较深,难辨认一些,但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植物细长交错的茎,茎的末端有两半小叶状物。
  1996年起,我国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带领课题组在辽宁西部先后发现了这组古果化石,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为什么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这么引人关注呢?我查阅资料才知道,虽然被子植物听起来陌生,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却随处可见,我们吃的大米、小麦和水果,身上穿的棉麻,建筑所需的木材,乃至平常看到的各种鲜花,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被子植物。这类植物是现今植物界最高级、最繁盛和分布最广的一个植物类群。大自然只有进入被子植物时代,才有了真正的花,大地才开始真正变得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哺乳动物更是随着被子植物的兴起而繁盛,并进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正因为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如此密切,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资源,所以它的起源及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学领域的重大问题。
  这组看似不起眼的化石朴拙沉静,却为推动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被誉为迄今发现的“第一朵花”、“第二朵花”和“第三朵花”。
  得知这三个不起眼的化石背后竟有这么深远的历史,我来了兴致,回去查阅了更多的资料,了解到三朵花的出现对解开古生物学界著名的“讨厌谜团”极有推动。
  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对白垩纪地层(距今1亿年)的观察中,突然发现了大量的被子植物化石,他非常困惑不解。因为在此前距今1.4亿年至2亿年的侏罗纪地层里,只发现了裸子植物(种子裸露、种子外面没有果实包裹)和蕨类植物(草本,靠孢子繁殖)。这些繁殖器官比较简单的植物是怎样进化到复杂的被子植物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到底什么样?最早的花到底是什么?达尔文一生中做了大量调查,却未找到任何线索,抱憾而终,因此称之为“讨厌谜团”。
  15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难以解答这个“讨厌之谜”。2002年5月,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和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史博物馆的古植物学家们宣布,他们在中国发现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这种产于中国湖相地层1.45亿年前的、被称为“中华古果”的水生植物类群很可能就是现今世界上所有花果和谷物的祖先。
  朴素高贵的轮叶化石
  在生命起源与进化厅,还陈列着一块来自白垩纪的轮叶化石,它发掘自内蒙古的大青山,完整清晰,十分罕见。
  在白垩纪,大陆被海洋分开,各种难以想象的高大树木是陆地生态景观的主体。由于当时的植物大多非常高大,整体几乎不可能完全保存成为化石,植物体各个单独的部分往往在保存成为化石植物的时候单独命名。有节类植物、芦木类植物的叶子在单独保存时候往往被鉴定为轮叶。该化石为细砂岩保存,呈橙黄色。中央横向为植物体的枝干,多枚长条状的叶环绕枝干,如同四朵盛开的菊花。
  看着挺普通的石头,为何说它如此罕见?我后来了解到之所以说它罕见,是因为化石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的磨砺非常多,植物形成完整清晰的化石就更加艰难。
  所谓化石,是古代生物(至少距今一万年前)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遗迹和生物成因的残余有机物分子,是生物进化和地球演化历史的见证。拿恐龙化石为例,来概括其形成的过程:首先,一只恐龙的尸体要陷在河床里等不易被损坏的地方,随后它被冲刷下来的泥浆掩埋,肌肉腐烂掉,骨骼存留,再后来其他沉淀物一层层盖在它上面,地壳压力将这些沉积层变成了岩层,骨头里填满了矿物质。这些骨头就形成了化石埋藏在岩石里面,整个石化过程要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对于植物来说,形成完整清晰的化石更加艰难。由于大多数植物没有硬质骨骼,其化石的形成多为碳化作用。这种碳化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可以说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越是精细的东西,在保存和发掘过程中就越容易被忽略和损坏,因而现存的植物化石就愈显珍贵,尤其是像这块轮叶化石这样清晰完整的。
  在拍卖市场上,这类植物化石的不菲身价更是凸显了它们的珍贵。在2014年,由香港鼎盛国际拍卖的一块植物化石成交价达到2000万。放眼整个地质博物馆展厅,价值不菲的化石随处可见,朴素沉默却不容小觑。
  孤高傲世的菊花奇石
  一走进地质博物馆的宝玉石展厅,参观者的目光立刻就被各类闪耀夺目的珠玉宝石所吸引。在令人目不暇接的一片晶莹璀璨之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让人不得不驻足欣赏,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块菊花石,名为“孤高傲世”。
  石身长度超过1米,呈奖杯状傲立,两侧布有守护状的两尊仿制兵马俑泥塑。该石通体黝黑,镶嵌着朵朵盛开的米白色菊花,花瓣蓬松多变,纹路清晰,花朵热烈锦簇,向四周延伸,花形各异,有凤尾状、蝴蝶状等。
  这座菊花石产于湖南浏阳。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两亿多年前,湖南浏阳的东乡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进入了海退期,在地表低洼的地方积存的海水开始不断蒸发,当海水中的硫酸锶盐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晶体,并逐渐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围。与此同时,水中的泥质也沉积下来,散布在泥灰岩层中,经过两亿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菊花石。菊花石的花瓣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按花径的大小和花朵的形态可分为绣球花、瑚蝴花、铜钱花,蟹爪花、鸡爪花等品种。可谓是“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由于大量出产菊花原石和手工艺品,浏阳的菊花石被誉为“世界第一”。
  作为原石的菊花石天然朴拙,神态逼真,而作为工艺品的菊花石则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民间手工艺者的匠心独运。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一个叫欧锡藩的人偶然间发现了一块纹理新奇的石头,取石雕砚后发现竟有清晰菊花纹样,一时传为奇物。这是最早的菊花石加工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我国工艺大师戴清升就以菊花石“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
  责任编辑:徐玲玲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外周血正五聚蛋白3(PTX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水平与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和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4例SLE患者和34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V)对鼻咽癌细胞CNE-1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用药组(10、20和50μmol/L RV)、单纯照射组(1、2、3、4、5和7 Gy)以及实
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对老年胶质母细胞瘤(GBM)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2012—2018年收治的65例新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