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建立起适应的职业和价值观承诺,形成适合和稳定的自我概念,则自我同一性达成,为未来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容易导致自我同一性危机。文章对自我同一性过度延缓、早闭、扩散三种发展危机对高中生生涯规划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促进同一性达成”提出了兼顾“课上与课下”“共性与个性”“探索与承诺培养”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生涯规划;探索与承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9-0022-04
随着新高考改革大幕的徐徐拉开,一时间“生涯规划”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热词”。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必须解决好“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那樣的人?”这三个问题,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高中生对自我同一性进行良好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1]。简言之,个体通过自我整合,建立起关于对自己人格、信念、目标、价值观、兴趣、能力等的自我概念,并将其作为未来自身成长的目标与动力。玛西亚(Marcia)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著述,提出了“同一性状态模型”,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是由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组成的结构。探索指个体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的过程。承诺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而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做出的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资和自我牺牲[2]。根据个人探索和承诺的程度不同,自我同一性可分为同一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高承诺高探索状态);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高探索低承诺状态);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低探索高承诺状态);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低探索低承诺状态)等四种状态,而后三种状态处于个人探索和承诺的不成熟状态,更容易导致发展危机。
一、自我同一性危机导致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建立起适应的职业和价值观承诺,形成适合和稳定的自我概念,则自我同一性达成,为未来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容易导致自我同一性危机,容易在生涯规划时走入“心理误区”,影响规划质量。
(一)同一性过度延缓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根据舒伯(Super)的职业发展观点,高中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个人对自身的能力及角色、职业等进行一番探索并不断收集相关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希望找到未来能指引其生涯发展的方向与价值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出现合理性延缓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有很多高中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倾尽全力,却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悦纳自己,无法进行个人定位,找到自己适合的发展方向,没有真正度过“延缓偿付期”。但受到新高考政策的影响,学生又不得不在高一阶段进行“选课”,初步确定自己未来专业方向,进而产生“同一性过度延缓”。有研究显示同一性延缓与个体的情绪波动和压力存在密切联系[3],因此更容易在生涯规划时走入“心理误区”,进而对规划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矛盾自卑心理。高中生对自己的生涯发展有种种设想,但生活阅历和学识有限,往往落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他们一方面不情愿看到这种强烈的反差,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很少考虑甚至忽略自己的安排是否与现实相符;另一方面虽然差距客观存在,但有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缩短,有些高中生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会自怨自艾,把失败归因于自身,多次的失败甚至会使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低水平评估,在进行生涯规划时显得畏首畏尾,甚至因此错失良机。
二是从众依赖心理。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高中生尚处于探索阶段,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导向尚未形成,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同辈群体和长辈。高中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缺乏想法和信心,极易动摇,因此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建议,此时来自同辈群体的“榜样”作用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的高中生就会忽视自己的性格与兴趣特点,盲目跟风,追求功利、人云亦云,对自己的生涯规划采取草草了事的态度;此外,中国父母溺爱子女,事事都为其铺路,让子女坐享其成,加之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让有些高中生倍感无力,索性不如依靠父母在经济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支持,接受父母的安排,从而丧失了生涯规划的自主性。
(二)自我同一性早闭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同一性早闭的高中生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他们大多数处于封闭或者被动接受的状态,但却早早做出了承诺。这些承诺往往并非情出自愿,而是父母、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建议与期望。他们在没有进行探索的情况下,以他人为其定制的目标和价值观为导向,盲目或者被动做出承诺,在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成为“提线木偶”。面对外界的种种信息和活动尝试采取一种故步自封、被动接受或者消极抵触的态度,只是一味地向前冲,这会导致生涯规划走入只有“行动纲领”,缺少“方针目标”的窘境,这样的生涯规划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自我同一性扩散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同一性扩散的高中生,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内心无甚波澜”的状态,他们缺乏进行尝试探索、进行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理想的动力与愿望,他们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展望将来。面对高考改革、选课走班,他们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一切随缘的态度,处于这种状态的高中生自然也就谈不上去安排、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了。 二、建构生涯规划体系促进自我同一性达成
作为心理教师,任教高中“生涯规划”学科两年,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渡过成长危机,进行系统、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良好整合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工作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兼顾“课上与课下”“共性与个性”“探索与承诺培养”的应对策略。
(一)课上“生涯规划课程 领导力课程”模式
1.生涯规划课程方面
内容设置:面向高一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同一性达成状态是最成熟的状态,因为它与平衡的思维,有效的决策和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相联系[4]。平衡的思维根植于各项能力的锻炼,有效的决策来源于对自身与外界环境信息的了解,深层次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际互动密切相关。因此,将以上三项内容纳入生涯规划的课堂教学中。(见表1)
方法策略:自省篇和能力篇倾向于向内探索,多采用心理测验、表达型心理投射技术、自我反思等方式。其中心理测验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诸如对兴趣、性格、价值观的相关心理问卷,非正式包括自创的一些非正式的趣味测试,例如“多元智能闯关游戏”“创新思维小测试”等。表达性心理投射技术则综合运用了图画、游戏、心理剧等多种形式,例如绘画“我的职业兴趣岛生活”、OH卡牌探索未来发展之路、心理剧“我的职业选择”等。自我反思包括模拟撰写个人求职简历、绘制个人SWOT态势分析图、绘制“我的车日路”模型等方式。
方向篇倾向于向外探索,社会支持篇向内和向外探索兼而有之。方向篇多采用职业体验、校园企业参观、生涯人物讲座等方式。社会支持篇多采用团体心理拓展游戏、角色互换扮演、生涯人物采访等方式。
2. 领导力课程方面
内容设置:面向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倾向于承诺维度的培养。通过改善社会公共事务为项目的课程实施,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融入社会建设,培养学生调研、组织、策划、宣传、项目实施和评估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决策和规划的能力。学生可以从生涯规划课堂或者身边发生的故事中获取灵感,选取感兴趣的项目为主题(拥抱不爱说话的朋友、改进天津不合理交通线路、关爱橙色卫士、有限资源无限循环),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和精力走出学校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方法性指导(团队建立、优秀课题介绍、选题策略、文献查阅方法、初步问卷设计方法、初步统计策略、海报和视频制作方法等)和项目进展的实时反馈与交流。
方法策略:主要以专家讲座、课堂答疑、小组交流为主。在团队建立阶段主要通过团队心理拓展游戏实现,例如:妙笔生花、同舟共济、解手链等。
(二)课下“心理社团活动 个体生涯咨询”模式
1 .心理社团活动
面向高中三个年级学生,倾向于探索维度的培养,主要关注心理成长和生涯发展两个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主题源于课堂教学,在方法策略上又比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多样(见表2)。社团活动每隔两到三周一次,通过海报招募的方式,学生自愿参加,单次活动不超过20人。
2.个体生涯咨询
面向高中三个年级学生,倾向于承诺维度的培养。参与课程和活动之余,有一部分同学愿意在自我生涯规划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愿意就未来的生涯发展和生涯导师展开探讨。在生涯咨询中主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正确处理“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三者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兴趣点,在尊重个人喜好的基础上,理性地评价和认识自我,确定恰当合理的生涯目标,并及时掌握相关就业信息,了解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在生涯决策上做到审时度势,灵活应对。
其次,增強学生自主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不能靠别人安排,而是要靠自己走出来”。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并及时给予反馈,增强高中生的自主感,满足独立自主的需求,让学生愿意在生涯规划这件事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促进其自我同一性的良好整合。
再次,因人制宜。对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学生,他们并非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只因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正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多一分耐心,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对于同一性早闭的学生,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架起一座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桥梁,提升其人际交往水平和观点采择能力,培养其职业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的学生,帮助他们重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与热忱,协助其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标,培养兴趣并挖掘自己的闪光点。
三、反思与展望
生涯规划教育为促进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顺利促成学生“自我同一性再达成”,我做了如下反思。
1.成功的生涯规划根植于自我同一性的良好整合,自我同一性的达成会提升生涯规划的质量,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对于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达成,需要多方面努力共同完成,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德育都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3.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内心意愿与体验,并外显于具体承诺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每个人自我同一性的整合进程由其自身特点决定,在生涯教育过程中不能过于刻板僵化一刀切,要尊重个人发展规律。
5.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相关背景及技术实施能力、应变能力和自身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更有利于个体未来成长。本人及所在学校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具体的实施情境、内容、形式和途径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为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长足发展,还应从政策上保证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双向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来生涯规划教育科学、系统、有效、有序地开展,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良好整合,为学生生涯规划做好指引。
参考文献
[1]王树青,张文新,纪林芹,等.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6.
[2]徐薇,寇彧.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3]Luyckx,K,Schwartz,S J,Berzonsky,M D,et al. Cap-turing ruminative exploration:Extending the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late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58–82.
[4]Schwartz,S J. The evolution of eriksonian and neo-eriksonian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a review and integration[J]. Identity,2001,1(1):7–58.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生涯规划;探索与承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9-0022-04
随着新高考改革大幕的徐徐拉开,一时间“生涯规划”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热词”。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必须解决好“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那樣的人?”这三个问题,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高中生对自我同一性进行良好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1]。简言之,个体通过自我整合,建立起关于对自己人格、信念、目标、价值观、兴趣、能力等的自我概念,并将其作为未来自身成长的目标与动力。玛西亚(Marcia)基于埃里克森的理论著述,提出了“同一性状态模型”,将自我同一性定义为是由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组成的结构。探索指个体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的过程。承诺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而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做出的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资和自我牺牲[2]。根据个人探索和承诺的程度不同,自我同一性可分为同一性达成(identity achievement,高承诺高探索状态);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高探索低承诺状态);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低探索高承诺状态);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低探索低承诺状态)等四种状态,而后三种状态处于个人探索和承诺的不成熟状态,更容易导致发展危机。
一、自我同一性危机导致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建立起适应的职业和价值观承诺,形成适合和稳定的自我概念,则自我同一性达成,为未来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容易导致自我同一性危机,容易在生涯规划时走入“心理误区”,影响规划质量。
(一)同一性过度延缓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根据舒伯(Super)的职业发展观点,高中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个人对自身的能力及角色、职业等进行一番探索并不断收集相关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希望找到未来能指引其生涯发展的方向与价值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出现合理性延缓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有很多高中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倾尽全力,却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悦纳自己,无法进行个人定位,找到自己适合的发展方向,没有真正度过“延缓偿付期”。但受到新高考政策的影响,学生又不得不在高一阶段进行“选课”,初步确定自己未来专业方向,进而产生“同一性过度延缓”。有研究显示同一性延缓与个体的情绪波动和压力存在密切联系[3],因此更容易在生涯规划时走入“心理误区”,进而对规划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矛盾自卑心理。高中生对自己的生涯发展有种种设想,但生活阅历和学识有限,往往落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他们一方面不情愿看到这种强烈的反差,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很少考虑甚至忽略自己的安排是否与现实相符;另一方面虽然差距客观存在,但有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缩短,有些高中生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会自怨自艾,把失败归因于自身,多次的失败甚至会使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低水平评估,在进行生涯规划时显得畏首畏尾,甚至因此错失良机。
二是从众依赖心理。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高中生尚处于探索阶段,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导向尚未形成,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同辈群体和长辈。高中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缺乏想法和信心,极易动摇,因此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建议,此时来自同辈群体的“榜样”作用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的高中生就会忽视自己的性格与兴趣特点,盲目跟风,追求功利、人云亦云,对自己的生涯规划采取草草了事的态度;此外,中国父母溺爱子女,事事都为其铺路,让子女坐享其成,加之目前激烈的就业竞争,让有些高中生倍感无力,索性不如依靠父母在经济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支持,接受父母的安排,从而丧失了生涯规划的自主性。
(二)自我同一性早闭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同一性早闭的高中生没有体验过明确的探索,他们大多数处于封闭或者被动接受的状态,但却早早做出了承诺。这些承诺往往并非情出自愿,而是父母、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建议与期望。他们在没有进行探索的情况下,以他人为其定制的目标和价值观为导向,盲目或者被动做出承诺,在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成为“提线木偶”。面对外界的种种信息和活动尝试采取一种故步自封、被动接受或者消极抵触的态度,只是一味地向前冲,这会导致生涯规划走入只有“行动纲领”,缺少“方针目标”的窘境,这样的生涯规划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自我同一性扩散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同一性扩散的高中生,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内心无甚波澜”的状态,他们缺乏进行尝试探索、进行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理想的动力与愿望,他们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展望将来。面对高考改革、选课走班,他们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一切随缘的态度,处于这种状态的高中生自然也就谈不上去安排、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了。 二、建构生涯规划体系促进自我同一性达成
作为心理教师,任教高中“生涯规划”学科两年,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渡过成长危机,进行系统、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良好整合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工作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兼顾“课上与课下”“共性与个性”“探索与承诺培养”的应对策略。
(一)课上“生涯规划课程 领导力课程”模式
1.生涯规划课程方面
内容设置:面向高一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同一性达成状态是最成熟的状态,因为它与平衡的思维,有效的决策和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相联系[4]。平衡的思维根植于各项能力的锻炼,有效的决策来源于对自身与外界环境信息的了解,深层次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人际互动密切相关。因此,将以上三项内容纳入生涯规划的课堂教学中。(见表1)
方法策略:自省篇和能力篇倾向于向内探索,多采用心理测验、表达型心理投射技术、自我反思等方式。其中心理测验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诸如对兴趣、性格、价值观的相关心理问卷,非正式包括自创的一些非正式的趣味测试,例如“多元智能闯关游戏”“创新思维小测试”等。表达性心理投射技术则综合运用了图画、游戏、心理剧等多种形式,例如绘画“我的职业兴趣岛生活”、OH卡牌探索未来发展之路、心理剧“我的职业选择”等。自我反思包括模拟撰写个人求职简历、绘制个人SWOT态势分析图、绘制“我的车日路”模型等方式。
方向篇倾向于向外探索,社会支持篇向内和向外探索兼而有之。方向篇多采用职业体验、校园企业参观、生涯人物讲座等方式。社会支持篇多采用团体心理拓展游戏、角色互换扮演、生涯人物采访等方式。
2. 领导力课程方面
内容设置:面向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倾向于承诺维度的培养。通过改善社会公共事务为项目的课程实施,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融入社会建设,培养学生调研、组织、策划、宣传、项目实施和评估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决策和规划的能力。学生可以从生涯规划课堂或者身边发生的故事中获取灵感,选取感兴趣的项目为主题(拥抱不爱说话的朋友、改进天津不合理交通线路、关爱橙色卫士、有限资源无限循环),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和精力走出学校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方法性指导(团队建立、优秀课题介绍、选题策略、文献查阅方法、初步问卷设计方法、初步统计策略、海报和视频制作方法等)和项目进展的实时反馈与交流。
方法策略:主要以专家讲座、课堂答疑、小组交流为主。在团队建立阶段主要通过团队心理拓展游戏实现,例如:妙笔生花、同舟共济、解手链等。
(二)课下“心理社团活动 个体生涯咨询”模式
1 .心理社团活动
面向高中三个年级学生,倾向于探索维度的培养,主要关注心理成长和生涯发展两个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主题源于课堂教学,在方法策略上又比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多样(见表2)。社团活动每隔两到三周一次,通过海报招募的方式,学生自愿参加,单次活动不超过20人。
2.个体生涯咨询
面向高中三个年级学生,倾向于承诺维度的培养。参与课程和活动之余,有一部分同学愿意在自我生涯规划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愿意就未来的生涯发展和生涯导师展开探讨。在生涯咨询中主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正确处理“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三者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兴趣点,在尊重个人喜好的基础上,理性地评价和认识自我,确定恰当合理的生涯目标,并及时掌握相关就业信息,了解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在生涯决策上做到审时度势,灵活应对。
其次,增強学生自主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不能靠别人安排,而是要靠自己走出来”。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并及时给予反馈,增强高中生的自主感,满足独立自主的需求,让学生愿意在生涯规划这件事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促进其自我同一性的良好整合。
再次,因人制宜。对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学生,他们并非不愿意承担社会义务,只因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正在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多一分耐心,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对于同一性早闭的学生,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架起一座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桥梁,提升其人际交往水平和观点采择能力,培养其职业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的学生,帮助他们重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与热忱,协助其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标,培养兴趣并挖掘自己的闪光点。
三、反思与展望
生涯规划教育为促进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顺利促成学生“自我同一性再达成”,我做了如下反思。
1.成功的生涯规划根植于自我同一性的良好整合,自我同一性的达成会提升生涯规划的质量,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对于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达成,需要多方面努力共同完成,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德育都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3.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内心意愿与体验,并外显于具体承诺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每个人自我同一性的整合进程由其自身特点决定,在生涯教育过程中不能过于刻板僵化一刀切,要尊重个人发展规律。
5.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相关背景及技术实施能力、应变能力和自身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更有利于个体未来成长。本人及所在学校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具体的实施情境、内容、形式和途径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为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长足发展,还应从政策上保证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双向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来生涯规划教育科学、系统、有效、有序地开展,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良好整合,为学生生涯规划做好指引。
参考文献
[1]王树青,张文新,纪林芹,等.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6.
[2]徐薇,寇彧.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3]Luyckx,K,Schwartz,S J,Berzonsky,M D,et al. Cap-turing ruminative exploration:Extending the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identity formation in late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58–82.
[4]Schwartz,S J. The evolution of eriksonian and neo-eriksonian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a review and integration[J]. Identity,2001,1(1):7–58.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