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成人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构想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i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成人教育面临学习新观念、学习者多样学习需求、现代化教育技术等的挑战,
  面对挑战,成人教育应办学体制上、办学模式上、教育教学模式上、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互动上进行创新,实现发展。
  
  新时期成人教育面临的挑战
  
  1、从教育到学习新观念的挑战。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新名词纷纷登场,这些变化给教育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制度化教育垄断学习活动的日子难以为续,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关注重心开始从教育转向了学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正在以几何级激增,知识更新周期的大大缩短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接受各种形式的再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过去界定的教育只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学习领域,它仅仅与一种特殊的学习场所和一个有限的人生阶段相关。而现在,必须关注更为广阔的学习舞台和人生的全过程。
  2、成人学习者作为个体与多种多样的学习需求的挑战。由于成人作为学习者的一些特性,如强烈的自主性,自学能力、接受能力、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记忆能力差等;还有制度化教育培训在满足成人非系统的、即时的学习需求上客观存在困难;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知识环境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后教育成为新时期成人学习者的强烈要求。由于学习者的水平和条件有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年龄段、同一学历的人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以上所述,就是成人学习者作为个体具有的与多种多样的学习需求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挑战。
  3、教育现代化建设对现行成人高等教育技术及手段的挑战。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开始以各种形式为教育提供服务,已经成为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它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产生着变革性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球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已逐步成为事实。新技术在教育和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和管理上,由于经费的问题和教育者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和课件制作应用上,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综上,如何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服务于成人学习者,为学习者开发多种多样的学习平台,创设良好的学习化社会环境等已是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形势下成人教育发展思路进行深入探讨。
  
  新形势下成人教育的发展构想
  
  成人教育有其特殊、内在的规律。首先,成人的学习动机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既围绕职业需求,又关注直接效益;其次,在人才的培养上,成人教育更要突出主体的特征,根据成人社会经验丰富、理解力强等特点,开发其心智潜能,以凸现成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再次,成人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无时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联系,所以必须瞄准产业和市场的现实变化与预期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从业人员实现个人发展、转岗就业、提高技术层次设置教育模式和教学计划。这些规律的遵循就要求我们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差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其核心就是为社会全体公民提供优质的成人教育资源。当然,成人教育的发展途径是多轨的,但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办学体制上,增强成人教育的国民意识。成人教育绝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己的事情,它是政府、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体制与功能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这就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准入制度做前提,教育行政部门、行业条块分割权限,使社会个体接受继续教育真正成为个体与社会共同的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如浙江省开展“双百工程”(百万职工、百万农民培训)就是由政府与相关部门联合发文,集约权限才得以全面铺开。企业职工工资的1.5%-2.5%统一用于职工培训,不单独开展培训的企业,由财政统筹企业职工的这笔培训经费,用于保障职工继续教育。当地农民在补偿金中统一划出一块用于社会保险和转岗培训。
  2、办学模式上,实施多形式办学。学习型社会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为目的。而成人教育完全可以在处理好工学交替矛盾的基础上,突出培训周期短、见效快的特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步,学校形态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并举。浙江省创办了双证制模式,利用业余时间和函授相结合,挂靠到高中段学校,开设了法律常识和职业道德、现代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社会科学常识或自然科学常识(任选一门)、市民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七门课程,使40岁以下的初中学历的企业职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经过系统的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并具有适应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同时取得高中段学校和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的绿色证书。
  3、教育教学模式上,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是成人教育增强吸引力的关键,在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上,只有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产实际,加强教材建设,改善培训内容、信息滞后与实际联系不紧的现状,遵循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吸收行业部门和企业机构参与意见,凸现具有学科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课程项目,加强通识性、应变性,提高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起点,实现课程内容现代化。在教学方法上,正确处理教学规律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有效增加办学活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率,创设开放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学员不仅亲其师、信其道,而且乐于其中,切实把成人教育工作从应试教育转换到提高学员素质上来,把学员从被动客体的角色转换到自觉主体上来。
  4、在与职业教育关系上,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互动上。第四次全国职教会后,突出培训功能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相对于成人学校而言,职业学校特别是重点职校在师资、专业设置、实验实训、校企结合等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方面更为丰富、更具优势、更能发挥名校效应。新形势下,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应放在同一平台上齐抓共管,以职业教育带动成人教育,以成人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支持职业学校打破封闭的典型学校形态教育,向社会延伸扩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服务社会与经济的功能,与相关企业及社会上对口单位联合开展成人教育与培训。职业学校可以创办成教中心、社区学院,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转岗、外来务工人员上岗、新技术培训等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拓宽成人教育的培训口径,使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整合中共同发展壮大,共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其他文献
变知识教育为智慧教育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掌握知识;上学,就是为了学到知识。于是,中国的教育千百年来一直是知识教育占了主导。因此使得万千家长视子女的成绩重于成长,不关注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运用知识,只关注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  其实,知识教育只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教师将思考、总结、概括的结果以某种载体的形式让学生记住,导致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  而智慧教育则是指如何分析运用知识的教育,表现为教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67-02    一、调查的目的与方式方法    为了进一步考察、分析和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荣辱观教育的现状、特点及教育对策,笔者于2007年秋季学期,先后选取北海市区三所高中(两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一所省一级高中)的454名学生和20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依据调查目的,在
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它的教学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原则,以“应用、实践”为主旨,紧紧围绕职业岗位需求来开展。《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了满足网站设计与制作这一职业岗位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采用现有教学模式开展《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际教学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
教育理论与教育学各有所指,不能相互替代。教育理论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体,这为本土教育理论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重建本土教育理论,要走出方法崇拜的误区,要坚持对本土经验做深度的理论研究。    王国维首次介绍国外教育思想至今已逾百年。建构本土教育理论是国人多年的夙愿。然而时至今日,本土教育理论的发展仍然不容乐观。教育理论的具体内容可以千差万别,但其形式却是中外相通的。举凡教育理论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特
目前,心理疲劳是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教师心理疲劳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社会期望过度与观念制约、教师人际关系压力和教育教学压力是教师心理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校教育者和社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和消除教师的心理疲劳。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指人的神经活动长期过度紧张,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冲突加强等不良情绪造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就个体而言,心理
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弊端。我们试图用一些规章制度、奖惩办法、政策条例、法律法规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但不仅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一些问题,反而出现了诸多困惑与尴尬、无力与无奈。为什么学校各项管理改革措施难以贯彻实施?主要是学校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    学校领导体制存在问题    一讲到学校领导体制问题,便自然而然地谈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问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