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自人们的生产实践,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今天,数学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将是难以想象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的根就是生活.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学懂数学,并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就必须将数学融进生活实际来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生活素材,创设数学情境
常言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阶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 那么,怎样的新课导入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的导入. 实践证明,通过联系生活元素来进行的新课导入,能让学生从自己熟知的事物感知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内容时,我是这样来引入新课的:
师:大家看,我手上有一张长方形的纸,现在我将它对折,然后剪下对折处的角,你们看,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剪下的角展开后有三条边,所以是三角形.
师:那你们可否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在这个三角形中,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师:非常好,我们称这种有两条边是相等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在黑板上板书等腰三角形).
生:老师,我还发现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它沿老师对折的线对称.
师:太棒了,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 但对称轴应该是一条线,而这里的折痕只是一条线段,这条折痕我们称之为等腰三角形的中线.
生:那如果将这个三角形按中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我们不是就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证明出它的两个底角也相等了吗?
师:非常正确. 在等腰三角形中,不仅它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我们还可以推出它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是重合的,它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等等.
……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生活中的元素来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范围来认识“等腰三角形”,更让学生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这样的教学,从一开始便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了探索和发现“等腰三角形”内在含义的道路上,实现了有效的引入教学.
二、引入生活素材,引领数学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例题来实现的. 并且,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因此,在设计初中数学的教学例题时,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学习数学,从而实现具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教学.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应用”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教学例题:
师:每到过年的时候,老师都要去走亲戚,但老师的亲戚很多都在另外一个城市,每次我都要大包小包地拎很多东西去乘大巴. 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带的东西超过多少需要买行李票吗,知道票价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今天我们学过一次函数后应该就能会计算了.
师:很好,那让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 已知我市的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以随身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若超过规定,则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票费用y(元)是行李质量x(kg)的一次函数,其函数图像经过点(60,6)和(80,10).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生:设y = kx b,则有60k b = 6…(1)及80k b = 10…(2),由(2) - (1)得出20k = 4,解得k = 0.2,b = -6,因此可得关系式y = 0.2x - 6.
通过这样的例题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是既具有实效,又具有情趣的数学教学.
三、回归生活实践,强化数学应用
数学习题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主要途径. 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数学观念的形成、数学才能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应仅限于新知的学习,还应落实到数学习题的设计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实际生活融入到习题设计中,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实际运用中获得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通过习题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解题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总之,只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论是新课的引入、例题的设计,还是习题的设计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只有彻彻底底地融入生活,才能成为有利学生发展,有利社会发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庆玉. 浅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 教育革新,2012(1).
[2] 邹卫华.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J]. 神州,2012,(32).
[3] 赵佶, 屈随祥.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J]. 教育革新 , 2009(10).
[4] 于爱玲. 让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J]. 启迪与智慧(教育) , 2012(7).
[5] 龙殿峰. 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周刊 , 2013(5).
一、挖掘生活素材,创设数学情境
常言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阶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 那么,怎样的新课导入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的导入. 实践证明,通过联系生活元素来进行的新课导入,能让学生从自己熟知的事物感知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内容时,我是这样来引入新课的:
师:大家看,我手上有一张长方形的纸,现在我将它对折,然后剪下对折处的角,你们看,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剪下的角展开后有三条边,所以是三角形.
师:那你们可否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在这个三角形中,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师:非常好,我们称这种有两条边是相等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在黑板上板书等腰三角形).
生:老师,我还发现这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它沿老师对折的线对称.
师:太棒了,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 但对称轴应该是一条线,而这里的折痕只是一条线段,这条折痕我们称之为等腰三角形的中线.
生:那如果将这个三角形按中线分成两个三角形,我们不是就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证明出它的两个底角也相等了吗?
师:非常正确. 在等腰三角形中,不仅它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我们还可以推出它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是重合的,它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等等.
……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生活中的元素来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范围来认识“等腰三角形”,更让学生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这样的教学,从一开始便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学生带入了探索和发现“等腰三角形”内在含义的道路上,实现了有效的引入教学.
二、引入生活素材,引领数学探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例题来实现的. 并且,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因此,在设计初中数学的教学例题时,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学习数学,从而实现具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教学.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应用”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教学例题:
师:每到过年的时候,老师都要去走亲戚,但老师的亲戚很多都在另外一个城市,每次我都要大包小包地拎很多东西去乘大巴. 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有.
师:那你们知道带的东西超过多少需要买行李票吗,知道票价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今天我们学过一次函数后应该就能会计算了.
师:很好,那让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 已知我市的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以随身携带一定质量的行李,若超过规定,则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票费用y(元)是行李质量x(kg)的一次函数,其函数图像经过点(60,6)和(80,10).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生:设y = kx b,则有60k b = 6…(1)及80k b = 10…(2),由(2) - (1)得出20k = 4,解得k = 0.2,b = -6,因此可得关系式y = 0.2x - 6.
通过这样的例题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是既具有实效,又具有情趣的数学教学.
三、回归生活实践,强化数学应用
数学习题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主要途径. 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数学观念的形成、数学才能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应仅限于新知的学习,还应落实到数学习题的设计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实际生活融入到习题设计中,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实际运用中获得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通过习题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解题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总之,只有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论是新课的引入、例题的设计,还是习题的设计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只有彻彻底底地融入生活,才能成为有利学生发展,有利社会发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庆玉. 浅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 教育革新,2012(1).
[2] 邹卫华.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J]. 神州,2012,(32).
[3] 赵佶, 屈随祥.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J]. 教育革新 , 2009(10).
[4] 于爱玲. 让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J]. 启迪与智慧(教育) , 2012(7).
[5] 龙殿峰. 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周刊 ,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