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这句话很凝练地概括了宁波城区的地形地貌。而这一“湖”,就是宁波人引以为傲的月湖。但最近,这颗镶嵌在甬城的明珠,却一改昔日妆容,变成了一个不忍直视的“大泥坑”。
“美景”变“丑景”,不但没有市民站出来反对,反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为何?因为大家知道,月湖正忙着“梳妆打扮”,“眉黛只化了一半”。
今年3月21日,海曙区正式启动浙江省首个湖泊治理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对月湖水进行生态综合整治。这是继1999年之后,月湖又一次大规模治理。通过整治,月湖水质将由目前的劣Ⅴ类逐步提升到Ⅲ类,浅水区可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
“眼睛”日渐浑浊亟待治理
月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年间,并在两宋时期形成了以月湖为核心的城市水网系统。在宁波人的心目中,月湖就是宁波的“眼睛”,她目睹了古老港城的沧桑和兴衰。通过月湖这双“眼睛”,大家能看到宁波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但是,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管理,这双美丽的“眼睛”日渐浑浊。宁波市环境监测站的检测数据显示,目前月湖水质为劣Ⅴ类,且有逐年恶化趋势,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休闲品质,提升月湖水质已经迫在眉睫。
家住月湖周边的蒋大爷说,几十年来,他每天都在月湖边锻炼身体。在他的印象中,曾经的月湖碧波荡漾,夏天经常能看到有人在里面游泳。但最近几年他发现,月湖的水质越来越差,冬天的水是棕色,夏天又变成了绿色。整治之前,他一直担心,这样下去月湖会变成“臭湖”。
根据相关资料记录,在1999年月湖整治期间,政府部门曾对周边污水进行了截流。那为何月湖水质还会逐年恶化?
海曙区“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月湖的污染源分为“内源”和“外源”。其中,“内源”主要来自湖底淤泥。上次月湖整治至今已有18年之久,其间,月湖湖底产生了大量淤泥,而且磷含量非常高,很容易造成湖水富营养化。而“外源”主要来自湖底暗藏的污水管和周边破损的管道。“月湖周边的管道,由于年久失修,有些破损严重,污水会通过土壤或者石缝渗透进月湖。”该负责人说,除此之外,台风等强降雨天气短时间内带来的大量降水,也会使污水管道的污水外溢到月湖。
在经过长期调研,多次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治水专家、市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后,海曙区决定启动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项目。为了缓解政府短期内的资金压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海曙区专门引入了PPP模式,由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治水。
通过公开竞争,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项目由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中标之后,海曙区和天河公司签订了十年期合同,其中整治期一年,运营养护期九年。前三年经费全部由天河公司承担,三年整治后,通过第三方权威检测,达到预期要求了,再分七年逐期支付。在整个整治过程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监督者的角色,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如期推进。
科技力量让淤泥变废为宝
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包括清淤及淤泥处置、水质提升与水生态构建、绿化提升、海绵体修复及智能化管理等五大工程。考虑到月湖面积较大,整个清淤工作以居士林门前柳汀街为界,先南区后北区。目前,南区清淤工作已基本结束,北区正有序开展。
天河公司总工程师徐继荣说,清淤是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至关重要的一步。月湖的淤泥,尤其是表层的浮泥,是一种由微生物加藻类构成的有机物,它具有高氮、高磷、高有机质三大特点。“月湖干淤泥的磷含量是月湖水体磷含量的5000倍,而且很难通过生物学的方法除去。”这次月湖水整治采用干式清淤,水抽干以后用高压水枪清洗湖底,这样清理更为彻底。
徐继荣说,经过声呐测定,月湖底部的淤泥平均厚度在26厘米左右,考虑到对土壤的污染程度,需要清理掉50厘米,淤泥总量预计达5.5万立方米。这么大体量的淤泥,而且在市区,如何妥善处置?
天河公司为此专门引进了四台世界领先的大型淤泥固化机。这些设备可以将淤泥固化为泥饼,每天的淤泥处理量可以达到2400立方米。而且,从湖底抽取淤泥到过滤池,从搅拌机到固化,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在固化泥浆的同时,还能够净化水质。
“淤泥是水和泥混在一起的,而这些设备内的隔膜是高分子复合材料,间隙非常小,只能通过水分子。通过挤压、压滤之后,水被排出去,泥则留在了设备内。” 月湖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技术中心经理章俊说,通过固化机的处理后,原来浑浊的泥浆被分离成了黑色的泥饼和清澈的Ⅲ类水。净化过的水可以直接回灌到湖泊河道,而制成的泥饼可以用作绿化种植土、制砖,还可以用作马路下面的稳定层。
活水系统唤醒湖泊生命力
“这次月湖整治其实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就是让她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徐继荣说,“过去水里面没有那么多污染物,我们就把污染物拿出来;过去的水是流动的,我们就想办法让她流动起来,让她按照自然的法则运行。”
因此,月湖淤泥清除后,施工方将在湖底种植沉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打造一个阶梯式的水下森林,同时有针对性地投放鱼苗。通过生物的合理调配,让月湖水生态得到彻底恢复,生物净化能力变得更强。
“湖泊光靠生物净化也不行,还要有生态水量和生态流速。”徐继荣说,流水不腐,月湖水质变差,和水体不流动有很大关系。为了让湖水流动起来,他们将在月湖中建立一个双向净化与活水系统。
当月湖缺水了,可以利用这个系统从护城河补水。但作为外来水源,这些水在排入月湖前,必须经过净化。这借鉴了西湖的治理经验。“但是,月湖不像西湖那样,有得天独厚的钱塘江资源。月湖只能从护城河补水,而护城河的水比月湖还差,所以很多情况不能完全指望护城河,所以我们还要进行内循环。”这个内循环,就是把月湖的水净化以后,重新排放到月湖。
在这次整治过程中,天河公司将在月湖的北端和西段,设置两个进水口,并在湖底布设管道,利用重力流,把水输送到月湖南边的净水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把水里的磷、悬浮颗粒以及一些藻类去除,然后将净化后的水,从表面重新排到月湖。整个系统的净化流量是每小时1000吨,一天可以达到2.4萬吨。按整个月湖36万吨水计算,理论上15天就可以净化一遍。
智能化管理确保长效维护
月湖是宁波的名片,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徐继荣坦言,本次月湖整治意义重大,他们面临的压力也前所未有。“治好了是责任所在,治不好就是城市的罪人。”所以,他们的口号就是“尽洪荒之力,做良心工程”。
月湖是一个文化景点,所以天河公司在项目开工之前,不仅调研了月湖的水质、湖底地形、沉积物和动植物情况,还认真研究了月湖自唐朝以来的整个历史。此举正是为了在文化上下功夫,将文化贯穿于整个治理过程,做到“净水、活水、美化、文化”,让绿化提升和月湖文化相融合。
对于陆上的月湖公园,本次整治充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新设计其排水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把月湖公园打造成一个“海绵体”,使雨水净化之后再排入月湖。
整治完成后,天河公司有九年的运营维护期,在此期间,要保证水质长期优良与稳定。为此,天河公司将在月湖设立三个监测点,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整个月湖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这个系统可以自动检测水质,对水质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启动双向净化与活水系统。
“这些系统正常运行的话,这次的整治效果可以保证在20年以上,而且月湖的水会变得越来越好。”徐继荣说,未来,他们还将加强陆上景观管理和水质保障管理。对于台风、藻类暴发等突发性状况,他们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在项目合同期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大学等国内多家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将对月湖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内其他同类型的湖泊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谢 霞
“美景”变“丑景”,不但没有市民站出来反对,反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为何?因为大家知道,月湖正忙着“梳妆打扮”,“眉黛只化了一半”。
今年3月21日,海曙区正式启动浙江省首个湖泊治理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对月湖水进行生态综合整治。这是继1999年之后,月湖又一次大规模治理。通过整治,月湖水质将由目前的劣Ⅴ类逐步提升到Ⅲ类,浅水区可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
“眼睛”日渐浑浊亟待治理
月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贞观年间,并在两宋时期形成了以月湖为核心的城市水网系统。在宁波人的心目中,月湖就是宁波的“眼睛”,她目睹了古老港城的沧桑和兴衰。通过月湖这双“眼睛”,大家能看到宁波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但是,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管理,这双美丽的“眼睛”日渐浑浊。宁波市环境监测站的检测数据显示,目前月湖水质为劣Ⅴ类,且有逐年恶化趋势,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休闲品质,提升月湖水质已经迫在眉睫。
家住月湖周边的蒋大爷说,几十年来,他每天都在月湖边锻炼身体。在他的印象中,曾经的月湖碧波荡漾,夏天经常能看到有人在里面游泳。但最近几年他发现,月湖的水质越来越差,冬天的水是棕色,夏天又变成了绿色。整治之前,他一直担心,这样下去月湖会变成“臭湖”。
根据相关资料记录,在1999年月湖整治期间,政府部门曾对周边污水进行了截流。那为何月湖水质还会逐年恶化?
海曙区“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月湖的污染源分为“内源”和“外源”。其中,“内源”主要来自湖底淤泥。上次月湖整治至今已有18年之久,其间,月湖湖底产生了大量淤泥,而且磷含量非常高,很容易造成湖水富营养化。而“外源”主要来自湖底暗藏的污水管和周边破损的管道。“月湖周边的管道,由于年久失修,有些破损严重,污水会通过土壤或者石缝渗透进月湖。”该负责人说,除此之外,台风等强降雨天气短时间内带来的大量降水,也会使污水管道的污水外溢到月湖。
在经过长期调研,多次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治水专家、市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后,海曙区决定启动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项目。为了缓解政府短期内的资金压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海曙区专门引入了PPP模式,由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治水。
通过公开竞争,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项目由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中标之后,海曙区和天河公司签订了十年期合同,其中整治期一年,运营养护期九年。前三年经费全部由天河公司承担,三年整治后,通过第三方权威检测,达到预期要求了,再分七年逐期支付。在整个整治过程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监督者的角色,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如期推进。
科技力量让淤泥变废为宝
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包括清淤及淤泥处置、水质提升与水生态构建、绿化提升、海绵体修复及智能化管理等五大工程。考虑到月湖面积较大,整个清淤工作以居士林门前柳汀街为界,先南区后北区。目前,南区清淤工作已基本结束,北区正有序开展。
天河公司总工程师徐继荣说,清淤是月湖水生态综合整治至关重要的一步。月湖的淤泥,尤其是表层的浮泥,是一种由微生物加藻类构成的有机物,它具有高氮、高磷、高有机质三大特点。“月湖干淤泥的磷含量是月湖水体磷含量的5000倍,而且很难通过生物学的方法除去。”这次月湖水整治采用干式清淤,水抽干以后用高压水枪清洗湖底,这样清理更为彻底。
徐继荣说,经过声呐测定,月湖底部的淤泥平均厚度在26厘米左右,考虑到对土壤的污染程度,需要清理掉50厘米,淤泥总量预计达5.5万立方米。这么大体量的淤泥,而且在市区,如何妥善处置?
天河公司为此专门引进了四台世界领先的大型淤泥固化机。这些设备可以将淤泥固化为泥饼,每天的淤泥处理量可以达到2400立方米。而且,从湖底抽取淤泥到过滤池,从搅拌机到固化,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在固化泥浆的同时,还能够净化水质。
“淤泥是水和泥混在一起的,而这些设备内的隔膜是高分子复合材料,间隙非常小,只能通过水分子。通过挤压、压滤之后,水被排出去,泥则留在了设备内。” 月湖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技术中心经理章俊说,通过固化机的处理后,原来浑浊的泥浆被分离成了黑色的泥饼和清澈的Ⅲ类水。净化过的水可以直接回灌到湖泊河道,而制成的泥饼可以用作绿化种植土、制砖,还可以用作马路下面的稳定层。
活水系统唤醒湖泊生命力
“这次月湖整治其实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就是让她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徐继荣说,“过去水里面没有那么多污染物,我们就把污染物拿出来;过去的水是流动的,我们就想办法让她流动起来,让她按照自然的法则运行。”
因此,月湖淤泥清除后,施工方将在湖底种植沉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打造一个阶梯式的水下森林,同时有针对性地投放鱼苗。通过生物的合理调配,让月湖水生态得到彻底恢复,生物净化能力变得更强。
“湖泊光靠生物净化也不行,还要有生态水量和生态流速。”徐继荣说,流水不腐,月湖水质变差,和水体不流动有很大关系。为了让湖水流动起来,他们将在月湖中建立一个双向净化与活水系统。
当月湖缺水了,可以利用这个系统从护城河补水。但作为外来水源,这些水在排入月湖前,必须经过净化。这借鉴了西湖的治理经验。“但是,月湖不像西湖那样,有得天独厚的钱塘江资源。月湖只能从护城河补水,而护城河的水比月湖还差,所以很多情况不能完全指望护城河,所以我们还要进行内循环。”这个内循环,就是把月湖的水净化以后,重新排放到月湖。
在这次整治过程中,天河公司将在月湖的北端和西段,设置两个进水口,并在湖底布设管道,利用重力流,把水输送到月湖南边的净水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把水里的磷、悬浮颗粒以及一些藻类去除,然后将净化后的水,从表面重新排到月湖。整个系统的净化流量是每小时1000吨,一天可以达到2.4萬吨。按整个月湖36万吨水计算,理论上15天就可以净化一遍。
智能化管理确保长效维护
月湖是宁波的名片,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徐继荣坦言,本次月湖整治意义重大,他们面临的压力也前所未有。“治好了是责任所在,治不好就是城市的罪人。”所以,他们的口号就是“尽洪荒之力,做良心工程”。
月湖是一个文化景点,所以天河公司在项目开工之前,不仅调研了月湖的水质、湖底地形、沉积物和动植物情况,还认真研究了月湖自唐朝以来的整个历史。此举正是为了在文化上下功夫,将文化贯穿于整个治理过程,做到“净水、活水、美化、文化”,让绿化提升和月湖文化相融合。
对于陆上的月湖公园,本次整治充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新设计其排水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把月湖公园打造成一个“海绵体”,使雨水净化之后再排入月湖。
整治完成后,天河公司有九年的运营维护期,在此期间,要保证水质长期优良与稳定。为此,天河公司将在月湖设立三个监测点,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整个月湖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这个系统可以自动检测水质,对水质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启动双向净化与活水系统。
“这些系统正常运行的话,这次的整治效果可以保证在20年以上,而且月湖的水会变得越来越好。”徐继荣说,未来,他们还将加强陆上景观管理和水质保障管理。对于台风、藻类暴发等突发性状况,他们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在项目合同期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大学等国内多家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还将对月湖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内其他同类型的湖泊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