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统摄域广,内涵丰富,具有多种品质,如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发展性等特点。长久以来,学生的多种思维因种种因素常停留在浅处,其诸多思维无以发展,思维品质无以提升。
缘于此,“思维发展与提升”才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翼,深层触发学生多种思维的协同发展,深度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深层引动多层思维的有效进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亦是新课改赋予时代的重大使命。
小说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场域宽、视界广而占阅读教学的重要一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六册中共计18篇 ,经典名著的荐推更是占到半壁江山),它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实现思维进阶的重要径途。本文以小说《台阶》为例,试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六层思维进阶。
第一层:语言运用,通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即直观性思维,是以直观感受物象、形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其基本特点是形象性、直观性和非逻辑性。小说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再创造,作家贴着生活和形象而创作。其语言鲜活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是通往形象思维的便捷通道。
《台阶》塑造的老实厚道、勤劳坚韧的农村父亲,形象逼真而典范。文本细腻的、有感染力的语言,极容易让读者共鸣,顺着这些有张力的语言,形象思维便容易搭阶而上。
深入文本,这样的语言俯拾皆是。如“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父亲从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积攒起,这些微不足道的“一”,和父亲的“认真”形成反差,细心而坚韧,耐心而勤劳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容易让人想起《三字经》里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不显眼的“一”,汇聚成到了生命的万千。还如“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剩下半个月”,父亲一年到头每一天都被塞得满满的,写满了无限辛劳;父亲把一年到头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做事有目标、有规划;父亲肩上扛着生活的重担,剩下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建新房子的种种准备,一天不剩。再如“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堆”字和前面“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形成呼应,表现了父亲无限辛劳的形象;“满”字特别有画面感,父亲一张一张积攒角票,很久才能塞满一次,让人不禁联想其过程的艰辛,满——空——满——空——满……“满”的后面还是“几次”!时间之漫长,辛劳之无限,坚韧之倍至,这便叫水滴石穿。
领着学生反复朗读、精读这些饱含着情感和形象的语言,钻到语言里,沉在语言中,形象思维之花便会次第绽放。
汪曾祺先生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鲜活的语言,流淌着作家丰盈的情感,烙印着作家笔下的典型形象。语言实践与运用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点,它由此直接通往想象思维,从而走向更为辽阔的思维空间。
第二层:创设情境,点燃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联想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是人认知的由此及彼的智力品质,具有发散性、跳跃性和开放性。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他强调想象之于人、之于艺术非凡的重要性。
新课标多次强调“激发想象力”“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想象力”,点燃想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创设情境。领着学生在境、在场,想象思维便会绵延不止,从认知原点而思通万里。
为了领着学生进入小说的场域和情境里,笔者抛出了问题:
父亲为什么如此辛劳地建“高台阶”的房子?
学生很容易找到原因,一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文中的两句话成为重要依据: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第1句话是文章开篇的语句,把父亲放在家庭的场域里,他是一家之主,可总认为自家的台阶低,让人浮想家里境遇不是很好。第2句话,把父亲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自言自语地感叹”“不知说了多少遍”,让人不自觉地想象父亲对自家低台阶的现状是何等不满。
原因二是“台阶代表地位,父亲想改变现状”,文中有两处情境特写。1.心理状态:“父亲老实忠厚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神情表现:“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父亲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和“摇不散的专注的目光”,让人不禁想象老实忠厚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心底里该憋着一股多大的劲啊!
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想象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容易在具体的情境中飞扬,小说阅读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留心典型的情境,善于抓住、创设具体的情境。
第三层:延伸思考,走向归纳思维
归纳思维,是根据具体事例、个别事物推导出共通结论或一般规律的思维。其路径为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现象走向本质。其思维的特点为融通性和概括性。延伸小说的阅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通过品析语言和创设情境了解父亲的形象后,和学生一起聚焦父親的具体表现:
新房子建好后,父亲表现如何呢?
不自在。具体表现有: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别人的目光一聚焦,就变得不好意思,尴尬,不自在了。 2.“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憋住了不磕。”憋得难受,还是忍。
3.“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往日的台阶是三层,现在的台阶是九层,心里还没有适应。
4.“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答错了。”答非所问,心不在焉。
5.“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一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别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高也不是,低也不是,就是不自在。
梳理父亲的具体表现后,进一步延伸思考:
得偿所愿后,父亲为什么反而不自在呢?
学生归因如下:
1.不自在,其实就是空虚,一生的宏愿完成了,心里觉得空唠唠的,感觉人生失去了意义。
2.父亲为了建高台阶的房子辛苦地准备了大半辈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现在房子建成了没有如以前那般苦了,一下子松了下来,反而不自在了。
3.文章第9段说父亲老实忠厚,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建高台阶的房子是想改变地位低的现状。高台阶的房子建好了,没如自己所想——别人会高看自己。相见时仅问“晌午饭吃了没有”,并没有说“你家的台阶很高”,没有得到别人的羡慕和赞许。
4.父亲身上有中国农民传统的谦卑,老实忠厚,真的发现自己家的台阶比别人的高反而不自在了,不希望自己比别人身高一等。
5.人活着要有目标的,一旦失去了目标,就失去了方向。目标在,奋斗不止;失去方向,空虚难耐。
探究父亲不自在的原因,是通过其外在表现来探寻内心世界,是从表层现象寻探本质缘由,是引发归纳思维的过程。
归纳思维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备的思维。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归纳思维,延伸思考,常能引着学生走向归纳思维。
第四层:设置矛盾,激发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特质是独立、自主、自信地思考和表达,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见,但不能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以反驳、批判他见为径途而重建自己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有包容性、重审性、建构性等特点,思考和表达常常伴随着冷静与独立、开放与通融,深度重审与理性判断。批判性思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小说阅读课堂里常见的思维方式,阅读小说时巧设矛盾引动学生思考,批判性思维便容易点燃。
在深入分析父亲形象和内心世界后,笔者尝试着抛出了问题:
前不久,我们学了《秋天的怀念》,文章中的母亲是史铁生的母亲吗?《台阶》中的父亲,是作者李森祥的父亲吗?
学生热烈讨论,观点有三:
1.是作者的父亲。理由有:描写细致入微,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逼真,符合农村父亲的形象;作者以“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情感真挚可靠。
2.说不清是谁的父亲。理由:文章没有地方明确表明文章中的父亲就是作者的父亲,这篇文章也许是小说呢。
3.不是作者的父亲。因为文章注释中说本文“选自小说集《台阶》”,说明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父亲当然不能等同于作者的父亲。
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同观点3,笔者见势设置了第二个矛盾:
那他是谁的父亲?
学生沉思,展开激烈讨论,观点有:1.邻居家的父亲;2.身边熟悉的别人的父亲;3.既包含作者的父亲,也包括农村里别人的父亲;4.他是农村父亲的一个缩影,一类人的形象。
接着,筆者借助材料,设置了第三个矛盾:
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作者笔下的父亲,仅仅是乡村农民形象的代表和缩影吗?
这又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学生对刚才的结论再一次地重审:文章中的父亲的确是农村父亲的缩影,似乎还有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生活在城市里的父亲,一生的命运不也如此吗?
学生的思维经过了三次碰撞和重建后,认为《台阶》中的父亲,不仅是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房子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父亲代表,也是许许多多个为了家、为了子女、为了梦想而拼搏了一生的天下所有父亲的形象缩影。
批判性思维让思维更理性,更深度,更有质。小说阅读教学就应当担起培育批判性思维的重责,将思维引渡向深处,引渡向高阶,引渡向核心素养。
第五层:通联自我,触发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融通知识和经验走向革新与创造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和高阶性特点。小说视域广阔、内容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解读方式,是触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汪曾祺先生说:“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小说中的经典留白,为读者预留了通联自我的空间,也为创造性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学生对文中的父亲有了深度的认知后,笔者便抛出问题:
在中国乡村, 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 或造一间屋, 或为子女成家立业, 然后他就迅速衰老, 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 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 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但是, 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 他们最终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作者李森祥的话,说到了你的父亲吗?
学生通联了自我后,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我的父亲的父亲(爷爷),就是农民,我随他们回老家,就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他们辛劳一生,淳朴善良;有的说,我觉得我爸爸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经常加班,连陪家人的时间都没有,看到他头上的白发,心里很不是滋味(流露出难过的表情);有的说,其实我的爸爸非常普通,就是个工人,就是这个大城市里的小人物,他每天辛劳,为了这个家,也许他将来也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老了,怅然若失……(说着哭了起来)
通联了自我后,学生和文本深度交融,情感通接,思考纷至沓来,变成了和作者一起“再创造”,小说的内涵得以再丰富,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
缘于此,“思维发展与提升”才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翼,深层触发学生多种思维的协同发展,深度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深层引动多层思维的有效进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亦是新课改赋予时代的重大使命。
小说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场域宽、视界广而占阅读教学的重要一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六册中共计18篇 ,经典名著的荐推更是占到半壁江山),它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实现思维进阶的重要径途。本文以小说《台阶》为例,试谈小说阅读教学的六层思维进阶。
第一层:语言运用,通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即直观性思维,是以直观感受物象、形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其基本特点是形象性、直观性和非逻辑性。小说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再创造,作家贴着生活和形象而创作。其语言鲜活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是通往形象思维的便捷通道。
《台阶》塑造的老实厚道、勤劳坚韧的农村父亲,形象逼真而典范。文本细腻的、有感染力的语言,极容易让读者共鸣,顺着这些有张力的语言,形象思维便容易搭阶而上。
深入文本,这样的语言俯拾皆是。如“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父亲从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积攒起,这些微不足道的“一”,和父亲的“认真”形成反差,细心而坚韧,耐心而勤劳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容易让人想起《三字经》里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不显眼的“一”,汇聚成到了生命的万千。还如“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剩下半个月”,父亲一年到头每一天都被塞得满满的,写满了无限辛劳;父亲把一年到头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做事有目标、有规划;父亲肩上扛着生活的重担,剩下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建新房子的种种准备,一天不剩。再如“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堆”字和前面“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形成呼应,表现了父亲无限辛劳的形象;“满”字特别有画面感,父亲一张一张积攒角票,很久才能塞满一次,让人不禁联想其过程的艰辛,满——空——满——空——满……“满”的后面还是“几次”!时间之漫长,辛劳之无限,坚韧之倍至,这便叫水滴石穿。
领着学生反复朗读、精读这些饱含着情感和形象的语言,钻到语言里,沉在语言中,形象思维之花便会次第绽放。
汪曾祺先生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鲜活的语言,流淌着作家丰盈的情感,烙印着作家笔下的典型形象。语言实践与运用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点,它由此直接通往想象思维,从而走向更为辽阔的思维空间。
第二层:创设情境,点燃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联想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是人认知的由此及彼的智力品质,具有发散性、跳跃性和开放性。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他强调想象之于人、之于艺术非凡的重要性。
新课标多次强调“激发想象力”“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想象力”,点燃想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创设情境。领着学生在境、在场,想象思维便会绵延不止,从认知原点而思通万里。
为了领着学生进入小说的场域和情境里,笔者抛出了问题:
父亲为什么如此辛劳地建“高台阶”的房子?
学生很容易找到原因,一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文中的两句话成为重要依据: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第1句话是文章开篇的语句,把父亲放在家庭的场域里,他是一家之主,可总认为自家的台阶低,让人浮想家里境遇不是很好。第2句话,把父亲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自言自语地感叹”“不知说了多少遍”,让人不自觉地想象父亲对自家低台阶的现状是何等不满。
原因二是“台阶代表地位,父亲想改变现状”,文中有两处情境特写。1.心理状态:“父亲老实忠厚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神情表现:“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父亲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和“摇不散的专注的目光”,让人不禁想象老实忠厚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心底里该憋着一股多大的劲啊!
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想象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容易在具体的情境中飞扬,小说阅读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留心典型的情境,善于抓住、创设具体的情境。
第三层:延伸思考,走向归纳思维
归纳思维,是根据具体事例、个别事物推导出共通结论或一般规律的思维。其路径为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现象走向本质。其思维的特点为融通性和概括性。延伸小说的阅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通过品析语言和创设情境了解父亲的形象后,和学生一起聚焦父親的具体表现:
新房子建好后,父亲表现如何呢?
不自在。具体表现有: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别人的目光一聚焦,就变得不好意思,尴尬,不自在了。 2.“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憋住了不磕。”憋得难受,还是忍。
3.“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往日的台阶是三层,现在的台阶是九层,心里还没有适应。
4.“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答错了。”答非所问,心不在焉。
5.“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一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别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高也不是,低也不是,就是不自在。
梳理父亲的具体表现后,进一步延伸思考:
得偿所愿后,父亲为什么反而不自在呢?
学生归因如下:
1.不自在,其实就是空虚,一生的宏愿完成了,心里觉得空唠唠的,感觉人生失去了意义。
2.父亲为了建高台阶的房子辛苦地准备了大半辈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现在房子建成了没有如以前那般苦了,一下子松了下来,反而不自在了。
3.文章第9段说父亲老实忠厚,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建高台阶的房子是想改变地位低的现状。高台阶的房子建好了,没如自己所想——别人会高看自己。相见时仅问“晌午饭吃了没有”,并没有说“你家的台阶很高”,没有得到别人的羡慕和赞许。
4.父亲身上有中国农民传统的谦卑,老实忠厚,真的发现自己家的台阶比别人的高反而不自在了,不希望自己比别人身高一等。
5.人活着要有目标的,一旦失去了目标,就失去了方向。目标在,奋斗不止;失去方向,空虚难耐。
探究父亲不自在的原因,是通过其外在表现来探寻内心世界,是从表层现象寻探本质缘由,是引发归纳思维的过程。
归纳思维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备的思维。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归纳思维,延伸思考,常能引着学生走向归纳思维。
第四层:设置矛盾,激发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特质是独立、自主、自信地思考和表达,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见,但不能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以反驳、批判他见为径途而重建自己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有包容性、重审性、建构性等特点,思考和表达常常伴随着冷静与独立、开放与通融,深度重审与理性判断。批判性思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小说阅读课堂里常见的思维方式,阅读小说时巧设矛盾引动学生思考,批判性思维便容易点燃。
在深入分析父亲形象和内心世界后,笔者尝试着抛出了问题:
前不久,我们学了《秋天的怀念》,文章中的母亲是史铁生的母亲吗?《台阶》中的父亲,是作者李森祥的父亲吗?
学生热烈讨论,观点有三:
1.是作者的父亲。理由有:描写细致入微,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逼真,符合农村父亲的形象;作者以“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情感真挚可靠。
2.说不清是谁的父亲。理由:文章没有地方明确表明文章中的父亲就是作者的父亲,这篇文章也许是小说呢。
3.不是作者的父亲。因为文章注释中说本文“选自小说集《台阶》”,说明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父亲当然不能等同于作者的父亲。
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同观点3,笔者见势设置了第二个矛盾:
那他是谁的父亲?
学生沉思,展开激烈讨论,观点有:1.邻居家的父亲;2.身边熟悉的别人的父亲;3.既包含作者的父亲,也包括农村里别人的父亲;4.他是农村父亲的一个缩影,一类人的形象。
接着,筆者借助材料,设置了第三个矛盾:
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作者笔下的父亲,仅仅是乡村农民形象的代表和缩影吗?
这又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学生对刚才的结论再一次地重审:文章中的父亲的确是农村父亲的缩影,似乎还有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生活在城市里的父亲,一生的命运不也如此吗?
学生的思维经过了三次碰撞和重建后,认为《台阶》中的父亲,不仅是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房子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父亲代表,也是许许多多个为了家、为了子女、为了梦想而拼搏了一生的天下所有父亲的形象缩影。
批判性思维让思维更理性,更深度,更有质。小说阅读教学就应当担起培育批判性思维的重责,将思维引渡向深处,引渡向高阶,引渡向核心素养。
第五层:通联自我,触发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融通知识和经验走向革新与创造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和高阶性特点。小说视域广阔、内容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解读方式,是触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汪曾祺先生说:“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小说中的经典留白,为读者预留了通联自我的空间,也为创造性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学生对文中的父亲有了深度的认知后,笔者便抛出问题:
在中国乡村, 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 或造一间屋, 或为子女成家立业, 然后他就迅速衰老, 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 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 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但是, 即使富裕起来的农民, 他们最终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作者李森祥的话,说到了你的父亲吗?
学生通联了自我后,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我的父亲的父亲(爷爷),就是农民,我随他们回老家,就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他们辛劳一生,淳朴善良;有的说,我觉得我爸爸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经常加班,连陪家人的时间都没有,看到他头上的白发,心里很不是滋味(流露出难过的表情);有的说,其实我的爸爸非常普通,就是个工人,就是这个大城市里的小人物,他每天辛劳,为了这个家,也许他将来也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老了,怅然若失……(说着哭了起来)
通联了自我后,学生和文本深度交融,情感通接,思考纷至沓来,变成了和作者一起“再创造”,小说的内涵得以再丰富,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