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情感教育的灵魂。学生最大的愉悦莫过于得到心目中老师的爱,这爱能使学生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爱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爱是情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那么,爱的力量又在情感教育中有哪些体现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关键词】情感教育 爱 移情作用 树立威信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64-02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班主任从任职那天起就要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上下功夫。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产生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爱,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班主任要把真诚的爱融入到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情感教育的灵魂。学生最大的愉悦莫过于得到心目中老师的爱,这爱能使学生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爱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爱是情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爱的力量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生移情作用
一般认为,情感是人们对于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把情感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教育必然会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境地之中。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们很善于观察与思考,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在观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反应。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诚心诚意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肯定,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到你没有爱生之心,他们就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都不会接受。所以,班主任要具有爱心,是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当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对待教师,随之产生移情效应,即学生又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所以“爱”既是一种内在体验,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是产生移情效应的动力。学生“爱屋及乌”正是“爱”所产生的强大移情作用。
二、树立威信作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威信高的教师说做某件事,学生立即听从,乐意接受,而且完成得很好。但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无动于衷,懒于接受,即使被迫做了,也是马虎了事。可见教师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有较高的威信,这是教育的需要。而威信并不是教师所固有的,它是师生深厚感情的延伸,是靠教师自己树立起来的。它是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和深厚的师生感情的反映,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要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学生都有渴求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是情绪感染的最好方式,教师身体力行了,学生就会把教师作为效仿的榜样。教师威信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高,容易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威信高的教师所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易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教师应重视自己威信的树立,并充分利用威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以使教育更趋完美。
三、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它成功地说明了期望的激励作用。在这个实验里,当教师被暗示,名单上的学生是“有最佳发展前途者”时,他们由衷地信任这些学生,深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并将这种信任转化为对学生的无限热爱。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神、笑貌、嗓音、态度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这些学生更加自信和自强不息。学生的自强不息促使自己进步,进步又坚定了教师的信心,加深了对学生的期望。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所以,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跌落。教师的爱对学生可产生期望心理,当教师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把教师的期望,看成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满足,发展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奋斗目标维持了稳定的志向水平,激发出奋然上进的力量。故教师的任务和期望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
在教育者对教育主体实施情感教育的活动中,爱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它所产生的种种效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情感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不能在某些事情上苛刻地去追求,而是要通过师生的正确交往,倾心交谈,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把握时机,使教师的情感能锦上添花。有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热爱学生。”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首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偏袒,和蔼可亲,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总之,教师要适时把握爱的火候和情感教育的时机,以实际需要为依据,与学生的心理形成“谐振”。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工具,借注它是为了一个更深层的目的——激发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力求使情感教育技巧化、艺术化,为教学、育人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情感教育 爱 移情作用 树立威信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64-02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班主任从任职那天起就要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上下功夫。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产生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爱,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班主任要把真诚的爱融入到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情感教育的灵魂。学生最大的愉悦莫过于得到心目中老师的爱,这爱能使学生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爱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爱是情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爱的力量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生移情作用
一般认为,情感是人们对于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把情感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教育必然会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境地之中。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们很善于观察与思考,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在观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反应。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诚心诚意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肯定,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到你没有爱生之心,他们就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都不会接受。所以,班主任要具有爱心,是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当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对待教师,随之产生移情效应,即学生又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所以“爱”既是一种内在体验,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是产生移情效应的动力。学生“爱屋及乌”正是“爱”所产生的强大移情作用。
二、树立威信作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威信高的教师说做某件事,学生立即听从,乐意接受,而且完成得很好。但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无动于衷,懒于接受,即使被迫做了,也是马虎了事。可见教师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有较高的威信,这是教育的需要。而威信并不是教师所固有的,它是师生深厚感情的延伸,是靠教师自己树立起来的。它是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和深厚的师生感情的反映,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要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学生都有渴求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是情绪感染的最好方式,教师身体力行了,学生就会把教师作为效仿的榜样。教师威信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高,容易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威信高的教师所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易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教师应重视自己威信的树立,并充分利用威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以使教育更趋完美。
三、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它成功地说明了期望的激励作用。在这个实验里,当教师被暗示,名单上的学生是“有最佳发展前途者”时,他们由衷地信任这些学生,深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并将这种信任转化为对学生的无限热爱。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神、笑貌、嗓音、态度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这些学生更加自信和自强不息。学生的自强不息促使自己进步,进步又坚定了教师的信心,加深了对学生的期望。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所以,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跌落。教师的爱对学生可产生期望心理,当教师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把教师的期望,看成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满足,发展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奋斗目标维持了稳定的志向水平,激发出奋然上进的力量。故教师的任务和期望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
在教育者对教育主体实施情感教育的活动中,爱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它所产生的种种效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情感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不能在某些事情上苛刻地去追求,而是要通过师生的正确交往,倾心交谈,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把握时机,使教师的情感能锦上添花。有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热爱学生。”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首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偏袒,和蔼可亲,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总之,教师要适时把握爱的火候和情感教育的时机,以实际需要为依据,与学生的心理形成“谐振”。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工具,借注它是为了一个更深层的目的——激发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力求使情感教育技巧化、艺术化,为教学、育人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