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出现的一次夏季强降水天气进行总结分析。此次暴雨天气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高原低涡、西南涡等是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关键词:暴雨;环流背景;水汽;动力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珲春市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属中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靠近东海和日本海,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降水量625.0mm,是吉林省暴雨出现较多的区域中心之一。暴雨天气是珲春市夏季(6~8月)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集中出现在7~8月,7、8月暴雨频发次数分别占暴雨总频次的48%、43%,最早出现在6月8日。暴雨天气具有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危害较重等特点,常造成城市内涝或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实际预报中,暴雨天气预报是夏季预报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极易漏报。多年来,多位气象学家从不同方面对暴雨进行了研究探讨,王宝书等采用多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大范围暴雨进行了总结分析,胡中明等利用FY-2C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反演的逐时TBB资料等对吉林省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针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暴雨形成的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暴雨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1 暴雨实况及影响
2013年7月16日02:00~17日08:00,珲春市出现明显强降雨天气过程。珲春市气象局于16日16:00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并于16日23:00升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据区域站资料统计,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6.3mm,其中河山出现局地大暴雨,累计降雨量达到115.6mm,里化等3站出现暴雨。这次暴雨过程引发山洪,造成部分水利设施和农作物受灾,哈达门乡河山、松树、仲坪等15个村屯受灾,河山村受灾最为严重,粮食作物受灾58hm2,哈达门乡至河山段公路被冲毁,多处坍塌,雪岱山村与三道沟村间吊桥损毁,头道河河堤决口150m,529口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76.3万元。
2 天气形势分析
500hPa图上,7月14日,北支冷空气和南支冷空气入侵我国东北地区,且波及范围较广;15日,其中一小部分冷空气分离,并于16日再次加强;16日08:00,青藏高原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呈一槽一脊型,同时生成高原低涡,我国西南地区存在一弱脊,以东地区为一低槽,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发展,在东北地区出现扩展,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西南涡的形成及快速发展;16日,800hPa上一支西南急流与冷空气交汇于吉林一带,致使该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在整个降水过程中,受低涡前弱脊引导作用,高原低涡不断东移,加上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形成西南涡。在持续稳定少变的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影响下,水汽源源不断地向东北地区输送,同时还有北方弱冷空气南下扩展进入东北地区,在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中产生了强劲的对流效应,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
3 物理量场分析
3.1 水汽条件
降水是大气中水的相变过程,某一地区降水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其中暴雨区充足的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产生暴雨的机制。由相对湿度剖面图可以看出,从地面一直到250hPa高空,相对湿度均大于90%,可见16日珲春市一带上空湿层较厚,具有充足的水汽。而且,由700hPa环境风场分析已知,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是此次珲春市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
3.2 动力条件
强降水的产生还与垂直运动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分析16日08:00暴雨区涡度垂直剖面图可发现,珲春市上空处于强的正涡度区,且强涡度中心位于600hPa附近,说明该地区上空具备不断加强发展的气旋性环流。根据对应的散度图可看出,600hPa以下为负的散度区,600hPa以上为正的散度区。由此可见,珲春市上空整个大气层下层表现为较强的辐合状态,而高层为强的辐散状态,强的底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气作用有利于暴雨区上空大气层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从垂直剖面图上可明显看到,从低层到300hPa高空大气层均为气流上升运动区,且在600~55hPa高度上垂直运动达到最大值,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更大的潜势。
4 结论
2013年7月16~17日吉林珲春市出现了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在整个强降水过程中,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发展,在东北地区出现扩展,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西南涡的形成及快速发展,同时在持续稳定少变的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影响下,水汽源源不断的向东北地区输送,与南下扩展进入东北地区的北方冷空气,在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中产生了强劲的对流效应;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琿春市上空,成为此次珲春市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珲春市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在强降水发生前,珲春市气象部门加强暴雨天气监测和预报,做好暴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及时向各行业和社会公众发布暴雨预警,第一时间将暴雨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电子显示屏、乡村大喇叭等渠道发布给相关人群,确保了预报预警信息能及时传送至乡镇气象工作站、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协理员、信息员及社会公众;分布在各重点区域的信息员加强互动,保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天气实况信息和灾情信息,提醒各相关单位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关注因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及时做好决策、公众气象服务和媒体宣传工作,并及时向珲春市气象局报告防灾避灾情况,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参考文献
[1] 杨雪艳,汪秀清,张智勇.吉林省夏季大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J].
[2] 崔哲龙.延边州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初步分析[J].吉林水利,2009(3).
[3] 王宝书,杨雪艳,张丽.2005年8月12~14日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吉林气象,2006(2).
[4] 胡中明,张智勇,王晓明,等.吉林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TBB图像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07,26(2).
[5]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319-330.
[6] 谭燕,刘皓,黄淑娟.浅析西南涡与2013年7月18日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下半月).
作者简介:郭婧芝(1983-),女,汉族,吉林省敦化市人,本科,助工,从事气象天气预报工作。
关键词:暴雨;环流背景;水汽;动力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珲春市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属中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靠近东海和日本海,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降水量625.0mm,是吉林省暴雨出现较多的区域中心之一。暴雨天气是珲春市夏季(6~8月)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集中出现在7~8月,7、8月暴雨频发次数分别占暴雨总频次的48%、43%,最早出现在6月8日。暴雨天气具有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危害较重等特点,常造成城市内涝或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实际预报中,暴雨天气预报是夏季预报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极易漏报。多年来,多位气象学家从不同方面对暴雨进行了研究探讨,王宝书等采用多种分析资料对吉林省大范围暴雨进行了总结分析,胡中明等利用FY-2C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反演的逐时TBB资料等对吉林省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针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暴雨形成的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暴雨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1 暴雨实况及影响
2013年7月16日02:00~17日08:00,珲春市出现明显强降雨天气过程。珲春市气象局于16日16:00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并于16日23:00升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据区域站资料统计,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6.3mm,其中河山出现局地大暴雨,累计降雨量达到115.6mm,里化等3站出现暴雨。这次暴雨过程引发山洪,造成部分水利设施和农作物受灾,哈达门乡河山、松树、仲坪等15个村屯受灾,河山村受灾最为严重,粮食作物受灾58hm2,哈达门乡至河山段公路被冲毁,多处坍塌,雪岱山村与三道沟村间吊桥损毁,头道河河堤决口150m,529口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76.3万元。
2 天气形势分析
500hPa图上,7月14日,北支冷空气和南支冷空气入侵我国东北地区,且波及范围较广;15日,其中一小部分冷空气分离,并于16日再次加强;16日08:00,青藏高原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呈一槽一脊型,同时生成高原低涡,我国西南地区存在一弱脊,以东地区为一低槽,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发展,在东北地区出现扩展,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西南涡的形成及快速发展;16日,800hPa上一支西南急流与冷空气交汇于吉林一带,致使该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在整个降水过程中,受低涡前弱脊引导作用,高原低涡不断东移,加上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形成西南涡。在持续稳定少变的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影响下,水汽源源不断地向东北地区输送,同时还有北方弱冷空气南下扩展进入东北地区,在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中产生了强劲的对流效应,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
3 物理量场分析
3.1 水汽条件
降水是大气中水的相变过程,某一地区降水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其中暴雨区充足的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产生暴雨的机制。由相对湿度剖面图可以看出,从地面一直到250hPa高空,相对湿度均大于90%,可见16日珲春市一带上空湿层较厚,具有充足的水汽。而且,由700hPa环境风场分析已知,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是此次珲春市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
3.2 动力条件
强降水的产生还与垂直运动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分析16日08:00暴雨区涡度垂直剖面图可发现,珲春市上空处于强的正涡度区,且强涡度中心位于600hPa附近,说明该地区上空具备不断加强发展的气旋性环流。根据对应的散度图可看出,600hPa以下为负的散度区,600hPa以上为正的散度区。由此可见,珲春市上空整个大气层下层表现为较强的辐合状态,而高层为强的辐散状态,强的底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气作用有利于暴雨区上空大气层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从垂直剖面图上可明显看到,从低层到300hPa高空大气层均为气流上升运动区,且在600~55hPa高度上垂直运动达到最大值,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更大的潜势。
4 结论
2013年7月16~17日吉林珲春市出现了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在整个强降水过程中,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发展,在东北地区出现扩展,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西南涡的形成及快速发展,同时在持续稳定少变的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影响下,水汽源源不断的向东北地区输送,与南下扩展进入东北地区的北方冷空气,在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中产生了强劲的对流效应;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琿春市上空,成为此次珲春市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珲春市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在强降水发生前,珲春市气象部门加强暴雨天气监测和预报,做好暴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及时向各行业和社会公众发布暴雨预警,第一时间将暴雨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电子显示屏、乡村大喇叭等渠道发布给相关人群,确保了预报预警信息能及时传送至乡镇气象工作站、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协理员、信息员及社会公众;分布在各重点区域的信息员加强互动,保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天气实况信息和灾情信息,提醒各相关单位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关注因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及时做好决策、公众气象服务和媒体宣传工作,并及时向珲春市气象局报告防灾避灾情况,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参考文献
[1] 杨雪艳,汪秀清,张智勇.吉林省夏季大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J].
[2] 崔哲龙.延边州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初步分析[J].吉林水利,2009(3).
[3] 王宝书,杨雪艳,张丽.2005年8月12~14日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吉林气象,2006(2).
[4] 胡中明,张智勇,王晓明,等.吉林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TBB图像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07,26(2).
[5]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319-330.
[6] 谭燕,刘皓,黄淑娟.浅析西南涡与2013年7月18日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下半月).
作者简介:郭婧芝(1983-),女,汉族,吉林省敦化市人,本科,助工,从事气象天气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