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表扬或批评,更能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但是,评价不是自上而下的裁决与评判,不是不动声色地进行所谓的客观、公正、公允地评定是非与正误,那是对评价功能的窄化和伤害。评价并不是干巴巴的、硬生生的对与错的判断,它更多的应该是散逸着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共鸣。同时,教师的课堂评价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把握生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那么,课堂上的即时评价怎样才是精当的呢?
一、语言激励,构建安全心理空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如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不错,教师可以用以下语言鼓励:“回答得非常正确!”“说得太漂亮了!”“老师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我们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你能站起来回答问题说明你已经很勇敢了,别急,看看谁可以帮助你?”“这个问题,已经跟正确答案接近了,再想想。”
因此,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首先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让回答正确的学生更愿意说,让回答不出或出错的学生不受伤害。学生只有从内心上感到安全和自由了,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二、明确评价指向,打造全面发展的基石
《新课程标准》指出的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依据,它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所以教师的评价指向一定要明确。
1.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以朗读为例,《课标》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水平,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多字、掉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真有感情,我们都被你感动了”之类的评价语。因为朗读准确、流利、有感情是中学生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评价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关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看过程,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来说,重过程的评价得到的是思维的快乐。例如我在课堂上对一名学生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的发言特别好。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位同学帮助了我,谢谢你!”我的真情自然、热情洋溢的评价告诉学生:你能成功,你的成功超越了老师。
3.价值观的评价。在多元解读的课堂上,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是都正确合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他们对生活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要注意这方面的导向。当学生的感悟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时,教师的评价必须到位并且予以引导。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中还应多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避免厚此薄彼。
一位男同学的口头作文《我的初中生活》,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文章、你朗读的语气都反映了一种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佩服。”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雪中的牵挂》,其中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我评点道:“你的文章就像你的为人,朴实无华,真情自现。”课堂评价不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让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发展。
三、公正评价,突出主体
评价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评价也需要有一个依据,可以《新课标》提供的评价案例为参考,与学生共同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评价依据。
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地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一次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根据课下注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 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我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来教学《愚公移山》,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各抒己见,合情合理。原来鼓励的效果不同凡响。
四、评价标准分层化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点。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以及自尊心、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了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该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经有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如:针对比较聪明而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就多侧重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各科教师沟通,重在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影响。要不求其全,但求走实每一步,让教师的群体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课堂即时评价,无论是通过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其内在本质都是亲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依恋感。教师若以此作为媒介和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接受和亲近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才会绽放出瑰丽的教育。
但是,评价不是自上而下的裁决与评判,不是不动声色地进行所谓的客观、公正、公允地评定是非与正误,那是对评价功能的窄化和伤害。评价并不是干巴巴的、硬生生的对与错的判断,它更多的应该是散逸着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共鸣。同时,教师的课堂评价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把握生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那么,课堂上的即时评价怎样才是精当的呢?
一、语言激励,构建安全心理空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如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不错,教师可以用以下语言鼓励:“回答得非常正确!”“说得太漂亮了!”“老师和你想的一样,真不错!”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我们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你能站起来回答问题说明你已经很勇敢了,别急,看看谁可以帮助你?”“这个问题,已经跟正确答案接近了,再想想。”
因此,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首先要为学生建构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让回答正确的学生更愿意说,让回答不出或出错的学生不受伤害。学生只有从内心上感到安全和自由了,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二、明确评价指向,打造全面发展的基石
《新课程标准》指出的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依据,它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所以教师的评价指向一定要明确。
1.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以朗读为例,《课标》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水平,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多字、掉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真有感情,我们都被你感动了”之类的评价语。因为朗读准确、流利、有感情是中学生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用教学目标来评价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关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看过程,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来说,重过程的评价得到的是思维的快乐。例如我在课堂上对一名学生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的发言特别好。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位同学帮助了我,谢谢你!”我的真情自然、热情洋溢的评价告诉学生:你能成功,你的成功超越了老师。
3.价值观的评价。在多元解读的课堂上,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是都正确合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他们对生活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所以教师的即时评价要注意这方面的导向。当学生的感悟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时,教师的评价必须到位并且予以引导。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中还应多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避免厚此薄彼。
一位男同学的口头作文《我的初中生活》,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文章、你朗读的语气都反映了一种昂扬的斗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佩服。”另一位女同学的作文《雪中的牵挂》,其中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我,我评点道:“你的文章就像你的为人,朴实无华,真情自现。”课堂评价不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要让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发展。
三、公正评价,突出主体
评价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评价也需要有一个依据,可以《新课标》提供的评价案例为参考,与学生共同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评价依据。
对于学生的看法不能抽象地肯定“你答对了”、“你真行”、“好”之类的。尤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胆的质疑,要敢于肯定、鼓励,一定要指出好在哪里。一次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根据课下注释“日晚倦梳头”意思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梳头”。有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觉得‘日晚’是日上三竿的意思。”“敢于质疑,好,好!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现在先说说你的看法。”得到肯定、鼓励,他很高兴地说:“人们的生活习惯是早晨起来以后梳洗打扮。”“的确不简单,言之有理。” 其他的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趁势引导:“究竟是课本对,还是同学说的对呢?我们分组讨论,找出充足的理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大部分同学赞成“日晚”就是日上三竿,有的用温庭筠《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来证明,有的从诗中的思想感情出发来证明。讨论结束后,我深有感触地说:“是你们让我知道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来教学《愚公移山》,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看法各抒己见,合情合理。原来鼓励的效果不同凡响。
四、评价标准分层化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点。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以及自尊心、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情况,可以说:“这位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提醒了大家应注意读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同样感谢他。”胆小的同学终于发言了。“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下次声音能大点吗?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精彩发言。”……这样既给了学生信心,又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该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经有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如:针对比较聪明而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就多侧重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各科教师沟通,重在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影响。要不求其全,但求走实每一步,让教师的群体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课堂即时评价,无论是通过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其内在本质都是亲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依恋感。教师若以此作为媒介和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接受和亲近教师。善于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才会绽放出瑰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