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66-02
摘要:教学活动要想有目的性和高效性,坚持从学生需要出发是基础。一节内容相同的课,两种不同的基点,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的时候,课堂的教学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改 案例研究 有效课堂 对策
0.引言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只有坚持能够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出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获得知识,更提升了能力。为了更好地体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选择同一节课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出发点进行设计,这样的对比将是触目惊心。
1.案例研究
10月26日和10月31日,我给高一12班和高一4班上了同一节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前后的教学环节都是一样的,收到的效果很不一样。下面我就从各个环节对比一下。
(1)引入环节
12班,首先强调了考试成绩分析的重要性,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任务“对比中考和月考的各科排名及总成绩,分析前一阶段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找出问题所在”,因为之前我知道学生学过excel,所以我想看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就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求出月考工作表中的‘月考总分’,‘科平均分’,‘科最高分’,然后以自己的名字重命名工作簿”,经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忘了这些求和、平均和最值函数,我就赶紧讲解演示,学生又开始做,等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时间大约用了近20分钟。
在课前想的这个环节应该不会超过8分钟,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两个:1)不了解学生基础,以为学生学过了上课就应该会。Excel相关内容是初二年级学的,经过了初三一年和中考后的暑假,学生早就忘了,另外有可能有的初中校信息技术课时有的时候被占用,所以只学了大概。2)引入偏离了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表格、图表分析、撰写报告。而引入中的求科平均、最值等与本节课的任务无关,课程内容有点贪多。
4班,课前我先设计了一个调查表,调查学生掌握的函数和建立图表的情况;又看了一遍初二的教材,在网上联系了几个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问问学生初二学完,在excel方面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综合这几方面,我做了如下调整,引入任务是一样的,取消了诊断学生环节和任务中的求科平均和科最值,直接讲解演示了一遍求和和建立图表。这样先点拨,学生再做,整个完成教师讲解,学生求和、另存工作簿的时间大约6分钟。
二、学生探究、完成任务环节
12班,我之前给学生准备了月考、中考的成绩排名数据,本意是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工作簿中采集提炼自己需要的数据,重新建立表格,建立图表进行分析。因为初中侧重技能,高中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自己规划表格完成任务。我有点担心学生不太会规划,所以就展示一个小的成果案例。我想当然的认为,本来就把自己的数据通过复制—粘贴,建立一个表格就行,这回再给了一个示范,学生们肯定会。结果一巡视真是花样百出。看到这些,我赶紧再次强调任务,用排名,本来想训练学生的思维,结果也回归到初中那样,告诉学生,实在不行就做成范例那样。学生们这回好像明白了一点,照着范例做,建立图表的时候,有的学生用了柱形图,有的学生用的折线图。建完图表又着急的写报告,有的学生居然认为柱形图中柱越高越好,此时下课铃声响起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课后反思此环节失败的原因还是不了解学生的基础,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初高中衔接出现的问题,备课时偏离了教学重点,没想到建立表格会成为难点,所以也没准备突破难点的方法。
4班,由于之前掌握了学生的基础和掌握程度,在展示完成果范例之后,我演示一下如何在复杂的表格数据中采集提炼数据,建立表格及这么做的原因。学生们有了这个指导后开始采集数据建立表格,虽然也出现了一下小问题。在学生建立图表之前,我又通过12班学生的例子,和同学们分析了常见三种图表的特点,让学生思考本次任务建立什么图表比较合适。同学们很快就建立了图表,然后我就找几名同学先分析图表数据,几名同学说的都差不多,大概意思是“通过分析建立的柱形图,有三科进步了,自己很满意;两科退步了;自己会更加努力”等等,我就提示他们,“知道了自己进步的科目,说明你努力的方向对了,总结一下这几科这一阶段是怎么做的,也就是成功的经验。对于退步的科目不能说努力就够了,要吸取教训,写出具体措施”,我答应学生们把他们的作品打印出来,建议他们拿着作品去和各科老师交流,修改自己的报告,再次打印,时常拿出来看看,鞭策自己。学生们听到这些,感觉到做这些真的对我学习有帮助,所以都认认真真的写,到下课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分析报告。
经过这两节课,再次深刻体会到了解学生基础的重要性,不能想当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备课围绕重点备,设置任务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另外教学进度可以依据学生稍作调整,不是为了完成进度而教学,扎实学生的基础,为了学生发展而教学。
摘要:教学活动要想有目的性和高效性,坚持从学生需要出发是基础。一节内容相同的课,两种不同的基点,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的时候,课堂的教学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改 案例研究 有效课堂 对策
0.引言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只有坚持能够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出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获得知识,更提升了能力。为了更好地体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选择同一节课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出发点进行设计,这样的对比将是触目惊心。
1.案例研究
10月26日和10月31日,我给高一12班和高一4班上了同一节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前后的教学环节都是一样的,收到的效果很不一样。下面我就从各个环节对比一下。
(1)引入环节
12班,首先强调了考试成绩分析的重要性,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任务“对比中考和月考的各科排名及总成绩,分析前一阶段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找出问题所在”,因为之前我知道学生学过excel,所以我想看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就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求出月考工作表中的‘月考总分’,‘科平均分’,‘科最高分’,然后以自己的名字重命名工作簿”,经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忘了这些求和、平均和最值函数,我就赶紧讲解演示,学生又开始做,等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时间大约用了近20分钟。
在课前想的这个环节应该不会超过8分钟,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原因有两个:1)不了解学生基础,以为学生学过了上课就应该会。Excel相关内容是初二年级学的,经过了初三一年和中考后的暑假,学生早就忘了,另外有可能有的初中校信息技术课时有的时候被占用,所以只学了大概。2)引入偏离了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表格、图表分析、撰写报告。而引入中的求科平均、最值等与本节课的任务无关,课程内容有点贪多。
4班,课前我先设计了一个调查表,调查学生掌握的函数和建立图表的情况;又看了一遍初二的教材,在网上联系了几个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问问学生初二学完,在excel方面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综合这几方面,我做了如下调整,引入任务是一样的,取消了诊断学生环节和任务中的求科平均和科最值,直接讲解演示了一遍求和和建立图表。这样先点拨,学生再做,整个完成教师讲解,学生求和、另存工作簿的时间大约6分钟。
二、学生探究、完成任务环节
12班,我之前给学生准备了月考、中考的成绩排名数据,本意是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工作簿中采集提炼自己需要的数据,重新建立表格,建立图表进行分析。因为初中侧重技能,高中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自己规划表格完成任务。我有点担心学生不太会规划,所以就展示一个小的成果案例。我想当然的认为,本来就把自己的数据通过复制—粘贴,建立一个表格就行,这回再给了一个示范,学生们肯定会。结果一巡视真是花样百出。看到这些,我赶紧再次强调任务,用排名,本来想训练学生的思维,结果也回归到初中那样,告诉学生,实在不行就做成范例那样。学生们这回好像明白了一点,照着范例做,建立图表的时候,有的学生用了柱形图,有的学生用的折线图。建完图表又着急的写报告,有的学生居然认为柱形图中柱越高越好,此时下课铃声响起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课后反思此环节失败的原因还是不了解学生的基础,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初高中衔接出现的问题,备课时偏离了教学重点,没想到建立表格会成为难点,所以也没准备突破难点的方法。
4班,由于之前掌握了学生的基础和掌握程度,在展示完成果范例之后,我演示一下如何在复杂的表格数据中采集提炼数据,建立表格及这么做的原因。学生们有了这个指导后开始采集数据建立表格,虽然也出现了一下小问题。在学生建立图表之前,我又通过12班学生的例子,和同学们分析了常见三种图表的特点,让学生思考本次任务建立什么图表比较合适。同学们很快就建立了图表,然后我就找几名同学先分析图表数据,几名同学说的都差不多,大概意思是“通过分析建立的柱形图,有三科进步了,自己很满意;两科退步了;自己会更加努力”等等,我就提示他们,“知道了自己进步的科目,说明你努力的方向对了,总结一下这几科这一阶段是怎么做的,也就是成功的经验。对于退步的科目不能说努力就够了,要吸取教训,写出具体措施”,我答应学生们把他们的作品打印出来,建议他们拿着作品去和各科老师交流,修改自己的报告,再次打印,时常拿出来看看,鞭策自己。学生们听到这些,感觉到做这些真的对我学习有帮助,所以都认认真真的写,到下课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分析报告。
经过这两节课,再次深刻体会到了解学生基础的重要性,不能想当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备课围绕重点备,设置任务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另外教学进度可以依据学生稍作调整,不是为了完成进度而教学,扎实学生的基础,为了学生发展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