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可”为“奇”,以“奇”言术,皆属上佳。《庄子》说“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认为“奇”具有奇趣非常、美妙新异等文化表述的意义。
凡诗之声情雅趣,意外闪亮登场者,即诗之奇者。若按作法学论断,有奇字、奇句、奇意、奇法之分,泛而论之,又有奇情奇趣、奇思特见、声色擅奇、直正奇异、出奇制胜等,读者不可不知。诗家构思遣句得意,极似帅帐遣将用兵和奕者棋枰谋局运子,即使有些诗句貌似平平,用得恰好,兵卒抵得骁勇龙虎,也是奇句。
奇诗出于奇思,而表达奇思,多得力于字奇和句奇。
奇响振出全句全诗精神,换它字不及者,可称奇字。唐李白“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留”字奇;杜甫的“一片飞花减却春”,“减”字奇;韩愈的“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赌”字奇;宋陈与义的“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吐”字奇。明薛沂叔《新溪小泛》的“柳断桥方出,云深寺欲浮”和诗僧泐季潭《屋舟》的“四面水都绕,一身天欲浮”,皆用“浮”字,似本老杜“乾坤日夜浮”来,虽不及老杜清奇,也能令读者眼目一新。
句奇,在历代经典诗词中并不罕见。唐李频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杜甫的“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等,皆奇思生发,自然精醒非常。据《渔隐丛话》,高丽国有使节乘船渡水,忽来诗兴,方得“水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二句,站立一旁的诗人贾岛佯作艄翁,接句道“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高丽使节闻之震撼,“嘉叹久之,自此不复言诗”。公平论断,贾岛的上句“棹穿波底月”确实精彩生奇,但“水中天”随带“波底月”说下,稍有重复之嫌,加上“船压”无法媲美“棹穿”,下句逊色,美人掌应对壮夫拳,难免留下遗憾。
自挽诗奇胜者,可举清钱塘诗人杨椒水的《绝笔》。杨公平日颠狂诗酒,性格狷介,元宵节因病卧床不起,遂赋绝笔,“傲我乾坤醉复顽,惊他岁月去难还。人生安得元宵死,一路灯光到冥关”,竟以灯节火树银花能陪送黄泉犹自庆幸,用矯反主意法,戏谑化解悲痛,奇响非凡;料那字面上的几许得意,正是诗人逝前彻腑的几声哀恸。读者拍案惊奇,应知刘熙载《文概》谓写诗“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无以中要”,原来可以如此出人头地。
两句对出,或谓出奇应须般配,故历代诗论家,譬如明代榭榛《四溟诗话》要求“联必般配,健若不单力,躁润无两色”,视“美人掌对壮夫拳”为诗病。依拙见,如果真是佳句,奇有参差,或呈现非对称之美,纵不般配,也不必一概抹杀。
前人诗中,颇多上句奇而下句不奇者,例如唐杜甫吐述困苦无奈的“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因果),清金兆燕描绘月光入林的“白练一绳穿树月,青螺几点隔江山”(衬色),换个角度,读出若无下句补意陪衬,焉能显足上句思路的开拓奇特,是一种读法;读出诗人巧用造境善写情状,方知“忽逢幽人,如见道心”(唐司空图《诗品》)也是一种读法。
上句不奇而下句奇者,例如金元好问怜惜战乱漂泊的“黄花自与秋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清张问陶感叹旅途颠沛的“梦中得句常惊起,画里看山当远行”等,拾级攀援,品位易见高低。如果清茗佐读,竟然读懂那低涧托出高峰的用心,“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刘勰《文心雕龙》),也很练眼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30日,有删节)
凡诗之声情雅趣,意外闪亮登场者,即诗之奇者。若按作法学论断,有奇字、奇句、奇意、奇法之分,泛而论之,又有奇情奇趣、奇思特见、声色擅奇、直正奇异、出奇制胜等,读者不可不知。诗家构思遣句得意,极似帅帐遣将用兵和奕者棋枰谋局运子,即使有些诗句貌似平平,用得恰好,兵卒抵得骁勇龙虎,也是奇句。
奇诗出于奇思,而表达奇思,多得力于字奇和句奇。
奇响振出全句全诗精神,换它字不及者,可称奇字。唐李白“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留”字奇;杜甫的“一片飞花减却春”,“减”字奇;韩愈的“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赌”字奇;宋陈与义的“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吐”字奇。明薛沂叔《新溪小泛》的“柳断桥方出,云深寺欲浮”和诗僧泐季潭《屋舟》的“四面水都绕,一身天欲浮”,皆用“浮”字,似本老杜“乾坤日夜浮”来,虽不及老杜清奇,也能令读者眼目一新。
句奇,在历代经典诗词中并不罕见。唐李频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杜甫的“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等,皆奇思生发,自然精醒非常。据《渔隐丛话》,高丽国有使节乘船渡水,忽来诗兴,方得“水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二句,站立一旁的诗人贾岛佯作艄翁,接句道“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高丽使节闻之震撼,“嘉叹久之,自此不复言诗”。公平论断,贾岛的上句“棹穿波底月”确实精彩生奇,但“水中天”随带“波底月”说下,稍有重复之嫌,加上“船压”无法媲美“棹穿”,下句逊色,美人掌应对壮夫拳,难免留下遗憾。
自挽诗奇胜者,可举清钱塘诗人杨椒水的《绝笔》。杨公平日颠狂诗酒,性格狷介,元宵节因病卧床不起,遂赋绝笔,“傲我乾坤醉复顽,惊他岁月去难还。人生安得元宵死,一路灯光到冥关”,竟以灯节火树银花能陪送黄泉犹自庆幸,用矯反主意法,戏谑化解悲痛,奇响非凡;料那字面上的几许得意,正是诗人逝前彻腑的几声哀恸。读者拍案惊奇,应知刘熙载《文概》谓写诗“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无以中要”,原来可以如此出人头地。
两句对出,或谓出奇应须般配,故历代诗论家,譬如明代榭榛《四溟诗话》要求“联必般配,健若不单力,躁润无两色”,视“美人掌对壮夫拳”为诗病。依拙见,如果真是佳句,奇有参差,或呈现非对称之美,纵不般配,也不必一概抹杀。
前人诗中,颇多上句奇而下句不奇者,例如唐杜甫吐述困苦无奈的“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因果),清金兆燕描绘月光入林的“白练一绳穿树月,青螺几点隔江山”(衬色),换个角度,读出若无下句补意陪衬,焉能显足上句思路的开拓奇特,是一种读法;读出诗人巧用造境善写情状,方知“忽逢幽人,如见道心”(唐司空图《诗品》)也是一种读法。
上句不奇而下句奇者,例如金元好问怜惜战乱漂泊的“黄花自与秋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清张问陶感叹旅途颠沛的“梦中得句常惊起,画里看山当远行”等,拾级攀援,品位易见高低。如果清茗佐读,竟然读懂那低涧托出高峰的用心,“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刘勰《文心雕龙》),也很练眼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30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