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4~7月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这一向是家长们的心头大患,但是今年,由于流感爆发,手足口病不像以往那么受到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手足口病的危险性下降了,事实上,多个城市的幼儿园已经出现手足口病疫情。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口腔、手足部位疱疹为特点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在1~5岁儿童,尤其3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
表现
高烧、皮疹
本病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或健康带毒者。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多以发热起病,部分孩子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轻症的手足口病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危害
危险大,传染厉害
手足口病病原体大约有20多种,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和EV71型肠道病毒。 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对于发热的患儿,家长要及时送各大正规医院求诊。对于发热伴皮疹的孩子,更要警惕手足口病。若家长发现孩子高烧不退、嗜睡不安、严重呕吐、意识不清或抽搐、严重咳嗽、呼吸急促等现象,应立即到专科医院就诊。
在患儿患病期间,其口鼻分泌物、粪便及其皮肤疱疹都具有传染性。人与人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且传染性较强,该病还通过接触污染过的手部、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传染,孩子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重点
增强肠道免疫力
从免疫角度来讲,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肠道。而肠道的天职在于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为身体发育提供需要的能量,排除废物。研究表明,0~3岁是宝宝各器官发育最重要的黄金期。宝宝健康成长,离不开肠道帮助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素。反之,如果肠道不够健康,孩子就会处在免疫力低下的非正常状态。
正常人的肠道里有“好菌”也有“坏菌”,二者平衡才构成了健康的肠道。当菌群遭到破坏,肠道失常,大便就会出现异常情况,出现腹泻或便秘。因此,家长要观察孩子排便情况,如果孩子的大便软硬度刚刚好且排便规律,就说明他的肠道是健康的。
春夏之交,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气温上升、湿度高、雨量增多助长了肠道病菌的生长繁殖。此时更需注意肠道健康,益生菌可以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双歧杆菌是人肠道内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之一,它直接参与身体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和抗感染过程,可有效抑制EV71病毒的活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在春夏交际之时,孩子可适当喝些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帮助提高肠道的免疫能力,在挑选产品的时候,应注意了解各产品的菌种和功效。
预防
日常生活多注意
由于儿童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采取以下对因措施,维持宝宝正常的肠道功能,本病是完全是可以预防的。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玩耍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外出回来最好用有消毒功能的洗手液洗手;同时给孩子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规律进食。周岁以后,孩子的胃肠功能进一步强大。谷类、鱼肉、酸奶、苹果以及各种蔬菜都可以尝试吃,关键是应逐渐培养规律进食、按顿吃饭的习惯,使胃肠道得到规律进食“信号”形成自身的“生物钟”。
吃熟食。对于孩子来说,因为肠胃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不要给他们吃生食,也不要吃他人吃过的食物,更不要给孩子喂食家长自己嚼过的食物。
不吃撑。饮食贵在平衡。如果摄入食物过多,必然造成消化系统的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就会食积成滞热,留阻体内,防碍正常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抵抗力,引发疾病。
重视消毒。家里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孩子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煮沸消毒;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消毒液拖地一次。
少出门。手足口病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若孩子的幼儿园有了手足口病案例,家长应每天观察孩子的口腔和手脚,以便及时发现病症。
预防针(药)。对有接触史的婴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毫升以预防感染,在托幼机构中出现流行时,亦宜用此种被动免疫措施,对控制该病流行有一定效果。中医药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显著优势,在本病流行期间,可给孩子服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等中药。另外,也可用板蓝根或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给小孩服用预防感染。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口腔、手足部位疱疹为特点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在1~5岁儿童,尤其3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
表现
高烧、皮疹
本病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是病人或隐性感染者或健康带毒者。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多以发热起病,部分孩子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轻症的手足口病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危害
危险大,传染厉害
手足口病病原体大约有20多种,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和EV71型肠道病毒。 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对于发热的患儿,家长要及时送各大正规医院求诊。对于发热伴皮疹的孩子,更要警惕手足口病。若家长发现孩子高烧不退、嗜睡不安、严重呕吐、意识不清或抽搐、严重咳嗽、呼吸急促等现象,应立即到专科医院就诊。
在患儿患病期间,其口鼻分泌物、粪便及其皮肤疱疹都具有传染性。人与人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且传染性较强,该病还通过接触污染过的手部、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传染,孩子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重点
增强肠道免疫力
从免疫角度来讲,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肠道。而肠道的天职在于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为身体发育提供需要的能量,排除废物。研究表明,0~3岁是宝宝各器官发育最重要的黄金期。宝宝健康成长,离不开肠道帮助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素。反之,如果肠道不够健康,孩子就会处在免疫力低下的非正常状态。
正常人的肠道里有“好菌”也有“坏菌”,二者平衡才构成了健康的肠道。当菌群遭到破坏,肠道失常,大便就会出现异常情况,出现腹泻或便秘。因此,家长要观察孩子排便情况,如果孩子的大便软硬度刚刚好且排便规律,就说明他的肠道是健康的。
春夏之交,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气温上升、湿度高、雨量增多助长了肠道病菌的生长繁殖。此时更需注意肠道健康,益生菌可以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双歧杆菌是人肠道内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之一,它直接参与身体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和抗感染过程,可有效抑制EV71病毒的活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在春夏交际之时,孩子可适当喝些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帮助提高肠道的免疫能力,在挑选产品的时候,应注意了解各产品的菌种和功效。
预防
日常生活多注意
由于儿童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采取以下对因措施,维持宝宝正常的肠道功能,本病是完全是可以预防的。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玩耍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外出回来最好用有消毒功能的洗手液洗手;同时给孩子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规律进食。周岁以后,孩子的胃肠功能进一步强大。谷类、鱼肉、酸奶、苹果以及各种蔬菜都可以尝试吃,关键是应逐渐培养规律进食、按顿吃饭的习惯,使胃肠道得到规律进食“信号”形成自身的“生物钟”。
吃熟食。对于孩子来说,因为肠胃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不要给他们吃生食,也不要吃他人吃过的食物,更不要给孩子喂食家长自己嚼过的食物。
不吃撑。饮食贵在平衡。如果摄入食物过多,必然造成消化系统的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就会食积成滞热,留阻体内,防碍正常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抵抗力,引发疾病。
重视消毒。家里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孩子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煮沸消毒;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消毒液拖地一次。
少出门。手足口病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若孩子的幼儿园有了手足口病案例,家长应每天观察孩子的口腔和手脚,以便及时发现病症。
预防针(药)。对有接触史的婴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毫升以预防感染,在托幼机构中出现流行时,亦宜用此种被动免疫措施,对控制该病流行有一定效果。中医药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显著优势,在本病流行期间,可给孩子服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等中药。另外,也可用板蓝根或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给小孩服用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