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很多积极品质发展并得以强化的关键阶段。为探究更适合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思路,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初中生心理品质的现状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并分析其应用价值,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长效机制,从而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初中生;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13-02
引 言
初中阶段是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慢慢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其心理品质复杂多变。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初中生度过这一时期,对学生成长成材、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Positive personality”(积极品质)的概念第一次被Hillson和Made联合提出。积极心理品质主要研究使个体产生积极、正面、正能量的各种心理因素。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一、初中生心理品质现状
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多方面影响,大致分为生理方面(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環境四大方面。在多方影响下,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呈现出一些不和谐的情况:第一,处在学习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第二,性格偏执,同学关系紧张;第三,认为同学对自己不友善,难以与同学和谐相处,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第四,轻微抑郁,认为自己成绩不好,前途渺茫,时常感到精神苦闷、情绪变得低落;第五,轻微焦虑,情绪烦躁不安;第六,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第七,情绪波动较大,不稳定;第八,如果其他同学的表现优于自己,便难以接受,心理不平衡。
二、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一方面,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潜力,使学生拥有积极感受自我潜能和幸福的力量。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其潜能。这样,学生能够客观看待困难和挫折,理性分析,不放弃努力,从而积极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如果学生心态积极、尊重师长、与同学互爱、保护环境,便能形成友好交往的同学关系、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自然会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初中生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
1.创造力
创造力即拥有新想法与新创意,并可付诸行动获得最终成果的能力。未来社会更需要具备此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给予认可、鼓励和赞赏。
2.爱
爱包含爱自己和爱他人。一方面,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珍惜,珍惜友谊,珍惜师生情谊;另一方面,教师要教育学生内心有爱,关爱同学,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3.信念希望
拥有信念和希望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全力以赴,当事情发展不顺利,身处逆境时,也不会感到气馁,他们会心怀目标,想办法克服困难,直至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信念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生活都非常重要。
4.友善
当感觉到学朋友不开心、情绪低落时,学生应学会聆听朋友诉说,安慰朋友;知道同学生病时,为他们感到担心,前去探望;当同学有困难时,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友善的表现。想要培养学生友善的品质,教师应教育学生多替他人着想,与人为善,还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关心他人。
5.谦虚
谦虚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指面对自身不足时可客观面对,不注重亦不追求浮夸的外表与炫耀的行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低调,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如此才能取得成功。
6.坚持
拥有坚持与执着品质,可使一个人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表现出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在物质条件丰饶的情况下,中学生普遍欠缺这种精神。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尽全力准时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愉悦感、胜利感和满足感。
7.真诚
真诚一词出自《汉武帝内传》,原句是“至念道臻,寂感真诚”,意思是真心实意,对待他人坦诚,从心底感动他人,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内心真诚的人会信守诺言、实事求是,不会为推卸责任而为自己找借口。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可讲述关于真实坦诚的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等,教育学生做人真挚、正直、不虚伪。
8.宽容
宽容一词在古书中多有记载,《庄子·天下》中有这样的话:“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即宽容他人缺陷、原谅他人的过错,并在此过程中放下自己心中的愤懑,获得内心的平静喜乐。教师可教育学生给予他人改错的机会,不对欺负或得罪过自己的人心存报复,与同学在校园里和谐融洽地学习与生活,这对其道德修养及能力提高有积极意义。
9.领导力
领导力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自身的一系列行为让人信服,激励人们追随你、认可你。比如,当小组成员讨论的意见不一致时,能够提出更好的意见,说服他们继续合作,这就是领导力的体现。领导力对于一个人的要求较高,要培养学生具备此种品质,教师需教育学生以大局为重,制定长远目标,并具有宏观决策与筹划能力;要求学生有雄心、有毅力,善于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热情,学会协调团队内关系、处理矛盾,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
1.合理宣传
学校应组织学校领导、各科教师、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在校内开展学习研讨,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上而下地宣传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知识,让理念在师生中生根发芽。在领导带领下,由专业心理教师牵头,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落实到每项工作中。
2.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积极心理品质
学生通过体验积极心理品质,能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正视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积极心理体验的方式有很多,如心理剧、演讲、小品、角色扮演等。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进行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学校还可以联合家庭与社区,开展适宜初中生的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或通过角色互换、帮助父母完成一件家务等,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付出与辛劳,进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
具体案例:首先,开展“我来说一说”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几人为一组,分享平日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与大家分享,使学生加深对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认知。其次,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由学生在左列写上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右列写上自己为父母做的事情,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并促进学生强烈行动驱动力的形成。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项问卷调查,即父母的年龄、属相、生日、最喜欢吃的菜、生活中的爱好等,让学生汇总自己所了解的父母情况,并触动心灵,为下一步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奠定基础。
3.合理开展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除了班主任就是各科教师,如何利用教师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利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渗透爱、友善、坚强、真诚等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上,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渗透审美品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渗透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信念希望等。
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宋濂将哪些为人处世与为学的道理告诉了马生,让学生感知文中人物坚毅、自律、谦虚、感恩、真诚等积极心理品质,使其对“业精德成、立德树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完成“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信”的写作,让学生思考五年后回想往事,是否会感谢今日努力拼搏的自己,是否正迈着充满希冀的步伐走进大学校园。
4.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者和培养者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但要有关爱学生、始终以学生为主的工作意识,还要做到与学生定期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因材施教,及时疏导学生。
5.培养学生骨干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形式,选取各班学生干部加入,通过小组学习、讲座、研讨等形式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1]。这一形式具有两大优势:第一,协会成员与学生干部通过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后可在班级定期开展有关活动,积极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第二,协会成员和学生干部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并告知学校和教师,也能够协助学校和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结 语
总之,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促进其创新、宽容、真诚、谦虚、坚持、友善等品格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及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注重学科渗透,并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对学生骨干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途徑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袁爱兰.学生社团活动在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19(23):359.
作者简介:刘莉(1981.8—),女,重庆人,研究生在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初中生;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13-02
引 言
初中阶段是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慢慢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其心理品质复杂多变。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初中生度过这一时期,对学生成长成材、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Positive personality”(积极品质)的概念第一次被Hillson和Made联合提出。积极心理品质主要研究使个体产生积极、正面、正能量的各种心理因素。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一、初中生心理品质现状
一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多方面影响,大致分为生理方面(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環境四大方面。在多方影响下,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呈现出一些不和谐的情况:第一,处在学习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第二,性格偏执,同学关系紧张;第三,认为同学对自己不友善,难以与同学和谐相处,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第四,轻微抑郁,认为自己成绩不好,前途渺茫,时常感到精神苦闷、情绪变得低落;第五,轻微焦虑,情绪烦躁不安;第六,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第七,情绪波动较大,不稳定;第八,如果其他同学的表现优于自己,便难以接受,心理不平衡。
二、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一方面,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潜力,使学生拥有积极感受自我潜能和幸福的力量。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其潜能。这样,学生能够客观看待困难和挫折,理性分析,不放弃努力,从而积极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如果学生心态积极、尊重师长、与同学互爱、保护环境,便能形成友好交往的同学关系、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自然会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初中生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
1.创造力
创造力即拥有新想法与新创意,并可付诸行动获得最终成果的能力。未来社会更需要具备此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给予认可、鼓励和赞赏。
2.爱
爱包含爱自己和爱他人。一方面,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珍惜,珍惜友谊,珍惜师生情谊;另一方面,教师要教育学生内心有爱,关爱同学,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3.信念希望
拥有信念和希望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全力以赴,当事情发展不顺利,身处逆境时,也不会感到气馁,他们会心怀目标,想办法克服困难,直至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信念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生活都非常重要。
4.友善
当感觉到学朋友不开心、情绪低落时,学生应学会聆听朋友诉说,安慰朋友;知道同学生病时,为他们感到担心,前去探望;当同学有困难时,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友善的表现。想要培养学生友善的品质,教师应教育学生多替他人着想,与人为善,还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关心他人。
5.谦虚
谦虚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指面对自身不足时可客观面对,不注重亦不追求浮夸的外表与炫耀的行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低调,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如此才能取得成功。
6.坚持
拥有坚持与执着品质,可使一个人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表现出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品质。在物质条件丰饶的情况下,中学生普遍欠缺这种精神。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尽全力准时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愉悦感、胜利感和满足感。
7.真诚
真诚一词出自《汉武帝内传》,原句是“至念道臻,寂感真诚”,意思是真心实意,对待他人坦诚,从心底感动他人,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内心真诚的人会信守诺言、实事求是,不会为推卸责任而为自己找借口。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可讲述关于真实坦诚的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等,教育学生做人真挚、正直、不虚伪。
8.宽容
宽容一词在古书中多有记载,《庄子·天下》中有这样的话:“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即宽容他人缺陷、原谅他人的过错,并在此过程中放下自己心中的愤懑,获得内心的平静喜乐。教师可教育学生给予他人改错的机会,不对欺负或得罪过自己的人心存报复,与同学在校园里和谐融洽地学习与生活,这对其道德修养及能力提高有积极意义。
9.领导力
领导力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自身的一系列行为让人信服,激励人们追随你、认可你。比如,当小组成员讨论的意见不一致时,能够提出更好的意见,说服他们继续合作,这就是领导力的体现。领导力对于一个人的要求较高,要培养学生具备此种品质,教师需教育学生以大局为重,制定长远目标,并具有宏观决策与筹划能力;要求学生有雄心、有毅力,善于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热情,学会协调团队内关系、处理矛盾,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
1.合理宣传
学校应组织学校领导、各科教师、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在校内开展学习研讨,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上而下地宣传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知识,让理念在师生中生根发芽。在领导带领下,由专业心理教师牵头,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落实到每项工作中。
2.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积极心理品质
学生通过体验积极心理品质,能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正视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积极心理体验的方式有很多,如心理剧、演讲、小品、角色扮演等。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进行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学校还可以联合家庭与社区,开展适宜初中生的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或通过角色互换、帮助父母完成一件家务等,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付出与辛劳,进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
具体案例:首先,开展“我来说一说”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几人为一组,分享平日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与大家分享,使学生加深对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认知。其次,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由学生在左列写上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右列写上自己为父母做的事情,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并促进学生强烈行动驱动力的形成。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项问卷调查,即父母的年龄、属相、生日、最喜欢吃的菜、生活中的爱好等,让学生汇总自己所了解的父母情况,并触动心灵,为下一步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奠定基础。
3.合理开展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除了班主任就是各科教师,如何利用教师资源,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利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渗透爱、友善、坚强、真诚等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上,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渗透审美品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渗透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信念希望等。
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宋濂将哪些为人处世与为学的道理告诉了马生,让学生感知文中人物坚毅、自律、谦虚、感恩、真诚等积极心理品质,使其对“业精德成、立德树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完成“给五年后的自己写信”的写作,让学生思考五年后回想往事,是否会感谢今日努力拼搏的自己,是否正迈着充满希冀的步伐走进大学校园。
4.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者和培养者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但要有关爱学生、始终以学生为主的工作意识,还要做到与学生定期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因材施教,及时疏导学生。
5.培养学生骨干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形式,选取各班学生干部加入,通过小组学习、讲座、研讨等形式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1]。这一形式具有两大优势:第一,协会成员与学生干部通过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后可在班级定期开展有关活动,积极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第二,协会成员和学生干部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并告知学校和教师,也能够协助学校和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结 语
总之,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促进其创新、宽容、真诚、谦虚、坚持、友善等品格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及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注重学科渗透,并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对学生骨干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途徑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袁爱兰.学生社团活动在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19(23):359.
作者简介:刘莉(1981.8—),女,重庆人,研究生在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