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人物特性及其表现初探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俗画人物具有诸多特性,它的人是处于活动事象中的人;是普通的人;人物表现情态重于神态;时代和地域及民族特征重于个性特征;人物表现形式语言具有多样宽泛特征。探究其特殊性,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把握风俗画人物表现,丰富风俗画理论建设和服务于创作实践。
  【关键词】风俗画;人物特性;表现
  风俗画在《辞海》(艺术分册)中的定义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可见风俗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专事于社会生活与民俗风习表现的人物画。人物是风俗画表现的主体,却不是风俗画表现的唯一,一方面风俗画通过人物活动表现社会生活风习,另一方面它又通过风俗生活事象塑造人物。人是事象中的人,事象是人活动的结果,人与事构成了风俗画表现不可分割的整一性。正是缘于人物与社会生活风习的特殊关系,使风俗画的人物有着自身的鲜明特性。我们将风俗画与同为人物画的肖像画、历史画、宗教画进行比较,便能够清晰地让风俗画人物特性凸显出来。
  一、风俗画的人是处于活动事象中的人
  同事象联系的人。风俗画是通过反映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地域环境中的活动事象,来表现社会生活与民俗风习,让我们经由风俗画表现的事象以及它所承载的信息,了解、认识一定时期与一定地域的人们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及其追求、崇尚、喜好、文化、风习等,由此实现了风俗画的历史学和社会学价值。因此,风俗画表现社会生活风习,是通过表现人及人的活动得以实现的,人和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像肖像画,为了人而表现人,人物可以独立存在,是唯一的表现对象。简言之,在风俗画中,人是事象的主体,事象是人物活动的结果,表现事象,就是表现人的活动。
  同情节联系的人。表现社会生活风习,是对一个活动事象的纪录,无论被纪录事象是大是小,总会以一定的情节呈现出来。风俗画表现的人,正是表现处于事象活动过程中的人,通过对人物情节的反映,实现对生活习俗事象的表现。肖像画则不然,它的人物是独立于事象的存在,不受情节的制约,完全可以排除情节而专心于人物精神面貌与性格特征的刻画。
  轻重与详约不同的人。社会生活风习的形态丰富多彩,大小简繁无所不有。不同的活动事象和不同的画旨,决定了人物在画中表现的轻重主次不同。通常来讲,表现小场景的风俗画事象单纯,人物表现空间大,刻画充分周全,人物形象就突出。譬如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人》,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家庭女佣于厨房中倒牛奶的一个简单情景,人物表现细微充实,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而大场景的风俗画,侧重于表现事件全貌,为了突出气势,营造氛围,人物表现就相对的简约概括,以数繁量大获取效果。我国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通过丰富的人物活动以及各种器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等的表现,营造出热闹喧嚣的气氛,突出了北宋时期汴河一带繁荣的盛世景象。其宏大的场景不可能对人物作周密细致的刻画,只能以简约概括的人物动态表现取胜。
  二、风俗画的人是普通的人
  风俗画反映的日常生活与民俗风习,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现实的事象,它不仅覆盖地域范围广阔,事象可以重复出现,而且参与主体几乎包含所有民众。风俗画反映这些事象,让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被表现的对象,所以风俗画表现的人是普通的人,它没有具体或特定的人物限定,是平常事中的平常人。
  风俗画表现普通人与普通事,也是风俗画通俗特征的突出表现。比较肖像画表现特定的人物,如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和历史画塑造具体的人物与反映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像中国画家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以及宗教画宣传的特定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宗教传说,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我们不难看到,风俗画在人物的选择上,是自由而灵活的。就像宋代画家李嵩的《货郎图》,表现的就是那个时代货郎挑担走乡串户的买卖风俗,至于货郎姓甚名谁,于风情反映无关紧要。如果说风俗画的人物选择有要求的话,那就是人物身份同反映事象的内容属性要吻合。例如宋代画家苏汉臣所画《秋庭戏婴图》,反映儿童戏玩的情景,题材内容决定了表现主角只能是儿童,而儿童的数量、性别、特征等,则完全取决于内容本身和画家的艺术处理,其灵活性与自由度不言而喻。
  三、风俗画人物表现情态重于神态
  先明确两个概念,这里的“神态”是指经过对人物颜面五官的刻画而显现出来的人物神情状态;“情态”则是指人物由某种精神情感作用而引发在整个人物身上的动作反应,是灌注了精神情感的人物动态,也是内在精神情感透过人物肢体动作的外在表现,具有表情言说的功效。
  风俗画人物表现的情态重于神态的特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风俗画是对一个事象的反映,重在叙事性,对于事象情节的表现,人物的情态具有很强的说明性,其表现力远远强过人物神态。就像我们欣赏舞蹈艺术一样,尽管人物也有面部表情,但其舞姿对于我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二是由于风俗画题材类型的大小不同而引起在表现上的差异。题材小可以是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情景,题材大可以是隆重的群体活动场面。这让风俗画在人物塑造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别,小题材具有充分刻画,细微表现的空间与精力,人物的神态与情态皆可兼顾。大题材则更多侧重于人物情态的表现,人物神态对于氛围与场景的作用则处于次要地位。我们比较同一个画家17世纪荷兰的扬斯·滕的《发布新闻的人》和《狂欢》两件风俗画作品,一小一大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样的差异。可以说,风俗画无论题材的大与小,都离不开对于人物情态的表现。
  四、风俗画人物表现的时代、地域、民族特征重于个性特征
  风俗画的历史学价值与社会学意义是通过它反映的事象所承载的历史、地域、族群、社会、文化、崇尚、好恶等信息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欣赏一幅风俗画,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文化崇尚、信仰追求等,从而获得对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的基本认识。因此,对于风俗画而言,表现人物所承载的历史、地域、民族等信息特征就远比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要重要。这同肖像画对于人物的表现又有了显著的区别,如果说肖像画表现的是个性化的人,那么风俗画表现的就是带有普遍性特征的人。一个突出的现象可以明证,肖像画如果没有画准对象的相貌特征,就失去了肖像画的意义。反观风俗画,即使人物同实际对象出现了个性特征的偏离,也不失风俗画的基本价值,因为支撑风俗画成立的是人的活动事象以及它所承载的诸多信息。
  当然,普遍性同个性的表现并非对立,普遍性的东西总是要寄寓于个性之中,类型化因素需要经由个体表现出来。只是因为风俗画价值的特殊性,在表现人物的普遍性因素与个性特征时,前者较之后者更具有风俗画的价值。
  五、风俗画人物表现的形式语言具有多样宽泛的特征
  风俗画人物表现的多样化是同前文论及的二、四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人物选择较大的自由度和人物个性化表现的宽松度,让风俗画的人物在塑造的形式语言上拥有较大的创造空间,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我们知道,肖像画对人物要求形神兼备,既要有人物外在形象的真,又要有人物内在神韵的似,人物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对肖像画的人物表现形成了在形式语言上的“肖似”钳制,表现空间有限。风俗画则不然,它的着力点是表现一个活动事象,如何将一个事象生动趣味地传达出来,使其充满艺术感染力,便有了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语言来对事象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的空间。缘于此,风俗画人物表现的形式语言呈现出多样而宽泛的特征,以类型概括之,至少就有写实、夸张、变形、装饰、表现等。
  结语
  风俗画悠久而充满了活力,有着认识历史,认识社会,了解文化传统和审美陶养等不可被替代的价值与作用。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研究,使风俗画人物的基本特性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风俗画的人物塑造,提高创作水平,让风俗画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其他文献
当代青年美术家的创作是中国美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对象。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无锡凤凰画材集团承办、江苏凤凰艺都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艺术凤凰——当代青年
【摘要】本文以惠安女服饰元素的再创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探讨在时尚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优秀的惠安女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进行巧妙结合,促使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更好交融,更好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服饰文化。  【关键词】惠安女服饰元素;服装设计;思维;文化  惠安女服饰是闽南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产生的,它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记忆载体,充分体现族群集体智慧的
与精神分析时隐时显的联系,颇为自然地促成了阿尔都塞对生产与社会结构模式的科学建构.法国共产党曾于1949年正式谴责精神分析,斥之为“反动的意识形态”,①因此,毫无疑问,阿
与《孔雀东南飞》并誉为我国诗歌史上双璧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功成还乡的传奇故事,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对于这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广东陆续兴建了一批大型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近代化省营工厂,广州沦陷后,未及内迁的省营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荡然无存。战时粤省当局为适应战时需要在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邢煦寰同志,是我山东大学的校友。攀大一点说,应是我的小学弟。因为他是1961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则是在1953年就离开母校了,后来我在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听说他
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问题,高职体育教学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体育需求,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健康重要性