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节日——串在平庸日子上的珍珠,端午就是这些珠子中的一粒。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五月节,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这天要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喝雄黄酒,大部分地区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少部分地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据查,早先的端午并不是节日,而是先民们认为重五这个日子不吉利,要在这天祭祀,喝雄黄酒,插艾蒿,是用以驱鬼避邪的。只不过后来屈原在这个日子投江,而伍子胥也是在这个日子被投江,纪念屈原和重五的祭祀就重合了,所以现在的端午节才遗留有喝雄黄酒,插艾叶的习惯。雄黄酒与艾叶本就和屈原不相干,大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遗产。
好像中国人的节日最多,节日的讲究与花样也最多。粗略的统计,全国性的节日平均每月超过一个,再加上数不清的地域性节日和家庭私下的节日,生活就热闹了很多。节日是什么?抛开节日的祭祀意义和纪念意义,其实节日本身就是交流和交往。人类是群居动物,其社会性决定着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定居后的人类被居所和围墙隔离开来,社会性减弱了许多,而各种各样的节日却正是增强人们社会性的一个介质,就有了被后来的我们称为文化的东西。
2艾,又叫艾草。
艾草是一种草药,能理气血,通经脉,逐寒湿,趋冷痛。在我国,用艾叶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好像从南方到北方,大都有种植艾草的习惯。有的地区,人们甚至用艾叶制作食物。然而,端午节挂艾草则是一种文化现象,门上挂艾草可以避邪可以驱鬼。由此可以联想到远古时代的先民祭祀活动,在祭祀的时候是不是要用到艾草?是不是因为艾草有特殊的香味?是不是艾草可以驱逐蚊虫?这些已经不好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艾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道具已经留存很多年。如今,人们很少再进行祭祀活动,以为那是一种无知和愚昧。其实,先民们的祭祀不单是迷信,也具有一种力量。祭祀活动可以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的感召力,使某一个族群甚至某一个国家保持一种凝聚力,共同抵御自然破坏和外族的侵略。在这个意义上说,艾草的作用是巨大的。
艾草不用刻意种植,也不占用大量耕地。它只需要一处墙角或者田头井边,随意的植下几株,然后就每年生长。它不像某些娇贵的花草,需要经常施肥浇水,还得有人观赏。艾草在一年中除了端午的时候人们想起它,平时不会有人去关照,仿佛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然而,艾草却茂盛的生长,年复一年,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文化。
艾草青青,已经有了数千年或者更长。没人去给它进行转基因改造,也没人会想起给它施用化肥农药,它永远都是绿色的,永远不沾染现代化的尘埃。
艾草青青,从古到今一直散发着幽香,那幽香带我们到远古,带我们寻找先民的气息。
3我国的食品中,文化积淀最深厚的莫过于粽子。关于粽子,我们知道许多美丽的传说,一说源于纪念屈原,一说源于古代的祭祀,还有说是源于伍子胥。其实没必要考证粽子的起源,文化就是文化,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保持每一个地区的特色才好,让不同的人保有不同的美好愿景,就像粽子本身,南方侧重于香,北方侧重于甜,不同的口味满足不同的爱好。在每年的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听着老祖母讲那些关于粽子的传说无疑是温馨的,但是把另一种传说强加过来可能效果就不一样,就像西方的圣诞节,怎么也进入不了佛教徒和无神论者的心中。
曾经和城里人讨论过粽子的捆法。城里人用绳子捆粽子,怎么感觉也不如乡下用马莲捆的粽子好吃。马莲和包粽子的苇叶一样,都有一种香,是淡淡的幽香,所以粽子的口感特好。每当端午吃粽子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当真是聪明,粽子的包装多少年都没法改变,人们只能改变粽子的内容。
据说在很早以前粽子就流传到了国外,日本人一度管粽子叫做唐粽。相信随着粽子的外传肯定还有关于粽子的传说,粽子竟然起到了华文化的普及作用,其功劳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口腹,还充当了文化大使。
第一个发明粽子的人无疑是伟大的,把粽子流传开来的人也是伟大的。
4不赞成屈原的做法。
屈原是有政治抱负的,他不仅是一个文学人。作为政治家,应该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作为正常的文学人也应该珍惜生命。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屈原患有抑郁症。社会发展到现在,治愈抑郁症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何况屈原生活的年代?假如不发生屈原投江的事件,我们可能还会读到更多离骚类的作品,这显然是一个损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无论如何都不对,但把屈原看做病人就另说了。
为什么屈原的死有这么震撼?一个原因是人们热爱屈原,喜欢屈原的作品,拥护屈原的主张,恐怕还有另一个原因。非正常死亡的本身就是震撼的,何况是名人的非正常死亡?从古至今都一样。古有屈原,有伍子胥,有西楚霸王,有赵武灵王,有数不清的历史名人,当代有张国荣,有翁美玲,还有好多名人。非正常死亡所造成的后果是名气越大震撼越大,普通老百姓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
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屈原。一个人的死换来全国性的节日,也换来离骚在全国的普及,无论怎么说贡献也是巨大的,是对全国人的贡献。
也许,没有屈原的死,今天的端午节不会这么隆重,也不会成为法定的假日。屈原的死和艾叶和粽子一样,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积淀。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五月节,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这天要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喝雄黄酒,大部分地区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少部分地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据查,早先的端午并不是节日,而是先民们认为重五这个日子不吉利,要在这天祭祀,喝雄黄酒,插艾蒿,是用以驱鬼避邪的。只不过后来屈原在这个日子投江,而伍子胥也是在这个日子被投江,纪念屈原和重五的祭祀就重合了,所以现在的端午节才遗留有喝雄黄酒,插艾叶的习惯。雄黄酒与艾叶本就和屈原不相干,大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遗产。
好像中国人的节日最多,节日的讲究与花样也最多。粗略的统计,全国性的节日平均每月超过一个,再加上数不清的地域性节日和家庭私下的节日,生活就热闹了很多。节日是什么?抛开节日的祭祀意义和纪念意义,其实节日本身就是交流和交往。人类是群居动物,其社会性决定着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定居后的人类被居所和围墙隔离开来,社会性减弱了许多,而各种各样的节日却正是增强人们社会性的一个介质,就有了被后来的我们称为文化的东西。
2艾,又叫艾草。
艾草是一种草药,能理气血,通经脉,逐寒湿,趋冷痛。在我国,用艾叶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好像从南方到北方,大都有种植艾草的习惯。有的地区,人们甚至用艾叶制作食物。然而,端午节挂艾草则是一种文化现象,门上挂艾草可以避邪可以驱鬼。由此可以联想到远古时代的先民祭祀活动,在祭祀的时候是不是要用到艾草?是不是因为艾草有特殊的香味?是不是艾草可以驱逐蚊虫?这些已经不好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艾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道具已经留存很多年。如今,人们很少再进行祭祀活动,以为那是一种无知和愚昧。其实,先民们的祭祀不单是迷信,也具有一种力量。祭祀活动可以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的感召力,使某一个族群甚至某一个国家保持一种凝聚力,共同抵御自然破坏和外族的侵略。在这个意义上说,艾草的作用是巨大的。
艾草不用刻意种植,也不占用大量耕地。它只需要一处墙角或者田头井边,随意的植下几株,然后就每年生长。它不像某些娇贵的花草,需要经常施肥浇水,还得有人观赏。艾草在一年中除了端午的时候人们想起它,平时不会有人去关照,仿佛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然而,艾草却茂盛的生长,年复一年,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文化。
艾草青青,已经有了数千年或者更长。没人去给它进行转基因改造,也没人会想起给它施用化肥农药,它永远都是绿色的,永远不沾染现代化的尘埃。
艾草青青,从古到今一直散发着幽香,那幽香带我们到远古,带我们寻找先民的气息。
3我国的食品中,文化积淀最深厚的莫过于粽子。关于粽子,我们知道许多美丽的传说,一说源于纪念屈原,一说源于古代的祭祀,还有说是源于伍子胥。其实没必要考证粽子的起源,文化就是文化,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保持每一个地区的特色才好,让不同的人保有不同的美好愿景,就像粽子本身,南方侧重于香,北方侧重于甜,不同的口味满足不同的爱好。在每年的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听着老祖母讲那些关于粽子的传说无疑是温馨的,但是把另一种传说强加过来可能效果就不一样,就像西方的圣诞节,怎么也进入不了佛教徒和无神论者的心中。
曾经和城里人讨论过粽子的捆法。城里人用绳子捆粽子,怎么感觉也不如乡下用马莲捆的粽子好吃。马莲和包粽子的苇叶一样,都有一种香,是淡淡的幽香,所以粽子的口感特好。每当端午吃粽子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当真是聪明,粽子的包装多少年都没法改变,人们只能改变粽子的内容。
据说在很早以前粽子就流传到了国外,日本人一度管粽子叫做唐粽。相信随着粽子的外传肯定还有关于粽子的传说,粽子竟然起到了华文化的普及作用,其功劳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口腹,还充当了文化大使。
第一个发明粽子的人无疑是伟大的,把粽子流传开来的人也是伟大的。
4不赞成屈原的做法。
屈原是有政治抱负的,他不仅是一个文学人。作为政治家,应该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作为正常的文学人也应该珍惜生命。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屈原患有抑郁症。社会发展到现在,治愈抑郁症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何况屈原生活的年代?假如不发生屈原投江的事件,我们可能还会读到更多离骚类的作品,这显然是一个损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无论如何都不对,但把屈原看做病人就另说了。
为什么屈原的死有这么震撼?一个原因是人们热爱屈原,喜欢屈原的作品,拥护屈原的主张,恐怕还有另一个原因。非正常死亡的本身就是震撼的,何况是名人的非正常死亡?从古至今都一样。古有屈原,有伍子胥,有西楚霸王,有赵武灵王,有数不清的历史名人,当代有张国荣,有翁美玲,还有好多名人。非正常死亡所造成的后果是名气越大震撼越大,普通老百姓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
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屈原。一个人的死换来全国性的节日,也换来离骚在全国的普及,无论怎么说贡献也是巨大的,是对全国人的贡献。
也许,没有屈原的死,今天的端午节不会这么隆重,也不会成为法定的假日。屈原的死和艾叶和粽子一样,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