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敏锐,笔下生花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老师,那些作文写得真好,为什么我写不出来呢?”看了优秀作文,经常有同学问这个问题。看着他们既羡慕又懊恼的神情,我常微笑着说:“多想,多写,慢慢来。”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一篇优秀作文的产生,需有深厚的思想积淀,丰富的材料积累,多彩的语言储藏,一以贯之的思考体悟以及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诸多因素中,我最推崇的是思考体悟。
  在写作中思考,保持思考的状态
  恩格斯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度过。”思考便是在审视生活。独辟蹊径,见解独到,发人之所未发固然要赞扬,思考得出的结论很一般也值得肯定,哪怕是把别人的思考过程再走一遍,得出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对于未曾类似经历过的你来说,也是“新”的,所以也有意义。最为重要的是,不忽略思考過程,有思考的习惯,能够保持经常思考的状态。
  可能有同学会说:“我也经常思考啊,可看到作文题还是无话可说。”我觉得,最好是思考和写作同步,边想边写,边写边想,在写的过程中,思路也会逐步明晰起来,毕竟,“语言是思想的化身”(英国谚语)。我经常动笔,尤其在有问题还想不明白的时候,或者在心中朦朦胧胧有话想说却不明了时。倒不是为了写出杰作,而是为了梳理杂乱无章的思绪,为了得出结果。仿佛“发愤以抒情”一样,感觉很好。甚至,有时觉得不是我在思考,而是文字在排序,它们顺着逻辑跳跃,慢慢推导出结论来。那种感觉真奇妙!
  我曾在《中学语文》上发表过一篇万字论文《韩李之争,分歧何在?》。韩是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李指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他们因《背影》的教学起争论。一线教师看韩军老师上课,心潮澎湃;读李教授文章,字字在理。究竟谁对谁错?在看韩军老师课堂实录以及读双方争论的文章时,一有想法我就写下来。这些文字长短不一,短则百余字,长则两三千字,断断续续写了两万多字后,最终形成观点:“争论的分歧是:一、语文课的界定标准不同;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同;三、文本解读观有分歧;四、韩老师的课堂教学逻辑。”之前思考时写的文字,在组织成文的过程中,少数直接运用,更多弃之不用。但我认为它们功不可没。没有它们,就没有最后的观点。
  中学生不要求写学术论文,以此为例,为的是强调把思考和写作结合,以写作助力思考。望着天空想,思绪有时凌乱不堪,求诸于笔,付诸文字,不仅仅记录思考过程,还往往超越产生新观点,盛放出瑰丽的思维之花。
  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孙婧妍曾在《语文于我—— 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中写道:“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地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她自己认为是保持手感,在我看来,就是记录思考的过程,维持思维的活跃,保持思维的状态。
  在比较中思考,学习文章写法
  边思考边写作,是面向自我的写作。它是一个人思维的狂欢,往往还不是老师要求的作文。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要符合题目要求,要考虑读者感受,必须考虑怎么写。
  不重视怎么写,读者的理解可能和作者本意产生较大偏差。上学期的一堂作文讲评课上,有学生站起来质疑:“老师,我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你的评语是‘你想表达什么’?”我让他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作文的主旨,让旁边两位同学看了他的作文后概括主旨也写在纸上,最后让第三位同学读他们写的内容。三人答案都不相同。全班哑然。我告诉他,你想表达的和同学读出来的差别太大,主要是表达水平上要下功夫。我们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还要思考怎么写。
  怎么写?我们要向名人大家学习,也可以借鉴同龄人的优秀作文的写法。认识水平差不多,文章难度不大,就可以把重点放在怎么写上。读优秀作文,不能仅止于赞叹,更要思考:作者怎么写的?我的作文和他的差距在哪里?我需要做哪些改进?
  比如,我们都知道记叙文要生动形象些,但是有不少同学的作文干巴巴的,无法感动他人。有个学生写一个修鞋工好学,来体现“不甘平庸”的主题。原文片段是这样的:
  我走进修鞋店,看到了他。他赤裸着上身,趴在一旁,背对着我。背上,爬满了晶莹的汗珠。精干的短发,似乎在水中泡了几天,服帖地匍匐在他头顶。他没注意到我。
  我清咳一声,他才转过头来,面带歉意地笑:“不好意思,大热天的,没想到有顾客来。”他忙起身,我这才看见他身旁的书和一旁被拆碎的鞋。
  “没事捣弄一下,也给自己充充电。”他解释道。我心中有了些触动,看他的目光里也多了些敬重。
  面批时,我先给他看了2014年江苏省的一篇满分作文《青春万岁》。
  青春万岁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斯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都老了……我叉着腰站在屋中央,悲从中来:青春,终究敌不过生活的。戏要散场,照片要褪色,时间的洪流……
  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
  我捧着书,奔进屋里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地摩挲它的书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的气氛“捂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拾。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一般从那洞口里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找到了!”老爸捧一本巴掌大泛黄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着一只轻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飞的蝴蝶。
  是一本手抄诗集,是青春的幻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那声音雄厚,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着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陋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的邻居惊奇的目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的棱角从未被生活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万岁,青春不朽。
  老爸大口喘着气,坐回床沿上歇息,他的老式衬衫彻底汗湿。
  他的眼中分明有泪。
  我说,你们都写到“书”,你写的是“我这才看见他身旁的书”,《青春万岁》却将书名列举得非常明确:《简明日本语教程》《排球女将》《山乡巨变》《活动变人形》。我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是个导演,要将《青春万岁》和你自己的文章拍成电影,在人物和道具的确定上,哪个更简单?”
  他说,《青春万岁》容易拍,因为人要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道具选择什么,写得很清楚了。而自己的作文,书没写出书名,“拆碎的鞋”是怎样的?黑色?白色?拆成什么样子了?都没有写。我说:“那就对了。电影是拍给别人看的,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要写出别人能‘看’到的东西,甚至能听到、闻到、感觉到的内容,才能唤起别人的感觉,才可能感动。”
  《青春万岁》的“具体化”还体现在,确切地写出引用的文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没有用“一句顾城的诗”糊弄过去;具体地写出了妈妈喜欢谁的书——“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而不是概括地说“妈妈的书”。一些修辞手法产生生动形象的效果,也和具体化有关。如,比喻是用形象的东西来比方,借代选择最有特点的形象代本体,比拟涉及具体的人或物等等。所以,写记叙文不可忽视具体化,写具体的人、景、事、物,当然不是把所有内容写具体,只是把能体现主题的部分写明确,那是剪裁,是另一个问题了。
  听我讲完,这位同学若有所悟,兴冲冲地回去把文章修改了一遍,以上部分改成这样:
  将鞋底与地面脱开的黑皮鞋放在堆满鞋的木柜上,我转身在仓库里逢着了他。
  他上身赤裸,宽厚的后背,绷着结实的肌肉。此刻,背上爬满的汗珠,在昏暗的光线里,闪着微弱的光。平日里竖起的短发,趴在他微圆的头顶。左脚贴着地面,半蹲着,手里摆弄着一只被拆成几块的黑色皮鞋,眼光时不时看向面前的什么东西。
  我清咳一声。他转过头:“要修的鞋呢?”我从架上拎起鞋,右手托着底,放在他身旁。才看清楚他身前摊着的是本微黄的本子,略有些厚,不会少于200页。他将一张纸片夹在书里,小心地把书合好,放到一旁的桌子上。“修鞋窍门”,扉页上泊着这四个字。一如他头上的几丝白发,耀眼夺目。
  “还学习呢?”我揶揄,他却板起脸:“修鞋也有大学问,我们修鞋的,怎么就不能学习了?我给你露一手!”……
  这样,文字就生动多了。不仅写出了书的名字,还对书做了一番描繪,浓墨重彩地写他看书研究如何修鞋,更能突出他的不甘平庸。
  文章写完之后,和优秀作文比较比较,某一个点上,优秀作文是怎么写的,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怕一个小小的进步,也应当喝彩!
  在观影中思考,借鉴艺术技巧
  批阅学生的随笔时,看到过一篇文章,采用了片段组合式,将眼前景和回忆结合起来写。我当时有些惊讶,这个同学平常只写一事一议,有如此构思,真不容易!看到文末他的备注:“我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我会心一笑,那个学期我开设了《电影艺术鉴赏》选修课。这位同学正好选了我的课。
  选课之初,我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很喜欢电影,许多学生每年观影在6部以上。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超过半数的学生会看两到三遍,十分之一的同学会看四到六遍,个别同学竟然看8遍以上。电影吸引人,除了题材,还在于其画面直观,声音有现场感,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技巧。
  既然如此,何不留意电影中的艺术技巧,思考如何将它迁移到写作中来呢?
  比如《辛德勒名单》中反复出现的打字机,它是该影片的线索,将纷繁复杂的内容串联成182分钟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们可以向它学习如何在作文中设置线索。比如《国王的演讲》中的铺垫艺术,影片拍摄了国王两次演讲,第一次是在温布利体育场帝国博览会闭幕式上,众人叹气;第二次演讲是二战爆发之际,通过无线电广播鼓舞二战中的英国军民奋起抗争,全国振奋。前后对比,突出国王在克服口吃过程中的艰难,使国王的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精神更为可贵。这种手法可以在叙述两件事的作文中采用。比如《美丽人生》中的伏笔艺术。该影片的前半部充满戏剧色彩,后半部分颇为压抑,但观众并不觉得前后很是脱节,因为影片的前半部中有不少伏笔,“隔年下种,先时伏着”,“有应有伏,一笔不漏”,否则“无端造出一事,觉后文与前文隔断,更不相涉”(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例如,开始部分基多在餐厅工作当服务员时,医生被紧急调回,为战事的爆发和后来的相遇埋下了伏笔。基多在多拉的订婚仪式上带多拉走,骑着的马被喷上了“小心,犹太马”的字样,正是法西斯对犹太人敌视的情绪的流露。这种手法可以在叙述两件或多件事的复杂记叙文中采用。再如叶锦鸿导演的《花好月圆》中的详略手法,含香和沈梦溪到大江南北寻找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和天落水、白露水、霜水和雪水,历时将近一个月,但电影在2分20秒便叙述完毕,此便是“略”;最后沈梦溪到花市找含香,与含香相遇一段,电影用了3分10秒,其中还有个特写,含香扑向沈梦溪一瞬,电影镜头有30秒,这便是“详”。这可谓详略结合。详略的选择由主题决定。这些都可以在作文中采用。
  总之,电影艺术手法很多,许多能在写作中借鉴。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中许多艺术技巧缘自其他艺术,视角、白描、渲染来自绘画,节奏来自音乐,蒙太奇来自电影……还有些艺术技巧是各种艺术都可使用的,如衬托和对比。我们不仅可以在观影中思考,也可以在欣赏其他艺术的时候,留意各种技巧的妙处,思考如何运用到作文中。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德谟克利特说:“语言是生活的化身。”保持思考的状态,以写作促思考,思考优秀作文的写法,思考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技巧如何迁移到作文中来,你的作文会更精彩。心思敏锐,方能笔下生花!
其他文献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前夕,记者赶赴娄山关 路上的一栋高楼,在会客室里坐下,周波就笑吟 吟地走进来了。稍稍寒暄几句,他就切入正 题…… On the eve of the New Year bell is
分析了可编程逻辑的设计技术。通过给出一个用通用阵列逻辑芯片GAL开发二进制比例乘法器的事例,详细介绍了用GAL芯片开发高集成度逻辑电路的方法。该方法应用在微机数控缠绕机上,取得
旅游,不可不去绍兴。因为语文课本一翻,就是半个绍兴。不必说墨色凝重的会稽山,不必说书圣王羲之的寝居,也不必说大名鼎鼎的鲁迅故里,就单单一个小小的角落——沈园,就让你意犹未尽。  沈园是陆游的沈园,是陆游和唐琬爱情故事里的沈园。那里的梅、柳,是冬日灼灼的暖,是夏日冷却的寒,是情爱命运里的纸鸢,是慰藉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逶迤的旷远。  秋末,我们去看沈园。“秋尽江南草未凋”,是的,草未凋,树未老,在这里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语文课堂应返璞归真,追求课堂时效,就必须重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从腾出时间,激发读趣、精心创设,扩大读面、精选练点,指导美读、形式多样,合理运用、读悟结合,相互依存这
面对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络知识培训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学习上的困惑,本文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总结出学习方面的一些体会,以期在学习者对网络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个
期刊
The synthesis of nanostructured Cu_2O was conducted in a non-aqueous solution via polyol method at a temperature of 130℃.It wa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of Cu_
本文就建筑消防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个人意见和解决方法,供各位读者参考。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veral issues in the design of building fire prote
最近听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经省戏曲研究院改革的秦腔《梁山伯与祝英台》唱段后,颇有些不自在,一听乐器演奏之声,起初还以为是歌剧,但后来才听出这是秦腔。这点想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