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宋词家国情怀之文本解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家、家庭和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古至今,家国情怀就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宋词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也在很多宋词作品中有所体现。宋词解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学习先贤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宋词;家国情怀;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12-02
  宋词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语言文化知识,透射出词人真挚的思想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性的价值追求。宋朝外敌入侵、战乱不息,文人的家国情怀空前高涨,他们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担忧反映在作品中,形成了“爱国主义词派”。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学生的一些情感体验和精神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是宋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桥梁。但是家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精神内涵也随之而变,当今社会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梦”,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将个人、社会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家与国密不可分。因此,在宋词解读中,教师应重视家国情怀教育,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其崇高的理想。
  一、诵读涵泳,体悟家国情怀之挚真
  宋词的前身是曲子词,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还具有音乐的特点。其句式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宋词时,首先应当让学生认真反复的诵读,形成自己独特感受,仔细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和词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其次,宋词教学中诵读不是枯燥单一的方法,学生是要在疏通字词、理解词义的基础是进行诵读,感悟作者的主观情感,以求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宋词教学本应增加学生的诵读次数,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内容、感受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法,透彻理解词中的人物形象,更好的感悟词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作品大都能在字里行间显露出来,在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上阕写景抒情,下阕直接言志。赏心亭上,词人一眼望去,由山及水,意境辽阔,面对这样的宏大的场面,每个人都会产生对祖国壮美山川的热爱之情。但是作者想到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发出了“无人会,登临意”的感慨。下阕中词人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心中的一腔爱国热血得不到挥洒,内心倍感无奈与辛酸,最后流下的只有英雄悲伤的泪水。这首词情感真挚、语言直白。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涵泳体味,不断地进行自我情感的调整,感受作者细腻情感的变化。如词中对千里清秋的无限热爱和栏杆拍遍的悲愤无奈两者情感差别是巨大的,通过反复诵读,涵泳体会,学生能够明确的把握词人的情感的微妙变化。“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树犹如此”“揾英雄泪”等这些短句的情感以及用词的精妙也是需要通过诵读来准确地体现出来。总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涵泳,能够更好地体悟文字里蕴含的家国情感,使得古人情感在现代社会重新鲜活起来。
  二、知人论世,溯源家国情怀之缘因
  家国情怀具有历史性,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具有不同的内涵表现。学生在学习一首宋词时,应该先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品中的人生百态,碰撞思想,才会无限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作者作品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学生在体悟宋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时,要对宋朝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能够全面的了解,对于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细致的掌握。比如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风格与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以南渡为界,前期清新明快,后期沉郁凄婉。《声声慢》是她南渡之后的作品,这时的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灾祸,整首词沉郁凄婉,起句一连运用七组叠词,生动形象地将自己内心的迷茫、生活的凄凉、愁绪的繁多表现出来。她在孤独的寻觅但终无所获,多变的天气使她更加的苦闷,只好借酒消愁,但酒也无法慰藉她身心的痛苦。词人说酒是“淡酒”,其实是一种受经历影响的主观感受,在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和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痛后,词人心境的变化。悲伤之余,抬头又看到空中飞过的大雁,更是增添了思乡的惆怅,于是词人在下片转入描写眼前的庭院景色。看到的却是在潇潇细雨中,菊花颓败,满地堆积,如今无人欣赏、采摘。词人借助菊花生命的凋零与衰败感叹自己容颜衰老、年华已逝,抒发自己孤寂落寞、凄凉愁苦的思想情感。国家的前途命运可以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命运,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在学习宋词时,能够知人论世,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词人在外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背景下表达的爱国情感,这对于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至关重要。
  三、文本细读,赏析家国情怀之俊美
  文本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容 进行鉴赏分析,不能脱离文本,天马行空的想象。文本细读强调要以文本为中心,文本是作者情感意义的最直接体现。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情感,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就是作者所看所感所想。宋词中的语言都非常的精炼和含蓄,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诗词内容,仔细品味诗词的字词句,理解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领会文章主旨及暗含的家国情怀。
  细读文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众所周知,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其代表作之一,词的上阕主要是描写景物环境的宏大场面,境界宏阔,感慨深沉,将浩荡江河和千古人事尽收笔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就展现了一个大气恢宏的场景,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感叹古今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他对那些实现抱负、创立千秋功业的英雄人物充满敬仰,他羡慕周瑜的雄姿英发、年少有为,他痛心自己无法施展抱负、报效国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是对赤壁江涛的具体描写,“穿”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拍”写出了波涛拍岸的力度,“卷”写出了波涛的力量之大。“穿”“拍”“卷”三个动词使画面更富有动态立体感,更加的壮观雄浑。词中大气俊美的景色描写,突出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长江的恢宏气势,也侧面表现了作者豪迈昂扬的斗志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词的下阕主要是赞扬周瑜风华正茂、年少有为。转而想到自己被贬黄州,报国无门,年华流逝,不免觉得自己悲慘可笑,但苏轼并没有沉浸在悲痛惋惜的生活境遇中,而是不断在与历史人物的对比中认清现实,寻找心灵的慰藉,抒发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超脱与自由。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词中的字词句,感受诗词的壮美和词人昂扬的斗志,理解诗词主旨,体悟词人的深沉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四、文本拓展,培养家国情怀之爱意
  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文本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讲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去更新深化认识,不断增加对家国情怀理解。文本拓展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学生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感受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文本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拓宽教学视野,整合教学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加深理解,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同。
  文本拓展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主要是赞颂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表露了作者对杭州人民和平安定 生活的羡慕与向往。词中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指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以“形胜”“繁华”四字对杭州进行总结性的概括。下面又详细的从各方面进行描写,从街巷河桥到居民住宅,从钱塘江潮到市井生活,从西湖美景到官僚游乐等场景,细致全面地展现了宋代杭州的繁荣与壮丽。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词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杭州,对祖国深深的爱意。通过学习古代杭州城的繁华美丽,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拓展文本还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阅读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宋词中蕴含着作者细腻的情感,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将古人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地发展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古今情感的融合贯通,有利于学生內化家国情怀,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近年来,家国情怀的作品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爱国主义应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不能被触犯的底线,是所有情感的源泉,是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宋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包含着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还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蕴含着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它是词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词人精神情怀和人生价值的表现。宋词家国情怀的解读,有助于学生享受爱国教育,激发爱国热情,确立人生志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常丽娜.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家国情怀作品的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王艳艳,女,山东菏泽人,河北北方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潘斌军,通讯作者,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书法与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文化素养的不断积累,能够对书法创作以及继承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书法技艺的提高以及书法创作的发展,又能够进一步起到积累文化素养的作用。所以对于书法与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应该以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观察,使书法能够切实的落实于中国的大文化环境之中。在本文中,将主要针对书法与文化素养的关系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推动书法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书法创作中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期刊
【摘要】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伴随着第二次女权运动而逐渐兴起,它强调女性的权益和地位,旨在通过翻译活动来提高和突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且对翻译和整个人类都有很大的意义。而《丰乳肥臀》揭露了那个时代下女性悲惨的命运,与女性主义紧密相关。本文旨在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来分析研究葛浩文译本的《丰乳肥臀》中对两性的描写,并且就此展开分析,看译本是否传符合原文的思想,是否递出原文中对女性的同情和
期刊
【摘要】 读书是一种情怀,而书店是寄托情怀的地方,所以传统书局需要转变面貌,跟上社会潮流,成为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本文将论述在传统书店室内设计的基础上如何提升空间的舒适度和美观性,增加书店的意境感。  【关键词】 室内设计;独立书店;意境感;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4-0071-02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
期刊
【摘要】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通过模仿来完成一系列复制与传播的过程,语言模因是模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则是语言模因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中的“动物系”词汇为研究对象,结合语言模因的相关理论,分析其在复制和传播中的模因类型、流行机制及教学启示,以期为此类流行语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模因论;“动物系”流行语词汇;流行机制;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H136
期刊
【摘要】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保护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其在保护文物,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保护宝贵的遗产和不可再生资源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尤为重要的内容,而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就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收入文物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博物馆游览游客数量的不断提高
期刊
【摘要】 关于语言意义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而西方众多的语言哲学流派纷纷从不同意义角度去解读语言,阐述其价值,诞生了大量的语言意义理论。西方语言哲学流变观的梳理及其价值的探讨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重点论述了形式语义论、语境决定论、语言用法论、语料库语言学等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学派在语言意义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更系统地研究西方语言哲学流变及其价值提供参考,推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 西方
期刊
【摘要】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注重客体思维,而中方注重主体思维,这种主客体意识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汉语使用不同的表达法,即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英语物称倾向和汉语人称倾向的不同表现形式,并选取沈从文的《边城》及金介甫的英译本为例,进一步指出,译者应适当转换,以符合英语重物称和汉语重人称的特点。  【关键词】 物称主语;人称
期刊
【摘要】 高职雕刻艺术设计是一个小众特色专业,涉及造型艺术、材料工艺、非遗文化等跨学科内容。该专业普遍教学问题是专业与行业匹配度不高,理论与技艺脱节,实践环节的设置有所偏差,未能适应行业需求,未能满足岗位群的核心素质和能力,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由此教学改革需基于“技术、艺术、文化”三方面的人才规格要求,明晰“工艺、设计、素质”三个模块的课程基础结构,围绕“技艺道”三条主干构建教学体系。从普遍薄弱的
期刊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日语学习过程中,要了解日语语言文化形成的原因,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特点,进而强化日语综合应用能力。日语受传统的“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在表达时特征丰富,且能突出文化的精髓。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先分析日语语言文化形成的背景,再列举日语的具体表达形式,最后进行日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探究,以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关键词】 文化视角;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H36
期刊
【摘要】 《致命女人》是一部美国犯罪类电视喜剧,该剧以三个年代的不同女性为线索,分别讲述了她们如何处理婚姻中丈夫不忠行为的故事。该剧于2019年下半年在我国播出,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大众的喜爱和称赞,这就离不开字幕翻译的功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紧密,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针对这部“黑色喜剧”,如何将字幕翻译的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