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官员们如何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保持廉洁,又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实,到了年底,领导年终考核评比、上级对下级的检查、领导送温暖活动好像年三十晚上吃饺子一样,成了许多部门、单位的惯例。各级领导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考核、检查,撰写着各式各样的年终总结,忙着给辖区有困难的老百姓送温暖送慰问品等,官员过年并不只是和腐败、收礼、作秀相联系。
官员过年争议多,全是官员的错?
重视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辞旧迎新之际,亲朋好友之间互致问候,互赠礼品,联络感情,热闹非凡、喜庆祥和,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幸的是,这一属于传统文化的、纯粹的、其乐融融的节日,却在很多官员身上逐渐变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这无可非议,就是到官员家登门拜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连门都认不清的拜年,不能说是很正常的。也许是看在官的份上,看在权的份上而进贡。那么官员对钱、礼是收了还是没收呢,那就不得而知了。我想收还是没收不去理会它,只想说官员也难以应付过年频繁的进贡。
廉洁的官员会对奉送者拒三推四,对送钱者会予以斥责,但是也会遇到一些脸皮厚的、不怕训的、缠磨力强的,这时候也许就会放下脸来,把其礼、其钱扔出去,把其人给推出去,或者就干脆不开门,不让进门。这棒打得好,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但如此会得罪人,难免会造成一些关系的紧张,做廉洁的官员也难。
随大流的官员也想廉洁,但面对死皮赖脸的拜访者下不了狠心,或者来个折中,礼收下,钱退回,或者收下高档的物品,馈赠普通的礼品,以视互相往来。与廉洁的官员相比较此举只是下策,这难免授人以柄,得了人家的好处,日后不能给人以方便就说不过去了。
贪官每日忧心忡忡,特别是在纪律监督部门三令五申的强调下,生怕过年这段时间东窗事发,想收礼又担心。有的虚情假意,昨天都收了,今天就不收;有的只收熟的、靠得住的;有的干脆来个破罐子破摔,横下一条心,腐败到底,有送就收,没收也索。贪官的贪婪本性是改不了的,他们担心的只是丑事的败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在这传统的习俗中,最能检验官员是否清正廉洁。反对陋习防止腐败不仅仅是官员的事,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所应关注的。
官员双重身份的模糊化
与普通百姓不同,官员兼有普通公民和公共权力拥有者这双重身份,而这双重身份很容易被模糊化,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有时候是被动的模糊化了,送礼者把行贿看作登门拜访的必要礼节。有时候则是受贿者主动地模糊,把自己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身份看作一般公众,因而将收受礼金也看作朋友之间天经地义的礼尚往来。
其实,无论处在哪一级位置上的干部,都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已成为一些干部典型的生活状态。这对干部无形中造成很大的压力。按理说,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不应成为一种压力。那么,为什么领导干部会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有压力呢?原来,处理这种社会关系遵循的是一种潜规则,而干部在实践中面对社会公众的则是一种显规则。正是这种人前背后的双重性状态使得干部心理发生严重冲突,进而产生压力。过年的人情应酬往来正是这种压力的集中显现。
当然,官员身份被模糊化并不能否定官员作为普通公民的身份和权利。不能因为官员容易在过年过节时发生腐败行为,就彻底禁止其在节日期间的一切人际交往,否则就是对其应有权利的限制。涉及公共权力滥用的金额巨大的拜年收礼行为,应该严厉禁止,严惩不贷,而官员与亲朋好友之间正常的赠礼和宴请,不应该受到约束。
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廉洁文化,坚决抵制各种腐败行为,过一个干净、纯洁的春节。如有官员接受公款送礼、公款宴请或个人的非正常礼金,一经发现或被举报,一律停职检查,并记录在案,一定时间之内不予提拔。如果一个单位全年发生多起此类事件,则必须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加强节日期间纯粹的情感交流和真正的礼尚往来。况且,作为官员,平时可能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基层百姓,过年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有既倡导了廉洁文化,又弘扬了优良传统,既实现了官员廉洁过年,也保证了官员正常拜年,官员过年才不会有争议。
处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现阶段,除了不正之风等原因外,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很多干部对已经形成的不良风气也不满意,这是未来及时通过适当措施移风易俗的有利条件。当风气真的改变了、变好了,过年真正回归到纯粹意义上的传统习俗的本来面目时,广大干部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工作和应付复杂局面,过年才会轻松愉悦一些,至少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到那时,年难过、怕过年的情况应当有很大的改变吧!(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官员过年争议多,全是官员的错?
重视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辞旧迎新之际,亲朋好友之间互致问候,互赠礼品,联络感情,热闹非凡、喜庆祥和,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幸的是,这一属于传统文化的、纯粹的、其乐融融的节日,却在很多官员身上逐渐变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这无可非议,就是到官员家登门拜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既不是亲戚又不是朋友连门都认不清的拜年,不能说是很正常的。也许是看在官的份上,看在权的份上而进贡。那么官员对钱、礼是收了还是没收呢,那就不得而知了。我想收还是没收不去理会它,只想说官员也难以应付过年频繁的进贡。
廉洁的官员会对奉送者拒三推四,对送钱者会予以斥责,但是也会遇到一些脸皮厚的、不怕训的、缠磨力强的,这时候也许就会放下脸来,把其礼、其钱扔出去,把其人给推出去,或者就干脆不开门,不让进门。这棒打得好,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但如此会得罪人,难免会造成一些关系的紧张,做廉洁的官员也难。
随大流的官员也想廉洁,但面对死皮赖脸的拜访者下不了狠心,或者来个折中,礼收下,钱退回,或者收下高档的物品,馈赠普通的礼品,以视互相往来。与廉洁的官员相比较此举只是下策,这难免授人以柄,得了人家的好处,日后不能给人以方便就说不过去了。
贪官每日忧心忡忡,特别是在纪律监督部门三令五申的强调下,生怕过年这段时间东窗事发,想收礼又担心。有的虚情假意,昨天都收了,今天就不收;有的只收熟的、靠得住的;有的干脆来个破罐子破摔,横下一条心,腐败到底,有送就收,没收也索。贪官的贪婪本性是改不了的,他们担心的只是丑事的败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在这传统的习俗中,最能检验官员是否清正廉洁。反对陋习防止腐败不仅仅是官员的事,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所应关注的。
官员双重身份的模糊化
与普通百姓不同,官员兼有普通公民和公共权力拥有者这双重身份,而这双重身份很容易被模糊化,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有时候是被动的模糊化了,送礼者把行贿看作登门拜访的必要礼节。有时候则是受贿者主动地模糊,把自己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身份看作一般公众,因而将收受礼金也看作朋友之间天经地义的礼尚往来。
其实,无论处在哪一级位置上的干部,都不得不重视营造、平衡和妥善处理上下左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迎来送往、接待上访”,“左右逢源、四处结缘”,已成为一些干部典型的生活状态。这对干部无形中造成很大的压力。按理说,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不应成为一种压力。那么,为什么领导干部会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有压力呢?原来,处理这种社会关系遵循的是一种潜规则,而干部在实践中面对社会公众的则是一种显规则。正是这种人前背后的双重性状态使得干部心理发生严重冲突,进而产生压力。过年的人情应酬往来正是这种压力的集中显现。
当然,官员身份被模糊化并不能否定官员作为普通公民的身份和权利。不能因为官员容易在过年过节时发生腐败行为,就彻底禁止其在节日期间的一切人际交往,否则就是对其应有权利的限制。涉及公共权力滥用的金额巨大的拜年收礼行为,应该严厉禁止,严惩不贷,而官员与亲朋好友之间正常的赠礼和宴请,不应该受到约束。
一方面,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廉洁文化,坚决抵制各种腐败行为,过一个干净、纯洁的春节。如有官员接受公款送礼、公款宴请或个人的非正常礼金,一经发现或被举报,一律停职检查,并记录在案,一定时间之内不予提拔。如果一个单位全年发生多起此类事件,则必须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加强节日期间纯粹的情感交流和真正的礼尚往来。况且,作为官员,平时可能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基层百姓,过年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有既倡导了廉洁文化,又弘扬了优良传统,既实现了官员廉洁过年,也保证了官员正常拜年,官员过年才不会有争议。
处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现阶段,除了不正之风等原因外,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很多干部对已经形成的不良风气也不满意,这是未来及时通过适当措施移风易俗的有利条件。当风气真的改变了、变好了,过年真正回归到纯粹意义上的传统习俗的本来面目时,广大干部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工作和应付复杂局面,过年才会轻松愉悦一些,至少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到那时,年难过、怕过年的情况应当有很大的改变吧!(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