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贵重金属,它有着美丽的色彩和光泽,更有着良好的延展性,非常适宜用来制作具有精细工艺的饰品和器物。世人以黄金为贵由来已久,据考古资料证实:我国用黄金制器自殷商已始,后历经各代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古都洛阳在丰富的出土文物中金器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并且主要集中于魏晋唐宋诸代。尽管如此,仍以精美的工艺和不同的涉及面,使我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及工艺水平管窥一斑。本文介绍洛阳博物馆所珍藏的三件(套)西晋时期金器,以飨读者。
晋归义胡王金印
中国古代官印章在漫长的使用和演化中,往往是配用者官位高下、权力大小的标志。质地有金、玉、银等的不同,纽式有龙、蛇、龟等的象征,然而这些无不与爵位和官职的等级息息相关。可以说由于千百年来的磨灭毁失,真正留存于世的金印,已经非常稀少。这枚“晋归义胡王”金印能幸运地保存至今,更使我们加倍珍惜。
这枚西晋时期的金质印章,是上世纪40年代一位孟津的商人到甘肃做生意,无意中从古董商手中购得的珍品。1973年交洛阳博物馆收藏。它高2.6厘米,长宽各2.1厘米,重83.3克。印章为正方形印面,镌刻阴文篆书“晋归义胡王”五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紧凑贯气,全局浑然一体,刀凿痕清晰可见,结体端庄稳重,是严格继承汉印风貌的典型。印纽为极具少数民族特点的驼形纽,造型抽象简练。晋归义胡王,即归顺于晋朝的胡王,是西晋王朝赐给匈奴归化部落首领的封号,以“归义”来褒扬他的归顺行为,用以安抚少数民族首领。《晋书·武帝纪》中提到,西北地区的鲜卑、匈奴以及东南方的五溪蛮夷、东夷三国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投降于晋朝,晋朝皆封官加爵。“晋归义胡王”金印就是枚赐印,充分说明当时西晋政府对少数民族所实行的怀柔政策。这枚金印从甘肃得来,所指“胡王”当为晋武帝所封的居住在凉州的匈奴族首领。它反映了西晋时期我国境内民族大融合的情况,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睦邻友好的见证。
西晋小金狮子
这六枚小金狮子是1955年在孟津县平乐乡金村出土的,每个高约1厘米,重5-6克,共重达34.7克。它们形象相同,雕造逼真,造型极似洛阳西晋墓葬中出土的瓷狮。小金狮子眉眼俱全,头部前伸,不露胸部,四腿卷曲爬卧,那乖巧、可爱的形象,毫无“兽中之王”令人生畏的感觉。西晋匠师能在如此之小的金块上精雕细刻出这么精彩的狮子形象真是极为难得。众所周知,狮子的故乡远在非洲、西亚和南美等热带地区。据《汉书·西域传赞》记载:“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也就是说,中国的狮子最早是西域各国作为珍贵贡品而输入到我国的,所以狮子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汉代。狮子来自远方,使它在人们的心中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再加上狮子威武雄壮的身姿、佛教中的神话传说,都使狮子在我国被人们视为是一种辟邪、吉祥的“瑞兽”,狮子的造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纹样之一。这样的小金狮子应该是孩子或妇女身上最为理想的佩饰品。
金项链
这条金项链是1956年在孟津县平乐乡金村出土的,长28.3厘米,重71.8克。它由金丝编连而成,黄金色泽赤黄,制作工艺考究,应为贵族所戴之物,是一件罕见的装饰品。值得一提的是,金项链的长度只够围人的半个脖子,要在后端两个圆环上系扎绶带,由于绶带的“绶”字与长寿的“寿”相谐音,所以用绶带象征长寿,黄金是富贵的象征,这样的组合表达了人们最美好的心愿。这件造型看似简单的金项链,从冶炼提纯到最后完成,往往要经过许多环节,需要使用多种工艺,它的制作就运用了掐丝编织、焊接、抛光等多种制作工艺。因此,金银器的制作是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器物门类之一,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西晋历史仅有五十余年,但它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那时统治阶级奢华之风盛行,使得金银器工艺因而有所发展,其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技术也更趋娴熟。我们从这几件金器就可以看出当时制作工艺的精湛程度。(责编:石晓)
晋归义胡王金印
中国古代官印章在漫长的使用和演化中,往往是配用者官位高下、权力大小的标志。质地有金、玉、银等的不同,纽式有龙、蛇、龟等的象征,然而这些无不与爵位和官职的等级息息相关。可以说由于千百年来的磨灭毁失,真正留存于世的金印,已经非常稀少。这枚“晋归义胡王”金印能幸运地保存至今,更使我们加倍珍惜。
这枚西晋时期的金质印章,是上世纪40年代一位孟津的商人到甘肃做生意,无意中从古董商手中购得的珍品。1973年交洛阳博物馆收藏。它高2.6厘米,长宽各2.1厘米,重83.3克。印章为正方形印面,镌刻阴文篆书“晋归义胡王”五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紧凑贯气,全局浑然一体,刀凿痕清晰可见,结体端庄稳重,是严格继承汉印风貌的典型。印纽为极具少数民族特点的驼形纽,造型抽象简练。晋归义胡王,即归顺于晋朝的胡王,是西晋王朝赐给匈奴归化部落首领的封号,以“归义”来褒扬他的归顺行为,用以安抚少数民族首领。《晋书·武帝纪》中提到,西北地区的鲜卑、匈奴以及东南方的五溪蛮夷、东夷三国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投降于晋朝,晋朝皆封官加爵。“晋归义胡王”金印就是枚赐印,充分说明当时西晋政府对少数民族所实行的怀柔政策。这枚金印从甘肃得来,所指“胡王”当为晋武帝所封的居住在凉州的匈奴族首领。它反映了西晋时期我国境内民族大融合的情况,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睦邻友好的见证。
西晋小金狮子
这六枚小金狮子是1955年在孟津县平乐乡金村出土的,每个高约1厘米,重5-6克,共重达34.7克。它们形象相同,雕造逼真,造型极似洛阳西晋墓葬中出土的瓷狮。小金狮子眉眼俱全,头部前伸,不露胸部,四腿卷曲爬卧,那乖巧、可爱的形象,毫无“兽中之王”令人生畏的感觉。西晋匠师能在如此之小的金块上精雕细刻出这么精彩的狮子形象真是极为难得。众所周知,狮子的故乡远在非洲、西亚和南美等热带地区。据《汉书·西域传赞》记载:“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也就是说,中国的狮子最早是西域各国作为珍贵贡品而输入到我国的,所以狮子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汉代。狮子来自远方,使它在人们的心中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再加上狮子威武雄壮的身姿、佛教中的神话传说,都使狮子在我国被人们视为是一种辟邪、吉祥的“瑞兽”,狮子的造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纹样之一。这样的小金狮子应该是孩子或妇女身上最为理想的佩饰品。
金项链
这条金项链是1956年在孟津县平乐乡金村出土的,长28.3厘米,重71.8克。它由金丝编连而成,黄金色泽赤黄,制作工艺考究,应为贵族所戴之物,是一件罕见的装饰品。值得一提的是,金项链的长度只够围人的半个脖子,要在后端两个圆环上系扎绶带,由于绶带的“绶”字与长寿的“寿”相谐音,所以用绶带象征长寿,黄金是富贵的象征,这样的组合表达了人们最美好的心愿。这件造型看似简单的金项链,从冶炼提纯到最后完成,往往要经过许多环节,需要使用多种工艺,它的制作就运用了掐丝编织、焊接、抛光等多种制作工艺。因此,金银器的制作是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器物门类之一,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西晋历史仅有五十余年,但它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那时统治阶级奢华之风盛行,使得金银器工艺因而有所发展,其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技术也更趋娴熟。我们从这几件金器就可以看出当时制作工艺的精湛程度。(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