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见证佛教的荣光与世界文化遗产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从佛陀认可的审美创意着手,阐述了佛教艺术形式的发展与演变情况,进而揭示了作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佛教艺术;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6-0026-03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Buddha’s approval of aesthetic creativity, this paper first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Buddhist art form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as a treasure trove of Buddhist art and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Keywords: Buddhist art; Mogao Grottoe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前 言
  有人认为敦煌莫高窟非凡的艺术就是大乘佛教所描绘的净土世界的一部分。历史上莫高窟所在的敦煌是文化、传统与商品交流的城镇,包括丝绸、金银珠宝和语言的交流。受佛教教义的熏陶,该遗址成为了和平、和谐、容忍与敬仰的典范,莫高窟的中国佛教艺术极大地丰富了灿烂的佛教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佛陀认可的审美创意
  作为圆满觉者(Samma-sambuddha)以及以克服人类苦难为主旨的新的精神传统的创建者,佛陀阻止任何妨碍生灵从轮回中解脱的一切事物。早期审美创意对佛陀来说就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律藏》在佛与其弟子阿难尊者的一次会面中有过描述。在讲述为僧团成员准备僧袍时,佛陀以摩揭陀国的稻田为例,建议用不同布片拼缀出迷人的僧袍图案。佛陀本意是制作看起来很不错的僧袍。在尊者阿难制作出佛教僧袍后,佛陀称赞了阿难对其旨意的理解与领悟{1}。在梵文佛典《大譬喻集》中,佛弟子目犍连有创意地使用车轮图案来表示佛说法。佛陀批准并许可将该图案绘制在僧院外壁上{2}。这可能就是佛教生死之轮(梵文Bhavacakra)的起源,而且这一标志也见于后来的佛教艺术作品中。
  在僧团的居住地,美学的影响更加重要。最初,僧人居住在山林郊野,如芒果林、洞穴、墓地或公用大厅等{3}。接着,人们修建了更多更舒适的场所供僧团使用。佛陀允许僧人接受这种施舍,并赞美这种场所自然迷人(vihare karaye ramme){4}。然而,佛陀也限制使用性行为的艺术形式,比如描绘浪漫或色情的场景,这在僧团中是被禁止的{5}。相反,佛陀更愿意将重点放在佛陀生涯的四大圣迹上。《大般涅槃经》指出这几个地方是: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佛陀初转法轮地鹿野苑以及佛陀涅槃地拘尸那罗{6}。对这些圣地的崇拜,以及对舍利塔或支提窟中的佛陀圣物崇拜都得到了发展。这些寺庙的壁画与佛陀生涯有关,这种佛传故事从古代的印度和斯里兰卡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巴米扬山谷、克孜尔石窟、吐鲁番的佛教王国、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与经卷等。
  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演化
  在早期佛教艺术中,佛陀并不是以人的形象来描绘的。佛陀涅槃后的四百多年间,佛陀是以早期象征形式来表现的,如皇家华盖、足迹、车轮、菩提树等。随着佛教的传播,佛陀的表现形式也得到了发展,比如在历史遗产地犍陀羅和秣陀罗出现的佛像。随着佛陀形象的演化,虔诚的佛教信徒也开始了叙事性的故事画创作,包括佛陀前生的佛传故事,佛教弟子以及与佛教相关人物的故事等。除了敦煌以外,其他石窟体系也有丰富的佛教艺术遗存,如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和斯里兰卡的丹布拉石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许多世纪中,众多地区的很多人都对佛教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现存有492的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3000尊彩塑。这些数量庞大的作品表明了人们虔诚信奉佛陀及佛教教义。
  敦煌艺术的多样性反映了遗址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佛教宝藏的创建始于公元366年,并一直持续到14世纪,创作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这种繁荣也许得益于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战略地位。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商人和佛教徒往返于中亚与中国内地,包括古代都城长安。作为人流量较大的贸易枢纽,佛教的图画也随着商队而逐渐显现,那些山水、城镇与寺庙的绘画反映了当时繁忙的活动场景,这些富有美感的创作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与生活方式。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慷慨支持,使佛教僧人能够进行佛教史迹故事画的创作。从居住设施、修习佛法的石窟寺以及佛教社区的公共佛堂等可知,敦煌也是四面八方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
  创意作品的教育价值
  佛教史迹故事画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其审美价值。敦煌的佛教作品是佛教僧院生活的记录,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的皇室赞助者认可佛教的价值,这解释了他们对创建广泛佛教艺术的支持。除了绘画和雕塑中的可视性创作品之外,敦煌还拥有公元5—11世纪之间的约6万件手稿、印本及其他残片。1900年藏经洞文物的发现揭示了关于佛教文化以及其他共存文化的更多信息,比如道教、拜火教以及世俗文献等。但是,古代宝藏被后世发现并不总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对数百万热爱和平的人来说,巴米扬山谷大佛像的损毁就是重大损失,它提醒人们,政治与宗教领袖们有责任对无知者进行教育,并提供保护与保存文化遗产所需的知识。
  幸运的是,敦煌莫高窟遗址获得了很多赞助者的帮助,正是他们延续了古代中国的赞助传统与文化守护,感谢敦煌研究院和中国政府机构,他们使遗址保护成为可能。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进一步使我们认识到该历史遗址对佛教徒以及全人类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敦煌文书所记道家服石“行散”之法与出土医学竹简所记“行解”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指散步行药,后者指发汗解表。  关键词:敦煌文书;行散;医简;行解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2-0076-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Taoist method of“xingsan”
期刊
内容摘要:汪泛舟先生的《敦煌诗解读》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具有普及性的读物,收诗内容较为广泛且自具特点,特别是收录了讴歌归唐的主要诗篇、张氏归义军时期诗和以《傅大士颂〈金刚经〉》、《维摩诘十四品诗》为代表的佛经诗;校注、解读兼具深度与广度,多有独到之处,纠正了敦煌学界原来诗校中的若干讹误;新解析出了某些诗所体现出的新体制与新内容,首次全面深刻地辨析出《延锷奉和》实为讴歌张氏家族的辉煌史诗;并对残存敦
期刊
内容摘要: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彼此潜移默化地相互渗透。文章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阐述文化科技融合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价值,以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为例,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具体运用,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出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遗产保护;莫高窟;数字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学术、技术和艺术角度详细阐述了石窟寺文物数字化的内涵。首先,敦煌石窟数字化学术是基础,了解敦煌学知识,挖掘学术价值,依据文物保护法,采用科学的文物保护理念,利用摄影与计算机理论知识制定数字化方案,指导实际工作;其次,要制定数字化的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不断地引进新的技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石窟寺进行数字化工作,永久保存数据;最后,加强数字化成果的应用,拓展思路,以艺术为目的,将价值极
期刊
内容摘要: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关键词:天门;汉晋佛像;敦煌第275窟阙形龛;弥勒天宫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期刊
内容摘要:青州市博物馆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组成的有考古、文物保护、艺术史研究、数字技术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的工作团队,在对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信息采集记录工作中,有许多新发现。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关于L0139造像的记录过程,探讨出一条多学科的考古记录方法。  关键词:青州龙兴寺;数字化;造像记录;方法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
期刊
内容摘要:苏莹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也是敦煌研究院的学术开创者之一。他毕生从事敦煌学的研究工作,在敦煌史地、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写本文献、敦煌文学、石窟考古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先生还十分注重对国际敦煌学研究史的总结和介绍,并且积极撰写有关敦煌学的普及读物,对我国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苏莹辉;敦煌学;研究成就  中图分类号:K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关键词: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写本;濄;溢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4-0097-05  Note on the Word GuoSeen in Turpan Manuscripts  —Plus a Discussion with Mr. Wang Qitao  BAO Lang1 YANG Fuxue2  (1. College o
期刊
内容摘要:笔者始终坚持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地区主流文化是大众文化,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影响敦煌大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是自然的大众知识与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就唐宋间敦煌大众来讲,对于道教的信仰和理解,同样是在大众思想的层面上。由此笔者在本文中就唐宋间敦煌地区道教大众化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唐宋时期;敦煌道教;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内容摘要:北魏汉化改制带给佛教美术的影响,除人物形象(“秀骨清像”)和衣冠制度(“褒衣博带”)外,还表现为对山水场景的偏好以及空间再现技艺的渐趋成熟,因此是一次内在的“视觉方式”的转变;敦煌西魏壁画呈现出表现空间进深的初步尝试。共有三个工匠集团参与第285窟绘制:西壁由第一工匠集团完成,图像内容和画风具有强烈的西域风;第二工匠集团绘制东壁及北壁,尽管人物造型和服饰都采用汉化样式,但匠师未能理解中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