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春节,我国东部多地都是在雾霾里度过的。农历除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及中西部部分城市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其中68个城市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16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这不禁让人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
实际上,其他发达国家在工业高速发展期,也大多经历过雾霾的集中爆发。上世纪50年代,伦敦的雾霾事件曾致1.2万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也造成数百人丧命。但如今,这些地方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全然不见当初“雾都”景象。以史为鉴,看看这些地方的雾是如何散去的。
百年“伦敦雾”如何驱散
历史上遭受雾霾折磨时间最长的大城市是号称“雾都”的英国伦敦。“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就细致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人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
伦敦雾霾的早期来源主要是煤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伦敦上空时常被烟尘笼罩。当时伦敦超过100万居民燃煤。1842年,英国人使用了整个西方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二,冬季的烟雾问题越加严重。在雾霾肆虐的时候,每天市场里都有被毒死的牲口出售。
比尔·布莱斯的畅销书《宅:私生活简史》里写道,19世纪的伦敦,人们经常在走路时撞到墙上;在一次著名的事故中,7个人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地掉进了泰晤士河里。
但直到1952年造成上万人死亡的烟雾事件,伦敦和全英国的治污努力才真正开始。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煤炭是“伦敦雾”的罪魁祸首。于是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划定了“烟尘控制区”,区内禁止直接燃烧煤炭。
伦敦所有烧煤的火电厂被悉数关停,迁至城外。伦敦人“出城”也自此开始。据统计,目前有70余万在伦敦工作的人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超级城市的环境压力。有针对性的立法和严格执法收效迅速。到1960年,伦敦的烟雾排放总量已比1952年下降37%,冬季日照时间增加70%。然而,“伦敦雾”并非一天内形成,也不会在一夜间散尽。英国人的治污努力一以贯之。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能源供应中的15%。
伦敦本身正是英国治污的样本和缩影。政府鼓励700余万市民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并统一为市民更换节能灯泡。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尽管“雾都”之名不再,但数十年来改进空气质量的努力仍需持之以恒。在家庭和工业用煤逐渐被清洁能源取代后,伦敦的交通排放又成为日益突出的新问题。政府于是开始要求所有新车加装净化装置,并大力推广绿色交通。伦敦市政府公布的《交通2025》方案则计划在20年,内减少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12%的尾气排放。
如今,伦敦城区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风景如画的自然保护区使伦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走在伦敦的街道上,那些在二战中未被摧毁的古老建筑上,依然可以看出当年被煤烟熏出的黑色印迹,它们仿佛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能让历史重演。
德国鲁尔如何重现蓝天
1985年1月18日,雾霾笼罩德国鲁尔工业区,当地卫生部门首次拉响德国最高级别的雾霾三级警报,即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了1800微克每立方米。多个城市禁行车辆,非生活必需工业产品生产受限。
这不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鲁尔第一次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早在1962年12月,鲁尔区居民便见识了雾霾的危害,当时部分地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高达5000微克每立方米,不少人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因霾致死人数超过150人。1964年,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推出《雾霾法令》,应对雾霾危机。
在德国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工业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富裕,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未经过滤的工业废气会对健康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随着污染加剧以及人们意识的改变,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一些欧洲和德国的法律及管理条例就工业设施排放、燃料中铅含量、大型燃烧设备排放等予以具体规定。系列措施出台迫使大量工业企业安装烟气洗涤设备,燃料进行脱硫处理,个人住户燃煤取暖逐渐减少……
几十年间,德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据鲁尔区所在北威州环境部门统计,1964年,莱茵和鲁尔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06微克每立方米,而在2007年下降到8微克每立方米,降幅达97%。同时,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在1968年~2002年间也出现明显下降。如今在德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对不少德国人来说,在城市里能坐城铁等公共交通就没必要开车,垃圾分类也必须仔细,投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成潮流。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超过20%。
洛杉矶如何世纪治霾
1903年,糟糕的雾霾天气曾让洛杉矶人误认为日食发生。1943年,同样恶劣的天气让洛杉矶人误以为有敌军入侵。
1943年7月26日清晨,同盟国与轴心国激战正酣,当美国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这不是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洛杉矶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每次都造成数百名65岁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
洛杉矶地方政府早在1905年就开始采取早期空气治理措施,但治理速度难以追赶这座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上世纪5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针对空气污染问题颁布多项立法和修正案,成为洛杉矶地区控制空气质量过程的基础。1943年的严重雾霾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神经,当地政府专门成立委员会进行研究,科研机构也纷纷聘请空气污染专家对雾霾构成进行分析。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显示,当地雾霾主要是一种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和工业设施排放气体在光照下产生臭氧,最终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这项发现为加州乃至美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出现,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10多年后,洛杉矶所有汽车基本实现安装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洛杉矶成功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步骤。据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的天数1977年为121天,1989年下降到54天,1999年这个数字才降为零。
除了联邦法规,各州的治理计划是美国空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步骤。洛杉矶所在的加州空气治理委员会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科里表示,过去数十年来,加州形成了全美最严格的空气治理政策。由于加州对汽车尾气排放实施全美最严格的标准,目前汽车尾气排放中污染物只有30多年前的1%。
洛杉矶治理空气污染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其中重要措施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使用天然气发电、减少燃料硫含量、发电厂装备空气微粒过滤器、汽车减排、采用更高的燃油效率标准、使用汽车催化转换器和清洁发动机等。
环境改善需要过程,英国、德国和美国各自花了数十年还给城市一片蓝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环保任务已完成。良好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维护,在环保领域起步较早的他们也深知,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坚定走下去。
实际上,其他发达国家在工业高速发展期,也大多经历过雾霾的集中爆发。上世纪50年代,伦敦的雾霾事件曾致1.2万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也造成数百人丧命。但如今,这些地方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全然不见当初“雾都”景象。以史为鉴,看看这些地方的雾是如何散去的。
百年“伦敦雾”如何驱散
历史上遭受雾霾折磨时间最长的大城市是号称“雾都”的英国伦敦。“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就细致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人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
伦敦雾霾的早期来源主要是煤烟。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伦敦上空时常被烟尘笼罩。当时伦敦超过100万居民燃煤。1842年,英国人使用了整个西方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二,冬季的烟雾问题越加严重。在雾霾肆虐的时候,每天市场里都有被毒死的牲口出售。
比尔·布莱斯的畅销书《宅:私生活简史》里写道,19世纪的伦敦,人们经常在走路时撞到墙上;在一次著名的事故中,7个人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地掉进了泰晤士河里。
但直到1952年造成上万人死亡的烟雾事件,伦敦和全英国的治污努力才真正开始。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煤炭是“伦敦雾”的罪魁祸首。于是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划定了“烟尘控制区”,区内禁止直接燃烧煤炭。
伦敦所有烧煤的火电厂被悉数关停,迁至城外。伦敦人“出城”也自此开始。据统计,目前有70余万在伦敦工作的人住在周边的“卫星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超级城市的环境压力。有针对性的立法和严格执法收效迅速。到1960年,伦敦的烟雾排放总量已比1952年下降37%,冬季日照时间增加70%。然而,“伦敦雾”并非一天内形成,也不会在一夜间散尽。英国人的治污努力一以贯之。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能源供应中的15%。
伦敦本身正是英国治污的样本和缩影。政府鼓励700余万市民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并统一为市民更换节能灯泡。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尽管“雾都”之名不再,但数十年来改进空气质量的努力仍需持之以恒。在家庭和工业用煤逐渐被清洁能源取代后,伦敦的交通排放又成为日益突出的新问题。政府于是开始要求所有新车加装净化装置,并大力推广绿色交通。伦敦市政府公布的《交通2025》方案则计划在20年,内减少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12%的尾气排放。
如今,伦敦城区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风景如画的自然保护区使伦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走在伦敦的街道上,那些在二战中未被摧毁的古老建筑上,依然可以看出当年被煤烟熏出的黑色印迹,它们仿佛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不能让历史重演。
德国鲁尔如何重现蓝天
1985年1月18日,雾霾笼罩德国鲁尔工业区,当地卫生部门首次拉响德国最高级别的雾霾三级警报,即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了1800微克每立方米。多个城市禁行车辆,非生活必需工业产品生产受限。
这不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鲁尔第一次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早在1962年12月,鲁尔区居民便见识了雾霾的危害,当时部分地区空气二氧化硫浓度高达5000微克每立方米,不少人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因霾致死人数超过150人。1964年,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推出《雾霾法令》,应对雾霾危机。
在德国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工业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富裕,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未经过滤的工业废气会对健康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随着污染加剧以及人们意识的改变,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一些欧洲和德国的法律及管理条例就工业设施排放、燃料中铅含量、大型燃烧设备排放等予以具体规定。系列措施出台迫使大量工业企业安装烟气洗涤设备,燃料进行脱硫处理,个人住户燃煤取暖逐渐减少……
几十年间,德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据鲁尔区所在北威州环境部门统计,1964年,莱茵和鲁尔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06微克每立方米,而在2007年下降到8微克每立方米,降幅达97%。同时,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在1968年~2002年间也出现明显下降。如今在德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对不少德国人来说,在城市里能坐城铁等公共交通就没必要开车,垃圾分类也必须仔细,投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成潮流。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已超过20%。
洛杉矶如何世纪治霾
1903年,糟糕的雾霾天气曾让洛杉矶人误认为日食发生。1943年,同样恶劣的天气让洛杉矶人误以为有敌军入侵。
1943年7月26日清晨,同盟国与轴心国激战正酣,当美国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这不是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洛杉矶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每次都造成数百名65岁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
洛杉矶地方政府早在1905年就开始采取早期空气治理措施,但治理速度难以追赶这座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上世纪5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针对空气污染问题颁布多项立法和修正案,成为洛杉矶地区控制空气质量过程的基础。1943年的严重雾霾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神经,当地政府专门成立委员会进行研究,科研机构也纷纷聘请空气污染专家对雾霾构成进行分析。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显示,当地雾霾主要是一种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尾气和工业设施排放气体在光照下产生臭氧,最终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这项发现为加州乃至美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出现,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10多年后,洛杉矶所有汽车基本实现安装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洛杉矶成功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步骤。据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的天数1977年为121天,1989年下降到54天,1999年这个数字才降为零。
除了联邦法规,各州的治理计划是美国空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步骤。洛杉矶所在的加州空气治理委员会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科里表示,过去数十年来,加州形成了全美最严格的空气治理政策。由于加州对汽车尾气排放实施全美最严格的标准,目前汽车尾气排放中污染物只有30多年前的1%。
洛杉矶治理空气污染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其中重要措施有:禁止露天焚烧垃圾、使用天然气发电、减少燃料硫含量、发电厂装备空气微粒过滤器、汽车减排、采用更高的燃油效率标准、使用汽车催化转换器和清洁发动机等。
环境改善需要过程,英国、德国和美国各自花了数十年还给城市一片蓝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环保任务已完成。良好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维护,在环保领域起步较早的他们也深知,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坚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