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中的文章,几乎涉及人类文明史的一切精华。一本本经典名著,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自然到社会,从文学到音乐,从天文到地理。如能活用这些素材,既能提升作文档次,又能拨动读者心弦。
积累素材是作文常用的方法。可以借鲁迅的弃医从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庄子的弃官垂钓等作素材谈选择;可以借李白的《行路难》作素材谈坚强与乐观;可以借舒婷的《致橡树》、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苏轼的《江城子》、秦观的《鹊桥仙》等谈情感。这些素材,会让人觉得老而不古,熟而不厌,又感亲切;作论据既充分有力,又让读者回味悠长。
如浙江考生《让心情打个盹》中的论据:
李乐薇为自己搭建了五座“星星点点,缥缈的空中楼阁”,让自己的心有停歇的地方;陶潜在南山旁筑了间小屋,篱下种满菊花,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份闲逸。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心造一间房子,开一扇小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中借用了课本中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陶潜、海子的诗作论据,也是信手拈来,这一切富有情调的生活,都是让心情打个盹的表现。
《论语》《荀子》《孟子》等经典著作,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精神不断成长的源泉,是我们一生最好的伴侣。它们将是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宝山。
1.如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里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荀子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从正面阐述要注意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又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循序渐进,再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要有恒心,滴水能穿石;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强调学习必须专心。荀子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手法极其灵活。荀子阐述的这些道理在当今仍有积极意义: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孔子也用比喻告诉冉有和子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掉,是看护人的责任,表达非常委婉。当今社会,该我们承担的责任不能推卸。
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两千年前,孟子就已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百姓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所以,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是国家取得百姓拥护的基础。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认为,秦灭六国前对各国诸侯处于攻势,因而崇尚诈力,不施仁义;六国既灭,它已转为守势,却依然以天下之民为敌而不施仁政,这就把自己孤立起来,因而自取灭亡。秦的教训,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紧扣作文话题,联系现实生活,灵活运用材料,轻松构思作文。
1.如荀子的《劝学》。自古以来,人们总强调“勤学苦练”“学海无涯苦作舟”,把读书当成了苦事,其实我们可以透过表象去探索更有价值的内涵,认清读书需要下功夫,但下功夫未必就是一种苦,我们可以“愉快地学习”“智慧地学习”。从写作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运用这个材料:
命题(1)态度决定一切。
比如: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有所成就。
人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地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正的“富有者”。
命题(2)读书的苦乐之境。
比如:人本来不想读书,但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被逼着去读,自然是苦的;若我们是为陶冶情操去读书,读书自然是快乐的。读书乐在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对象,乐在可以使我们穿越时空直接和一些名家谈话,接受他们的熏陶。读书只是手段,找到了目标,才会有主动的热情的学习动力,只有以学习为乐,才能有所成就。
2.《季氏将伐颛臾》。
命题(1)位置和价值。
比如:人在低位时易低估自己,人在高位时易低估别人。其实,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要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命题(2)智慧和财富。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我们要走近孔子,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文本是编者的心血凝聚,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思家爱国、景情趣理等各个方面。考生如果能够抓住文本,广采博记,并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因时因地,巧妙化用课文诗词,必能创造出一篇篇独具特色的精粹美文。
1.借用诗词入标题,让题目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引起读者的兴趣。
2.借用诗词佳句,或化用古诗文,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彰显作者文化底蕴,让读者立刻领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
3.文章结尾借用古典诗文,画龙点睛,启人心智、升华主题,信手拈来古人诗句,贴切自然,不显斧凿,自然能够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其实,我们若能够利用好课本中的精典美文,做个有心人,储备好丰富的素材,再灵活机智地运用,相信会在作文天地里游刃有余,写出令人羡慕的好文章!
[作者通联:江苏灌云高级中学]
一、积累素材——挖掘源头活水
积累素材是作文常用的方法。可以借鲁迅的弃医从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庄子的弃官垂钓等作素材谈选择;可以借李白的《行路难》作素材谈坚强与乐观;可以借舒婷的《致橡树》、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苏轼的《江城子》、秦观的《鹊桥仙》等谈情感。这些素材,会让人觉得老而不古,熟而不厌,又感亲切;作论据既充分有力,又让读者回味悠长。
如浙江考生《让心情打个盹》中的论据:
李乐薇为自己搭建了五座“星星点点,缥缈的空中楼阁”,让自己的心有停歇的地方;陶潜在南山旁筑了间小屋,篱下种满菊花,于是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份闲逸。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心造一间房子,开一扇小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中借用了课本中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陶潜、海子的诗作论据,也是信手拈来,这一切富有情调的生活,都是让心情打个盹的表现。
二、生成材料——让文学“经典”的魅力荡涤心灵
《论语》《荀子》《孟子》等经典著作,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精神不断成长的源泉,是我们一生最好的伴侣。它们将是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宝山。
1.如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里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荀子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从正面阐述要注意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又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循序渐进,再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要有恒心,滴水能穿石;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强调学习必须专心。荀子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手法极其灵活。荀子阐述的这些道理在当今仍有积极意义: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孔子也用比喻告诉冉有和子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掉,是看护人的责任,表达非常委婉。当今社会,该我们承担的责任不能推卸。
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两千年前,孟子就已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百姓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所以,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是国家取得百姓拥护的基础。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认为,秦灭六国前对各国诸侯处于攻势,因而崇尚诈力,不施仁义;六国既灭,它已转为守势,却依然以天下之民为敌而不施仁政,这就把自己孤立起来,因而自取灭亡。秦的教训,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三、化用材料——巧妙为文
紧扣作文话题,联系现实生活,灵活运用材料,轻松构思作文。
1.如荀子的《劝学》。自古以来,人们总强调“勤学苦练”“学海无涯苦作舟”,把读书当成了苦事,其实我们可以透过表象去探索更有价值的内涵,认清读书需要下功夫,但下功夫未必就是一种苦,我们可以“愉快地学习”“智慧地学习”。从写作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运用这个材料:
命题(1)态度决定一切。
比如: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有所成就。
人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地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正的“富有者”。
命题(2)读书的苦乐之境。
比如:人本来不想读书,但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被逼着去读,自然是苦的;若我们是为陶冶情操去读书,读书自然是快乐的。读书乐在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对象,乐在可以使我们穿越时空直接和一些名家谈话,接受他们的熏陶。读书只是手段,找到了目标,才会有主动的热情的学习动力,只有以学习为乐,才能有所成就。
2.《季氏将伐颛臾》。
命题(1)位置和价值。
比如:人在低位时易低估自己,人在高位时易低估别人。其实,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要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命题(2)智慧和财富。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我们要走近孔子,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四、化用课文诗词,别样精彩灵动
文本是编者的心血凝聚,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思家爱国、景情趣理等各个方面。考生如果能够抓住文本,广采博记,并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因时因地,巧妙化用课文诗词,必能创造出一篇篇独具特色的精粹美文。
1.借用诗词入标题,让题目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引起读者的兴趣。
2.借用诗词佳句,或化用古诗文,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彰显作者文化底蕴,让读者立刻领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
3.文章结尾借用古典诗文,画龙点睛,启人心智、升华主题,信手拈来古人诗句,贴切自然,不显斧凿,自然能够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其实,我们若能够利用好课本中的精典美文,做个有心人,储备好丰富的素材,再灵活机智地运用,相信会在作文天地里游刃有余,写出令人羡慕的好文章!
[作者通联:江苏灌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