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下的黑人男性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秀拉》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长篇小说。小说书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之际,拥有特权的白人统治者的种种丑恶行径与被压迫者发出的微弱的反抗之声。故事记叙了女主人公秀拉和女友奈尔之间的友谊以及秀拉个人的成长经历,此外,它还描述了俄亥俄州梅德林市一个传奇的黑人社区“底层”在美国四五十年代的生存困境。本文将结合该时代背景下黑人男性心理上特殊的“阉割”状态,联系R.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及男性气概理论,对《秀拉》中存在的对黑人男性角色的男性气概的消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剖析其在作品中体现的对传统黑人形象的反思。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秀拉》;黑人男性;“阉割”;男性气概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22-03
  《秀拉》是 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长篇小说。小说书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之际,拥有特权的白人统治者的种种丑恶行径与被压迫者发出的微弱的反抗之声。
  统观现有的莫里森研究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方向:关于莫里森作品中的身份建构及其主题的研究;作品中的叙事研究;作品中黑人文化的研究;作品中音乐性的分析。
  由此可见,国内外对于莫里森作品的研究已经日趋完善,但是还有很多新鲜的领域尚未被人涉足,比如多数研究涉及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分析,而并未对男性角色进行一个详尽的分析。因此,本文旨在将结合该时代背景下黑人男性心理上特殊的“阉割”状态,并联系R.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对《秀拉》中存在的对黑人男性角色的男性气概的消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剖析其在作品中体现的对传统黑人形象的反思。
  一、“阉割”与黑人男性的男性气概消退现象
  传统上,作为一种生物决定论,性别的作用往往与人的生物性有关。这意味着,男性通常具有男性化的特征,而女性往往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因此,正如西蒙·德·波伏娃的作品《第二性》中所说,“女性化的概念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男性化的,但这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结果,是他或她的性别的本质。因此,一个人出生时可能是女性,作为他们的生理性别,但这并不一定使他们成为一个‘女人’。” ①同样的概念也适用于男性,男性的生理性别要求他们遵循自己的性别模式,并且必须接受一套被认为是男性的社会规范,即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概”。而“阉割”(emasculation)意味着剥夺一个男人的权力和信心,使他自认不那么“男性化”。因此,被“阉割”的男性将不再遵从社会给男性的规范模式,传统意义的“男性气概”就此解构。黑人的“阉割”指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的“阉割”,即被特权者白人以某种手段剥夺其权力与信心,进而丧失一切活力。
  非洲裔美国女作家的作品中,关于黑人男性的“阉割”问题经常反复出现。当历史与文本融合时,小说所探讨的“阉割”现象便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现象,而是对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的反映。
  正如贝尔·胡克在《我们真的很酷》中所说,“作为一个关心黑人男人困境的黑人女人,我觉得我再也不能等着兄弟们带头传播这个词了……黑人女人不能代表黑人男人说话了。我们可以和他们谈谈。这样做体现了团结的实践,对话是真爱的基础。” ②可以看出非裔女性作家也正在利用她们所虚构的男性角色,创造一个关于男性气质的新话语,由此展现出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黑人男性在心理上被“阉割”的现象可以追溯到美国社会的黑人奴隶尚未被解放之际,白人奴隶主从黑人男性身上榨取对自己有益的劳动力,为自己的工作和娱乐服务。而白人奴隶主对黑人奴隶的身体伤害,造成了他们心理上无法弥补的创伤,以至于黑人的未来几代都受到这种痛苦折磨的影响。
  《秀拉》所描绘的黑人社区“底层”,正是白人剥夺了同样居住在这里的黑人的平等权利,侵害了他们的人格意志的集中体现。莫里森通过刻画“底层”这樣的一个社区真实地解释了美国黑人的现实命运:在这里的底层黑人男性贫穷、荒诞、无道德感、异化。而事实上,其根本原因便是这些男性角色都被“阉割”了,这样的心理阉割始终是萦绕在黑人男性人生中的噩梦。
  二、“从属性”气质的形成
  根据R.W.康奈尔对男性气质的划分,因社会阶级的不同,男性所具有的男性气质也会被划分为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与边缘性四大类。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规范所要求的男性气质即可看作是康奈尔在男性气质理论中所提到的支配型男性气质,即社会主流男性所具备的男性气质,也最接近人们定义的“男性气概”。而以上层阶级男性居多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与底层阶级男性居多的从属性男性气质,是在以阶级为基础的性别体系中相互构建而成的。这种以阶级为基础的男性气质将西方男性霸权主义的精神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莫里森在刻画黑人女性形象的同时并未忽略作品中被“阉割”而形成从属性男性气质的黑人男性,及由他们所反映的社会意识。
  小说中的夏德拉克是“底层”的普通黑人男性社区居民,他的身上充满了底层阶级男性所特有的从属性男性气质。也正是透过这个代表性人物,人们可以管窥到20世纪美国从属性男性气质黑人的概貌。夏德拉克是一个伤退的老兵,退伍回乡后他便在小镇上创立了“全国自杀日”:每年的1月3日,他都会在街道上邀请人们自杀,以此来感谢这个疯狂的世界。他的荒诞行为像极了以解构神话来反抗权威社会的后现代主义者,而他的沉沦也正是由于目睹了欧洲战场的惨烈状况,这种创伤始终萦绕在他的内心深处。   根据贝尔·霍克斯在《理解父权制》中的评论,“传统父权制是一种政治社会制度,它坚持认为男性是天生的支配者,高于一切,每个人都被视为弱者,尤其是女性,并赋予支配和统治弱者的权利,并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这种支配权。心理恐怖主义和暴力的形式” ③。性别角色和传统父权制的交叉将会影响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而“帝国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父权制”的意识又使黑人男性自我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夏德拉克这一角色正是暗示着黑人奴隶制度的影响始终萦绕在美国大陆之上,美国主流白人男性也对黑人男性群体展现了极大的歧视与压迫。可见,夏德拉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男性气概的退伍军人(如传统白人作家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退伍军人),他的行为无不彰显着他在行动上缺乏男性气概。而以夏德拉克为代表的黑人男性始终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在心理上不得已被“阉割”,从而形成了从属性男性气质,失去本身的男性气概。
  三、“民族”意识与男性气概
  男性气质的形成与划分与“民族”也密不可分。因为性别在民族认同的建構和维护中起着关键作用。人们总是希望男人能持有民族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因此,民族实际上是从“男性化的记忆、男性化的耻辱和男性化的希望” ④中生产出来的。
  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主流白人民族与底层黑人民族,当两个民族群体发生抗衡时,双方的女性都希望自己民族的男性成为民族的保护者,在这一保护过程中男性所呈现出的男性气质便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概”。而作为被“阉割”的一方,黑人男性失去了本应该保有的“自我认同感”,在一次次的被压迫过程中逐渐丧失“道德意识”,进而将这种压迫转移到同种族的女性身上。
  在《秀拉》中出现的伊娃的丈夫波依波依这一男性角色,显然并不具备上文所述的构建民族意识以形成男性气概,他是一个被“阉割”的底层黑人男性。作为伊娃·皮斯的丈夫,波依波依“好色、贪杯、成天在外面鬼混。” ⑤对待妻子伊娃失去了男性本该有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而波依波依的种种行为实际上都是根源于白人霸权思想在美国的盛行。他曾经“带上新婚的妻子来到这里,盖了一间小屋。房以他白人东家的名字命名。” ⑥可见,波依波依是本该拥有自己独立的家庭与空间的,却连自身赖以生存的居住场所都被赋予了白人主人的名讳,从而自身也成了白人主人的私有财产。因此,波依波依是无法在这样的父权制社会中取得“民族认同感”的。可以说正是白人霸权思想“阉割”了黑人男性本有的“民族性”,是他们忘记自我,完全失去了男性气概。
  四、“异化”与男性气质的改变
  现代社会中,男性气质的改变与“异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被视为机器,失去欲望,成为行尸走肉。而对男人来说,欲望不仅仅意味着行为驱动力,更是男性成为个人或男人的一个显著表现。只有当男性拥有了欲望,而非任人摆布的工具之时,他们才具有真正的男性气概。
  小说中的阿贾克斯就是一个被异化而失去自身男性身份的例子,他在白人主流男性社会中“被阉割”丧失了自身的欲望,沦为一具现代社会的行尸走肉。阿贾克斯是个生活在“底部社区”的英俊青年,在于秀拉的恋爱中他经产表现出疏离的状态。事实上,阿贾克斯的内心中一直有一种“俄狄浦斯”情节:他一直爱他的母亲,并且喜欢听她说话。莫里森是这样描写他的恋母情结的:“这个女人就是阿贾克斯的最爱,仅次于她的便是飞机。两者之间再无其他。只要不坐在那里着迷地听他母亲说话,他就满脑袋都是飞机、飞行员,还有怀抱二者的深邃无垠的天空。” ⑦
  根据拉康指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在男性气质中的决定性作用,男性主体里存在菲勒斯,因此他们在避免阉割的过程中定位自己的男性地位,在阉割对方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缺失,并从缺失中建构欲望。因而,正常拥有男性气概的男性,是会构建自己的欲望的,而在异化的现代社会,失去男性气概也就意味着失去欲望。
  而随后的德勒兹和伽塔里则继承了拉康等的“俄狄浦斯”精神分析学,构建了以“反俄狄浦斯情结”为框架的精神分析理论,给异化社会中男性气质的转变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论依据。
  可以说阿贾克斯便是一个体现着“俄狄浦斯”情结的个体,根据德勒兹等人的欲望观,男性需要在“反俄狄浦斯情结”中才能得到自我认同,而不是像阿贾克斯一样盲目地迷恋着母亲的话语,按着母亲的方式行事。
  在小说中关于他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他没有工作,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像流浪汉一样在黑人社区生活一辈子。他是现代社会机器化的产物,丧失欲望与菲勒斯主体,将自己活成了机器,而在这场白人的游戏中,被“阉割”的不止他自己,他这台机器的运转正是用来“阉割”其他黑人男性,是他们失去自我意识和自身男性气概的武器,这也是黑人男性气概缺失的又一来源。
  五、结论
  托妮·莫里森在赋予了《秀拉》中的女性角色以坚韧的力量和蓬勃的生命力来证明她们的女性气质的同时,将男性角色刻画成被“阉割”的,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男性气概、“民族意识”与“欲望”。这大部分源自当时盛行的白人霸权意识及黑人奴隶制度,黑人被置于沉重的枷锁之下,而正是这枷锁限制了他们具备男性气概的能力。
  在托妮·莫里森所塑造的《秀拉》这个特殊的世界里,一战的黑人退伍军人夏德拉克饱受创伤而行为诡异;波依波依无法承担对家庭和伴侣的责任;而阿贾克斯被完全地异化,丧失自我人格。这样的男性形象与先说中独立而坚韧的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彰显和赞扬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贡献和力量,幷揭示了男性人格被“阉割”的深层次原因。
  注释:
  ①Beauvoir, Simone De. The Second Sex. New York: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1974. Print.
  ②hooks, bell. We Real Cool: Black Men and Masculinity.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Print.   ③hooks, bell. "Understanding Patriarchy." The Will to Change: Men, Masculinity, and Love. New York: Atria, 2004. 17-35. Print.
  ④Tamar Mayer, ed. Gender Ironies of Nationalism: Sexing the Nation[M]. Oxford: Routledge, 2000.
  ⑤(美)托妮·莫里森著,胡允桓译:《秀拉》,南海出版社2014版第38页。
  ⑥(美)托妮·莫里森著,胡允桓译:《秀拉》,南海出版社2014版第38页。
  ⑦(美)托妮·莫里森著,胡允桓译:《秀拉》,南海出版社2014版第144页。
  参考文献:
  [1]托妮·莫里森.秀拉[M].胡允桓譯.海口:南海出版社,2014.
  [2]刘岩.男性气质以及性别的社会结构:对话瑞文·康奈尔)[J].外国文学研究,2013,35(05):1-8.
  [3]李贺青.《秀拉》:一场独特的人生实验——莫里森对女性成长小说的继承和发展[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02):59-67.
  [4]Tamar Mayer, ed. Gender Ironies of Nationalism: Sexing the Nation[M]. Oxford: Routledge, 2000.
  [5]Eldridge, C. Soul on Ice. New-York: Dell Publishing Co., Inc. 1968: 205-206.
  [6]Stephen M.Whitehead, Desires of the Masculine Subject, Men and Masculinities: 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Vol III[A]. 2006.
  [7]Kpohoue, Ferdinand. “Emasculation of male characters as seen through Sula by Toni Mor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iterature 7.2 (2018): 20-25.
  作者简介:
  孙超,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家、家庭和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古至今,家国情怀就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宋词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也在很多宋词作品中有所体现。宋词解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学习先贤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宋词;家国情怀;文本解读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历代传唱不衰。到今天,仍然是戏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牡丹亭》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一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本文认为《牡丹亭》所表达出来的青春生命意识觉醒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是根本原因。汤显祖创作的天才般优美曲辞也是重要原因。更有历代表演者刻苦钻研,深入探究,将剧中人物演活,培养出一代代知音观众。因而,《
期刊
【摘要】 生活于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地区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在精神上将自己与海洋景观紧密相联,并将海洋景观建构为他们的精神景观,从而产生了大量充满活力的神秘而又神圣的海洋意象。本文从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认知基础——澳大利亚原住民神话叙事出发,探讨当代原住民著名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卡彭塔利亚湾》中浸润着澳大利亚原住民创世先祖神秘生命力的海洋意象,揭示了河流海洋与陆地一样,不仅是一个地理疆域,还是澳大利亚原住
期刊
【摘要】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发表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哈珀·李继承了哥特文学的传统,把大量哥特风格的细节放进了故事背景和情节之中,增加了故事的剧情和气氛。本文试从怪诞恐怖的表现特征,时序颠倒的叙事形式,以及扭曲的哥特人物形象等角度,探析小说的哥特式风格,以进一步探索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哥特风格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
期刊
【摘要】 《百家公案》通过包公断案的诸多故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内容,集中表现包公刚直不阿的气质,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作风,展现了高明的断案智慧。本文通过解析包公断案智慧,进一步探究包公断案的叙写价值及其思想的局限性,以期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百家公案》;包公;断案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
期刊
【摘要】 《临江仙》是《三国演义》开篇词,也是升庵家喻户晓的历史名篇。将感慨兴寄寓于酒,是升庵词显著的艺术特征。“酒”意象在其词中俯拾即是,且呈现不同文化意蕴。本文以升庵词“酒”意象为研究对象,管窥升庵心路历程、情感内蕴。  【关键词】 升庵词;“酒”意象;情感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25-02  杨慎(
期刊
【摘要】 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内容日益多样化,是英美,也是世界的瑰宝,在全球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诗歌以其高度精练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美妙音律已经成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对英美诗歌的解读具有很大的价值,通过深层次地分析英美诗歌的文体特点,解读赏析英美诗歌的内涵,可以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扩大视野,促进国家文化进步。  【关键词】 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牡丹亭》与《长生殿》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二,同样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典范,二者有很多相同抑或不同之处,二者的对比研究可以再现古典戏曲的美,对之后的戏曲创作给予借鉴,因此,从《牡丹亭》与《长生殿》问世以来就有过很多人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主体思想的比较,“至情观”的比较,情节结构的比较,等等,而本文试从文化影响力角度、作品艺术价值角度、作品写作角度,依次选取文化冲击力、女性形象的塑造、
期刊
【摘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不断地成长、壮大,源于它脚下有肥沃的文化土壤,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依靠力量、社会愿景上具有内在的价值契合。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采取科学方
期刊
【摘要】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化,对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改造老城区中产生的影响,一个城市的象征就是当地的文化脉络,是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样不仅文脉能够得以生存和传承,城市的精神面貌也能够得到发扬。所以我们应该要坚持“文脉主义”的发展理念,使城市的新老建筑得到更加合理化的发展。  【关键词】 建筑造型;城市;传承;历史文脉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