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教改方案实施以来,中央从教材、学科、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方面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近年来各高校新的工作重点和亮点。当前,教学吸引力的提升凝练、统领课程建设的全部工作,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教学吸引力的形成机制
教学吸引力直接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是教师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产物。因此,教学吸引力的形成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心理生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需要是前提,需要的满足是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质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当前,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存在两重性。一方面,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渴望成才,对于当前国家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他们关注国家的现实与未来的发展,具有学习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追求。另一方面,在当前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又往往表现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漠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它的价值显现具有突出的滞后性特点和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对于注重自我、着眼当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往往会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的两重性是该课程特殊性的反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蕴藏于大学生中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树立搞好教学的自信心,才能正确地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问题。但恰恰在这一问题上,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教师队伍中的普遍认识,都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往往淡化意识形态教育,走一般专业课的教学路线,拟或采取“幼儿园”的迎合式教育方式。
在充分认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探索满足其学习需要的有效途径。与一般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其特殊性表现为:第一,受教育者不是一块“白板”,其思想有一定的倾向性,并具有表达、检验、发展自我思想认识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质应是一种师生“对话”,在“对话”中实现思想交流,通过思想交流,满足学生的思想追求,正确地引导其思想成长。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塑造”,而思想的“塑造”归根结底是被“塑造”者的自我“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是一个在教师主导下,大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话”“参与”, 教师的“对话”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广度,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基本因素。
总之,要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充分认识提升该课程教学吸引力的艰巨性,保有“忧患”意识,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以提升教师“对话”能力,完善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探索并践行能够保证课程教学吸引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吸引力的实现途径分析
教师较强的“对话”能力和学生积极有效的教学“参与”,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基本保证。实现教学吸引力的提升,应当从教师的“对话”能力建设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模式探索入手。
1.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与学生“对话”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承担着“思想塑造”任务的特殊的教师队伍,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由专业向“职业”转型的问题,即由专业知识传承的学者向思想交流、引导的“学者+德育工作者”身份转变。“转型”的核心就是提高与学生“对话”的能力。
提高与学生“对话” 的能力,首要任务是系统地把握教材内容及其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统编教材是经中央审定的权威性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基本介质。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科学转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构建两个逻辑关系。第一,在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把握、构建教材理论内容自身的逻辑体系;第二,在认真学习“国际共运史”“党史”、积极关注时事政治的基础上,把握、构建教材理论内容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关系。理论逻辑的严整性与实践逻辑的深刻性体现着思想政治理论的彻底性,是能够被大学生掌握的根本所在。
提高与学生“对话” 的能力必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所谓的师生“对话”,实质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结合,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基本参照。为此,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广泛而深入地接触、了解学生,应把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反映并系统回答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生中产生思想共鸣。
提高与学生“对话” 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明确学术研究方向和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应服务于、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要从提高与学生的“对话”能力出发,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克服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要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既要开展专题研究,又要注重在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既要开展问题研究,又要注重理论灌输的规律和模式的研究,为提高与学生的“对话”能力提供学术支撑。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
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思想活动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线,“教”的作用的发挥和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缺乏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参与性不足,恰恰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又一根本举措。
实施小班授课计划,加强师生课堂交流。当前,10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普遍现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只能“满堂灌”然后在小范围内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而学生自始至终很难得到自我表达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无形中被阻塞。而6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无疑有助于教师对全班学生情况的掌控,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几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焕发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开展学生学习团队建设,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班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把全体学生编入学习团队。学生的学习团队建设有助于学生间深入地开展思想交流,打破各自的思想“孤岛”状态,提供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新平台;有助于增强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勇气和能力;有助于通过学习团队间的竞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参与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大学生以实践主体的身份在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中,感悟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提高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大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也会发现新问题,寻求新问题的答案将成为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新动力,回答这些新问题也是师生“对话”的有效途径。
总之,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以增强教师的“对话”能力和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教学参与为两条主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张 雯]
教学吸引力的形成机制
教学吸引力直接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是教师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产物。因此,教学吸引力的形成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心理生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需要是前提,需要的满足是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质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当前,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存在两重性。一方面,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渴望成才,对于当前国家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他们关注国家的现实与未来的发展,具有学习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追求。另一方面,在当前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又往往表现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漠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它的价值显现具有突出的滞后性特点和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对于注重自我、着眼当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往往会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的两重性是该课程特殊性的反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蕴藏于大学生中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树立搞好教学的自信心,才能正确地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问题。但恰恰在这一问题上,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教师队伍中的普遍认识,都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这种认识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往往淡化意识形态教育,走一般专业课的教学路线,拟或采取“幼儿园”的迎合式教育方式。
在充分认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探索满足其学习需要的有效途径。与一般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其特殊性表现为:第一,受教育者不是一块“白板”,其思想有一定的倾向性,并具有表达、检验、发展自我思想认识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质应是一种师生“对话”,在“对话”中实现思想交流,通过思想交流,满足学生的思想追求,正确地引导其思想成长。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塑造”,而思想的“塑造”归根结底是被“塑造”者的自我“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是一个在教师主导下,大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话”“参与”, 教师的“对话”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广度,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基本因素。
总之,要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充分认识提升该课程教学吸引力的艰巨性,保有“忧患”意识,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以提升教师“对话”能力,完善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探索并践行能够保证课程教学吸引力的新的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吸引力的实现途径分析
教师较强的“对话”能力和学生积极有效的教学“参与”,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基本保证。实现教学吸引力的提升,应当从教师的“对话”能力建设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模式探索入手。
1.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与学生“对话”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承担着“思想塑造”任务的特殊的教师队伍,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由专业向“职业”转型的问题,即由专业知识传承的学者向思想交流、引导的“学者+德育工作者”身份转变。“转型”的核心就是提高与学生“对话”的能力。
提高与学生“对话” 的能力,首要任务是系统地把握教材内容及其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统编教材是经中央审定的权威性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基本介质。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科学转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构建两个逻辑关系。第一,在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把握、构建教材理论内容自身的逻辑体系;第二,在认真学习“国际共运史”“党史”、积极关注时事政治的基础上,把握、构建教材理论内容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关系。理论逻辑的严整性与实践逻辑的深刻性体现着思想政治理论的彻底性,是能够被大学生掌握的根本所在。
提高与学生“对话” 的能力必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所谓的师生“对话”,实质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结合,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基本参照。为此,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广泛而深入地接触、了解学生,应把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反映并系统回答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使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生中产生思想共鸣。
提高与学生“对话” 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明确学术研究方向和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应服务于、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要从提高与学生的“对话”能力出发,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克服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要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既要开展专题研究,又要注重在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既要开展问题研究,又要注重理论灌输的规律和模式的研究,为提高与学生的“对话”能力提供学术支撑。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
与一般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思想活动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线,“教”的作用的发挥和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缺乏学生的参与、或学生参与性不足,恰恰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又一根本举措。
实施小班授课计划,加强师生课堂交流。当前,10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是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普遍现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只能“满堂灌”然后在小范围内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而学生自始至终很难得到自我表达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无形中被阻塞。而6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无疑有助于教师对全班学生情况的掌控,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几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焕发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开展学生学习团队建设,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以班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把全体学生编入学习团队。学生的学习团队建设有助于学生间深入地开展思想交流,打破各自的思想“孤岛”状态,提供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新平台;有助于增强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勇气和能力;有助于通过学习团队间的竞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参与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大学生以实践主体的身份在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中,感悟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提高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大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也会发现新问题,寻求新问题的答案将成为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新动力,回答这些新问题也是师生“对话”的有效途径。
总之,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以增强教师的“对话”能力和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教学参与为两条主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