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了,大家都在不断探索与创新,寻求出一条学好语文的途径,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去领略和感悟文学的风光与魅力。想让文学深深地吸引住学生,高质量的阅读是关键。那么,小學生的阅读质量要如何提高呢?下面是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教师动情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以情动人范读的重要性。教师上课时若能将文中的情与心中的情融合在一起,如流水似佳音般的浇灌学生心田,必定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与老师一起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与情感。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老师先以平和的语气朗读课文的叙述部分,但在关键的地方语气、表情、情感就有了不同的变化。如“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其中的反问句就要读出愤怒与不满但又束手无策的语调,后一句又要读出无奈与可怜的语气。再如第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范读时就要一字一板的大声朗读,要读得铿锵有力,要读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与志向。教师时而平和、时而愤怒、时而激昂的动情范读,就能深深的感染和吸引学生。当然,教师的动情范读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让感情任意泛滥;要结合课文需要,使师生、人物、作者同休戚,共哀乐,陶醉其中,以至忘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借助媒介,营造氛围,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教师除了动情范读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之外,还可以巧妙运用媒介媒体,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月光曲》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教师借用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进行感悟与欣赏,从中寻找贝多芬的创作灵感与激情,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激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此时,教师应顺势而为及时推进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深浸作者情感的精彩文句,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感和理解,并步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当学生对《月光曲》有了较深感悟和理解之后,就会点燃他们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激情与欲望,他们会尽情去评论和称赞,会把对贝多芬的情感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不但是阅读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渴望表达的需要,更是阅读质量得以提升的需要。
二、打破传统模式,突出个性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程度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思维方式、见解和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得以不同的发展。它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阅读中自己去发现和构建课文的意义,而老师只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的 “场地”,让学生主动、感兴趣地读课文,学生积极性越高,其阅读收获就越大。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播放了《天鹅湖》这首哀怨的曲子,放手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自己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去感悟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然后动情地说:“多可怜的小女孩啊!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此时一定有不少感触,想说说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有的谴责当时人民的冷漠;有的埋怨了小女孩的父亲……多好的发言和见解啊!只有让学生尽情地说,才能知道学生的个性与想法。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时,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见解在课文空白处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主张,也可以用标识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在阅读中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自主批注,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拓展阅读资源,内化阅读内容,提升阅读写作水平
随着阅读兴趣和阅读量的不断提高与增加,教材上的文本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的。要想让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和学校必须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让他们有更多的阅读体验,从中吸取更多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拓展阅读资源和内化阅读内容呢?
(一)设立并充实图书角,丰富课外阅读
各班要通过各种途径设立并充实图书角,营造班级中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班级”中畅游。首先,利用班杂费或学生自筹的零用钱等资金购买适合学生实际和知识水平的图书;其次,发动同学们为图书角捐献自己家里读过的课外读物。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创造了条件,保证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增加阅读量。图书内容越丰富多彩,学生越喜闻乐见,越爱不释手,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就越丰满。
(二)开设阅读课、开放图书室,营造“书香校园”
拓展学生阅读资源,单靠图书角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营造“书香校园”。要在常规教学中设立阅读课程,让学生们能够重视阅读。另外,在“创均”“创强”工作的推动下,学校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并存有相当数量的藏书,这些藏书要让它流动起来,让阅览室里的图书除了供学生在阅读课与课余时间阅读外,还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借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阅读更多书籍,丰富阅读内容,增添阅读乐趣,提高阅读水平。
(三)引导内化吸收,提升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学生有了阅读量,但如果读而不思,缺少内化,是严重影响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可以从读、思、说、写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内化和吸收。读,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读精彩文句,读出感情,就能使好作品、好词佳句、人物精神、思路与观点等积累于学生心中。思,边读边想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现的出来,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方法与技巧。说,是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述说读物中的优美语言、人物精神和秀美风光,把读物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言论和思想。写,是写读书笔记,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去适当审评书的内容,引导他们写读书笔记,让他们把阅读中的体验与感受,用文字表现出来,这就是写作,是由量到质变的过程。除了读书之外,还可以用背书和抄书来帮助记忆积累,以至于在大量阅读中,不会边读边忘,影响阅读质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能内化吸收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总之,培养小学生高质量的阅读,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激情开始,创新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资源,内化阅读内容,持之以恒,小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一、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教师动情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以情动人范读的重要性。教师上课时若能将文中的情与心中的情融合在一起,如流水似佳音般的浇灌学生心田,必定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与老师一起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与情感。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老师先以平和的语气朗读课文的叙述部分,但在关键的地方语气、表情、情感就有了不同的变化。如“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其中的反问句就要读出愤怒与不满但又束手无策的语调,后一句又要读出无奈与可怜的语气。再如第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范读时就要一字一板的大声朗读,要读得铿锵有力,要读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与志向。教师时而平和、时而愤怒、时而激昂的动情范读,就能深深的感染和吸引学生。当然,教师的动情范读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让感情任意泛滥;要结合课文需要,使师生、人物、作者同休戚,共哀乐,陶醉其中,以至忘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借助媒介,营造氛围,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教师除了动情范读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之外,还可以巧妙运用媒介媒体,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月光曲》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教师借用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进行感悟与欣赏,从中寻找贝多芬的创作灵感与激情,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激起学生的阅读激情。此时,教师应顺势而为及时推进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深浸作者情感的精彩文句,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感和理解,并步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当学生对《月光曲》有了较深感悟和理解之后,就会点燃他们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激情与欲望,他们会尽情去评论和称赞,会把对贝多芬的情感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不但是阅读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渴望表达的需要,更是阅读质量得以提升的需要。
二、打破传统模式,突出个性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程度和需求差异,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的伙伴,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特性,呈现其不同的思维方式、见解和朗读等,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得以不同的发展。它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阅读中自己去发现和构建课文的意义,而老师只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的 “场地”,让学生主动、感兴趣地读课文,学生积极性越高,其阅读收获就越大。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播放了《天鹅湖》这首哀怨的曲子,放手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自己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去感悟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然后动情地说:“多可怜的小女孩啊!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此时一定有不少感触,想说说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有的谴责当时人民的冷漠;有的埋怨了小女孩的父亲……多好的发言和见解啊!只有让学生尽情地说,才能知道学生的个性与想法。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时,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见解在课文空白处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主张,也可以用标识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在阅读中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自主批注,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拓展阅读资源,内化阅读内容,提升阅读写作水平
随着阅读兴趣和阅读量的不断提高与增加,教材上的文本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的。要想让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和学校必须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让他们有更多的阅读体验,从中吸取更多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拓展阅读资源和内化阅读内容呢?
(一)设立并充实图书角,丰富课外阅读
各班要通过各种途径设立并充实图书角,营造班级中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班级”中畅游。首先,利用班杂费或学生自筹的零用钱等资金购买适合学生实际和知识水平的图书;其次,发动同学们为图书角捐献自己家里读过的课外读物。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创造了条件,保证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增加阅读量。图书内容越丰富多彩,学生越喜闻乐见,越爱不释手,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就越丰满。
(二)开设阅读课、开放图书室,营造“书香校园”
拓展学生阅读资源,单靠图书角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营造“书香校园”。要在常规教学中设立阅读课程,让学生们能够重视阅读。另外,在“创均”“创强”工作的推动下,学校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并存有相当数量的藏书,这些藏书要让它流动起来,让阅览室里的图书除了供学生在阅读课与课余时间阅读外,还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借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阅读更多书籍,丰富阅读内容,增添阅读乐趣,提高阅读水平。
(三)引导内化吸收,提升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学生有了阅读量,但如果读而不思,缺少内化,是严重影响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可以从读、思、说、写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内化和吸收。读,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读精彩文句,读出感情,就能使好作品、好词佳句、人物精神、思路与观点等积累于学生心中。思,边读边想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现的出来,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方法与技巧。说,是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述说读物中的优美语言、人物精神和秀美风光,把读物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言论和思想。写,是写读书笔记,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去适当审评书的内容,引导他们写读书笔记,让他们把阅读中的体验与感受,用文字表现出来,这就是写作,是由量到质变的过程。除了读书之外,还可以用背书和抄书来帮助记忆积累,以至于在大量阅读中,不会边读边忘,影响阅读质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能内化吸收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总之,培养小学生高质量的阅读,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激情开始,创新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资源,内化阅读内容,持之以恒,小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