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通过有趣的科学知识,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具,富有逻辑的思维过程,丰富的教学语言、教学经验和高昂的教学热情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强烈的情绪体验来为教学服务。
一、利用趣味知识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严密性、科学性、内在的逻辑性和趣味性等,而教师就要充分挖掘这些特性,让教材本身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时刻在思考问题,起到积极组织教学的作用。关于科学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这通过教材或教师将知识消化后精心设计的教案本身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因些,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其趣味性和直观性等其它特性的体现。
生物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自然科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尽可能适时地利用生动“有趣”的生物学小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以及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利用学生较多的无意注意为教学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需要收集的生物学知识从内容上可分为:
1.生物学的趣味知识:动物的建筑艺术、植物趣谈、食肉植物、中国的珍禽异兽、酶的本领大、海洋生物拾趣、漫谈生物世界、根、叶……
2.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维生素的发现、酶的发现、细胞的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
3.生物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和新成果:生物工程的十大突破、第二次绿色革命、牛胰岛素的合成、遗传工程、转基因、克隆羊……
4.生物学家的生平:孟德尔、摩尔根、拉马克、达尔文、林奈、虎克……
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这些所收集到的生物学小知识,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二、利用直观形象
适时地利用感性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通向学生心灵之窗的捷径,是师生之间在科学知识上产生“共鸣”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同学们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贮入了一定量的有关生物方面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将教材内容与有关感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列举事例或设疑的方法,唤醒同学们沉睡的记忆,使同学们的感性知识与我们所讲授的理性知识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共鸣”。例如:在讲到根的渗透吸水原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给农作物上的肥多了会产生‘烧苗’现象?”;“为什么盐碱地里不适宜作物生长?”;在讲到食物中的成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吃饭不能偏食、挑食?”等等。同时这样还会使同学们因找到了回答他们记忆中的“什么”的“为什么”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来。
然而,在学生记忆的仓库中这种感性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因为有许多生物或生命现象,学生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光靠语言的描述,那将显得苍白无力。一个没有见过地衣或文昌鱼的学生无论你怎样描述,他们都是不会感兴趣的,当然注意力也不会保持长久。这样就需要将标本、模型、挂图等体现科学知识的直观教具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我还组织学生实习,采集和制作标本、模型,制作投影片,以便尽可能地发挥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借助成语生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活动的思维和学生学习的思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就象两条向前延伸的曲线波。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使自己的思维尽可能地接近或与学生的思维层次吻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自己的思维层次靠近或发展,从而使双方的思维活动能“同步”地向前延伸。就象物理学上的两条振动波因频率相同而发生共振一样,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因趋于“同步”而发生“共鸣”。如在讲到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时,如果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将挂图呈现给学生,这样做似乎也很方便,但我以为这样往往破坏了师生之间思维过程的和谐。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是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画板图,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我们所组织的思维活动,使师生之间的思维不断产生“共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教学服务。
形象生动、丰富而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而且还可以起到打动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比如:讲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可引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到遗传时可以引用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讲到变异时,可引用古语“橘生淮北而为枳”;讲到食物链时,可引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词语既简洁形象,又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一、利用趣味知识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严密性、科学性、内在的逻辑性和趣味性等,而教师就要充分挖掘这些特性,让教材本身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时刻在思考问题,起到积极组织教学的作用。关于科学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这通过教材或教师将知识消化后精心设计的教案本身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因些,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其趣味性和直观性等其它特性的体现。
生物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自然科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尽可能适时地利用生动“有趣”的生物学小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以及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利用学生较多的无意注意为教学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需要收集的生物学知识从内容上可分为:
1.生物学的趣味知识:动物的建筑艺术、植物趣谈、食肉植物、中国的珍禽异兽、酶的本领大、海洋生物拾趣、漫谈生物世界、根、叶……
2.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维生素的发现、酶的发现、细胞的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
3.生物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和新成果:生物工程的十大突破、第二次绿色革命、牛胰岛素的合成、遗传工程、转基因、克隆羊……
4.生物学家的生平:孟德尔、摩尔根、拉马克、达尔文、林奈、虎克……
在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这些所收集到的生物学小知识,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二、利用直观形象
适时地利用感性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通向学生心灵之窗的捷径,是师生之间在科学知识上产生“共鸣”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同学们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贮入了一定量的有关生物方面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将教材内容与有关感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列举事例或设疑的方法,唤醒同学们沉睡的记忆,使同学们的感性知识与我们所讲授的理性知识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共鸣”。例如:在讲到根的渗透吸水原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给农作物上的肥多了会产生‘烧苗’现象?”;“为什么盐碱地里不适宜作物生长?”;在讲到食物中的成分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吃饭不能偏食、挑食?”等等。同时这样还会使同学们因找到了回答他们记忆中的“什么”的“为什么”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来。
然而,在学生记忆的仓库中这种感性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因为有许多生物或生命现象,学生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光靠语言的描述,那将显得苍白无力。一个没有见过地衣或文昌鱼的学生无论你怎样描述,他们都是不会感兴趣的,当然注意力也不会保持长久。这样就需要将标本、模型、挂图等体现科学知识的直观教具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我还组织学生实习,采集和制作标本、模型,制作投影片,以便尽可能地发挥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借助成语生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活动的思维和学生学习的思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就象两条向前延伸的曲线波。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使自己的思维尽可能地接近或与学生的思维层次吻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自己的思维层次靠近或发展,从而使双方的思维活动能“同步”地向前延伸。就象物理学上的两条振动波因频率相同而发生共振一样,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因趋于“同步”而发生“共鸣”。如在讲到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时,如果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将挂图呈现给学生,这样做似乎也很方便,但我以为这样往往破坏了师生之间思维过程的和谐。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是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画板图,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我们所组织的思维活动,使师生之间的思维不断产生“共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教学服务。
形象生动、丰富而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而且还可以起到打动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比如:讲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可引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到遗传时可以引用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讲到变异时,可引用古语“橘生淮北而为枳”;讲到食物链时,可引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词语既简洁形象,又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